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1-009)

作品数:20 被引量:349H指数:12
相关作者:叶春李春华陈小刚卢少勇赵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太湖
  • 11篇湖滨带
  • 7篇太湖湖滨带
  • 6篇水质
  • 4篇环太湖
  • 4篇河流
  • 3篇氮磷
  • 3篇植物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修复
  • 3篇沉水
  • 3篇沉水植物
  • 2篇氮磷含量
  • 2篇生态系统健康
  • 2篇湿地
  • 2篇水花
  • 2篇水花生
  • 2篇水生
  • 2篇水体
  • 2篇曝气

机构

  • 19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篇上海市农业科...
  • 2篇江苏省环境监...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常州市环境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13篇叶春
  • 12篇李春华
  • 7篇卢少勇
  • 6篇陈小刚
  • 5篇赵晓峰
  • 3篇孔祥龙
  • 3篇邹国燕
  • 3篇宋祥甫
  • 3篇甘树
  • 3篇金相灿
  • 3篇付子轼
  • 3篇刘福兴
  • 3篇潘琦
  • 3篇焦伟
  • 2篇黄国忠
  • 2篇王强
  • 2篇张娟
  • 2篇刘娅琴
  • 2篇王博
  • 2篇张保君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 1篇十一五农业环...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太湖湖滨带水质被引量:11
2013年
以2009年12月和2010年4、8月的全太湖湖滨带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以TN、TP、NH3-N、COD Mn、DO为评价指标,采用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太湖湖滨带水质进行评价。水质指标基本信息显示,NH3-N冬季、春季空间变异较大,TP夏季空间变异较大;单因子标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湖滨带水体水质因子污染风险时空差异显著,TN冬季、春季全区域污染风险均较大,NH3-N冬季和夏季在竺山湾、西部沿岸区域污染风险较大,TP三季在竺山湾、西部沿岸区域污染风险较大;综合标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东太湖、东部沿岸、贡湖区域水质较好,为Ⅲ类水,竺山湾和西部沿岸水体水质最差,为Ⅴ类水,且竺山湾和西部沿岸水体三季均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该研究可为太湖湖滨带水环境的生态恢复和标识指数应用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赵晓峰叶春李春华陈小刚张娟王博
关键词:水质标识指数水质评价湖滨带太湖
不同温度对沉水植物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富营养化导致了湖泊沉水植被消亡,是我国众多湖泊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富营养化未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采用人工措施重建沉水植被,已被水环境工作者普遍关注。然而,受水体温度、透明度、营养盐以及适宜的物种等限制,沉水植被的有效重建面临诸多困难。本研究着眼于温度对沉水植被重建的影响,设置了5、10、15、25、30、35℃6个温度处理,在人工气候箱培养条件下,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5h、10h、14h和7d处理后的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测试。同时考察了实验前后植物生物量积累的情况,比较了不同温度胁迫下,两种植物生物量的净积累与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关系,试图为沉水植被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结果表明,25℃是两种植物生物量净积累的最佳温度,此温度下,各种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未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变化。高于或低于25℃的处理,生物量净积累显著下降。并且,表现为短期胁迫5~14h内,各种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7d长期胁迫后上述指标均低于25℃处理。结果表明,25℃外,其它处理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温度的胁迫。短期胁迫,各处理的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表现了激烈的响应,以清除和维持植物体内活性氧的平衡和植物细胞较低的渗透势,保持植物正常的代谢活动。随着胁迫时间的延续,抗氧化酶系统受损,可溶性蛋白降低,植物正常的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实验结束时,各处理植物生物量的积累存在较大差异。
潘琦宋祥甫邹国燕叶春付子轼刘福兴范洁群
关键词:黑藻马来眼子菜温度胁迫沉水植物酶活性
太湖湖滨带林草复合带草本植物枯落物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2年
为减少湖滨带林带枯落物的产生,有效降低N、P随降水径流进入湖泊水体的风险,采用人工草坪替代林下杂草的方式,建立林草复合带.以5种草坪草为研究对象,设立3种种植密度,采用定位定期采集的方法,研究草坪建植后草本植物枯落物的变化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枯落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间距15 cm高密度种植易导致草坪枯落物的产生,以白三叶和红花酢浆草较突出;草坪种植后林下草本植物枯落物量大幅度减少,平均枯落物量减少66%~95%.②草坪枯落物量随生长时间变化无明显规律,7—11月植物生长期间,白三叶草坪10月枯落物量最高;麦冬草坪、红花酢浆草草坪以及与其混种的其他草坪枯落物量最高时期均出现于8月.③白三叶高、低密度种植单种草坪产生的枯落物量大于与红花酢浆草混种草坪,而中密度种植则相反,单种草坪小于混种草坪.
刘长娥邹国燕付子轼宋祥甫刘福兴潘琦刘娅琴
关键词:枯落物草本植物湖滨带
沉水植物黑藻腐解对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模拟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物量(以湿质量计)分别为0、10、25和50 g时,在17℃下腐解过程中对微囊藻(Microcystis)休眠体复苏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沉积物和上覆水的理化指标,探究腐解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微囊藻复苏的影响.为期84 d的腐解试验结果显示,沉水植物黑藻的腐解对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具有抑制作用,且黑藻生物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另外,水体及沉积物中的TN、TP和总有机物含量,沉积物表面的光照强度及pH均随黑藻的腐解时间及黑藻生物量的不同而变化.黑藻的腐解会使沉积物中w(TN)升高;与无黑藻组相比,黑藻生物量越多释放到上覆水中的TN越多,但由于沉积物的吸附及微生物的作用,各试验组中上覆水ρ(TN)呈逐渐下降趋势;黑藻的腐解引起沉积物w(TP)显著升高,并在短时间内造成上覆水中ρ(TP)增加,64 d后复原到初始水平;沉积物及水体中的总有机物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腐解后期水体中ρ(TOC)基本恢复到初始水平.在腐解过程中抑制微囊藻复苏生长的因素可能包括ρ(TP)的升高及光照强度和pH降低.
张娟李春华叶春赵晓峰朱琼芳
关键词:黑藻腐解水生植物
初春苦草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及规律被引量:23
2012年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在腐解过程中碳、氮和磷的释放过程,研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迅速腐解,向水体释放大量碳、氮和磷。随着时间的推移,苦草向水体释放的磷大部分沉积进入底泥,而氮则是部分沉积进入底泥,部分以气体形式移出水体。苦草腐烂分解产生的厌氧条件和大量有机碳的供给促进了水体反硝化作用并加快氮素移出水体。较大的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同时产生大量营养盐,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因此需要适时收割水生植物来控制水体残留生物量。
王博叶春李春华江源孔祥龙
关键词:沉水植物苦草腐解初春
太湖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指示种筛选
分别于2009.12、2010.4、2010.8开展了太湖湖滨带49个点位的浮游植物及水质监测。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湖体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湖滨带的藻密度最高值比湖体要高一个数量级。水质指标与浮游植物的RDA排序筛选...
陈桥沈丽娟徐东炯叶春李春华张咏汤云陆茸
关键词:太湖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太湖湖滨湿地降解有机物兼性厌氧菌群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梯度间歇曝氧新技术,从太湖湖滨湿地沉积物中筛选出高效降解有机物的土著兼性厌氧菌群,分离纯化、鉴定出优势菌,并研究了接种兼性厌氧菌对湖滨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兼性厌氧菌群中没有严格好氧菌或严格厌氧菌混杂,筛选后期对沉积物中TOM的去除率为21%.分离出优势菌FA4,FA10和FA14,其16S rDNA鉴定结果分别为Pseudomonas sp.,Flavobacteriaceae bacterium和Haematobacter sp..分别接种优势菌及混合菌群后的湖滨湿地沉积物中兼性厌氧菌数和菌活性ETS值比对照组显著增高.对照组兼性厌氧菌菌群数〔lg(MPN/g),以干质量计,其中MPN为最大概率可能数量〕和ETS(以INTF计,干质量)值分别为4.9和85μg/(g.2 h),而试验组的兼性厌氧菌菌群数都在5.4以上,ETS值都在240μg/(g.2 h)以上.筛选出的兼性厌氧菌及菌群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有效降解有机物,7 d内将湖滨湿地沉积物中的BOD5降低了90%以上,而未接种的对照组仅减少了56%;其TOM去除率是对照组的2.0~2.6倍,3 d内对照组TOM去除率为5%,而FA4,FA10,FA14和菌群(FAG)试验组TOM去除率分别为10%,13%,10%和12%.
朱琼芳叶春李春华柯林赵晓峰
关键词:兼性厌氧菌有机物湖滨湿地太湖
环太湖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0
2011年
针对太湖流域所划分的5个污染控制区,对各区共29条主要环太湖河流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北部重污染控制区内河流污染最为严重,并呈现出北部重污染控制区>湖西重污染控制区>浙西污染控制区>东部污染控制区的趋势.对比10年来历史数据表明,环太湖河流水质呈好转趋势,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入湖河流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而削减氮入河量是太湖入湖河流治理的重中之重.
卢少勇焦伟王强甘树任德友
关键词:太湖河流水质
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生态浮床的响应被引量:26
2011年
通过围隔水泥池模拟试验,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净化水质的响应.每隔2周对水体中各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①3种不同覆盖率(以浮床面积计)处理下,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氮、磷的去除率表现为39%覆盖率>26%覆盖率>13%覆盖率.②3种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和13%覆盖率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抑制效果比39%覆盖率好;同时,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③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与浮游甲壳动物表现出明显的相反时间趋势.尽管26%覆盖率对氮、磷的去除量不是最大,但却更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发展;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营养盐的显著相关性及与浮游甲壳动物的相反时间趋势显示,生态浮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改善可能是通过营养盐的上行效应与浮游甲壳动物的下行效应等因素得以实现.
刘娅琴邹国燕宋祥甫付子轼刘福兴潘琦范洁群
关键词:生态浮床浮游植物浮游甲壳动物
太湖湖滨带植物恢复方案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太湖湖滨带植物的分布受堤岸及风浪的影响严重,植物恢复工程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太湖湖滨带的特点,确定了植物恢复物种选择的原则: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优先选择本地植物种、参照原有的土著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植物配置、满足湖滨带功能需求、易管理及低维护。按照太湖湖滨带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的不同以及露滩情况,将太湖湖滨带共分为6种类型,即长期露滩-大堤型、间歇露滩-大堤型、无滩地-大堤型、有滩地-山坡型、无滩地-山坡型、河口型,并针对这6种类型湖滨带的退化特征,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植物恢复模式。
李春华叶春陈小刚金相灿
关键词:生态修复湖滨带太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