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02Z417)

作品数:15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韩宝三彭承宏沈柏用李宏为叶萍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理工大学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微囊
  • 7篇细胞
  • 5篇肝细胞
  • 4篇人工肝
  • 3篇冻存
  • 3篇胰岛
  • 3篇生物材料
  • 3篇生物人工
  • 3篇生物人工肝
  • 3篇微囊化
  • 2篇胰岛移植
  • 2篇微载体
  • 2篇细胞培养
  • 2篇细胞移植
  • 2篇壳聚糖
  • 2篇肝细胞移植
  • 1篇动脉
  • 1篇冻存保护剂
  • 1篇英文
  • 1篇原代培养

机构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上海理工大学
  • 2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14篇彭承宏
  • 14篇韩宝三
  • 7篇沈柏用
  • 6篇李宏为
  • 5篇吴旭波
  • 5篇叶萍
  • 5篇黄芳
  • 4篇余松林
  • 4篇王加祥
  • 4篇陈儿同
  • 4篇张瑞
  • 4篇杜志勇
  • 3篇刘宝林
  • 3篇吴薇
  • 2篇周燕
  • 2篇杨晓昀
  • 2篇徐彬凯
  • 2篇王兆海
  • 1篇匡洁
  • 1篇陈杰

传媒

  • 10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Hepato...

年份

  • 3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背景:微囊的免疫隔离保护和可控缓释的特性得到了医学领域的重视,并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症、肝衰竭、镇痛、肿瘤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目的:综述微囊化技术的特性以及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64/2009PubMed数据库(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0/2009万方数据库(网址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微囊化移植,微囊化可控缓释,微囊化技术在医学应用方面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关键词为"microencapsulated,transplantation,controlled release"。中文关键词为"微囊化"。结果与结论:微囊作为一种载体,为细胞提供了一个三维培养基质,改善细胞间的作用,提高细胞的功能;为异体细胞提供了免疫屏障,阻挡免疫细胞的识别,但又不妨碍营养物质、氧气及代谢产物运输;为机体提供可控的长期稳定缓释有效成分治疗疾病。微囊化技术在糖尿病方面研究比较多,在帕金森症、肝衰竭、脊髓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骨科领域、肿瘤癌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但微囊化技术从个别动物试验成功到真正临床广泛应用还有很漫长的历程,在拓宽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理想刚性结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控半透膜性的探索。
杨晓昀陈儿同周燕刘宝林张华徐文强李巧巧叶萍彭承宏韩宝三
关键词:微囊化生物人工肝胰岛免疫隔离
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细胞微囊化为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细胞的重要方法,技术日新月异,复苏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分析近年来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相关研究,对微囊化细胞冻存技术的发展作一总结。方法:以"微囊,冻存"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2010)及维普数据库(198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以"Cryopreservation,Microencapsul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含有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排除其他形式细胞冻存的研究,结果以各种细胞微囊化后进行冻存处理后产生作用为指标,共检索到4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人工肝与以及其他细胞移植研究的深入,对微囊化细胞的需要量将显著增加,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成为保正其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复苏后微囊化细胞的存活率和生物学功能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但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清,各种冻存方法还需要优化。
余松林韩宝三杜志勇吴旭波吴薇王加祥黄芳李宏为沈柏用彭承宏
关键词:冻存保护剂
活体肝移植中小肝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
2011年
1小肝综合征(SFSS)的发病机制 SFS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为功能性肝脏体积过小和移植术后持续性门静脉过度灌注,导致肝窦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损伤,释放炎症细胞因子,损伤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使肝窦扩张、充血导致肝细胞发生严重空泡变性。血流再灌注后,自由基大量释放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并引起膜磷脂或蛋白质氧化,
陈杰彭承宏沈柏用邓侠兴韩宝三李宏为
关键词:活体肝移植小肝综合征缺血预处理
微载体培养技术的研究与进展被引量:12
2010年
背景:微载体培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扩增。微载体具有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微载体培养技术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目的:文章就近年来制备微载体的生物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微载体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09-10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1967/2009;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1990/2009。英文检索词为"microcarrier,biomaterials cell culture,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微载体,生物材料,细胞培养,组织工程"。纳入标准:①微载体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的研究。②微载体细胞培养的研究。③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共纳入34篇用于综述。结果与结论:虽然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微载体的研究与制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迄今仍与临床应用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将不同种类的材料通过新型的工艺制备得到复合材料,通过表面改性来调节微载体的力学和生物降解性能。
周燕刘宝林杨波王欣彭承宏韩宝三
关键词:微载体生物材料细胞培养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osan porous microcarriers for hepatocyte culture被引量:6
2011年
BACKGROUND: The bioartificial liver (BAL) is considered a possible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liver failure. The core of the BAL system is culturing liver cells in vitro with high density and activity. Microcarrier culture is a mode of high-density culture. We set out to prepare a novel porous microcarrier to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liver cells in vitro. METHODS: Chitosan was used to prepare a novel porous spherical microcarrier with interconnected structure. The chitosan porous microcarriers (CPMs) were modified with gelatin to improve their biocompatibility. CPMs were co-cultured with liver cells, HL-7702 (L-02),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 on cell culture. RESULTS: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CPMs was about 400 μm in diameter and their apertures were less than 30 μm. The pores of the microcarrier were interconnected. After fixation by sodium tripolyphosph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freeze-dried CPMs was stabl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biocompatibility, the surface of CPMs was modified with gelatin through chemical crosslinking (GM-CPMs). Comparing the proliferation curves of L-02 cells cultured on simple CPMs, GM-CPMs and tissue culture polystyrene (TCPS, a mode of planar cell culture), the proliferation rates were similar in the first 5 days and the cells proliferated until day 8 in culture with microcarriers. The OD value of liver cells cultured on GM-CPMs was 1.97-fold higher than that on TCPS culture at day 8. Levels of urea and albumin in supernatants of cells cultured on GM-CPMs increased steadily for 8 days, and were clear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ells cultured on TCPS (P<0.05).CONCLUSIONS: The novel CPMs were promising microcarriers for hepatocyte culture and the GM-CPM seemed better. Porous microcarrier culture was beneficial for hepatocyte function and activity.
Xu-Bo Wu, Cheng-Hong Peng, Fang Huang, Jie Kuang, Song-Lin Yu, Ya-Dong Dong and Bao-San Han Center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Central Hospital,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China
关键词:POROUSMICROCARRIERCHITOSANLIVERCULTURE
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被引量:5
2010年
背景:良好的分离技术是获取高活性肝细胞的前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经门静脉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该方法仍存在胶原酶用量大、操作繁琐、流程长、对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SD大鼠10只,按改良经腹主动脉灌注法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重复10次分离肝细胞实验,观察各项指标结果并与已发表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SD大鼠作肝细胞供体,采用Ⅳ型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供体肝脏肝门部结构﹑肝上及肝下腔静脉封闭保留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取肝细胞,经200目和300目筛滤过,滤过后的悬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分别以1000,500,300r/min离心各3min以纯化肝细胞,以锥虫蓝染色法测细胞活性,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纯度及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取的肝细胞纯度高、形态完整、活性高。提示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分离方法。
余松林韩宝三张瑞杜志勇吴旭波吴薇王加祥黄芳李宏为沈柏用彭承宏
关键词:原代培养胶原酶
微囊包载体肝细胞培养方式对肝细胞功能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囊包裹微载体的肝细胞培养方式对肝细胞功能及活性的影响。方法:设立微囊包载体组和普通单层细胞培养组;以微载体Cytodex3进行肝细胞(HL-7702)培养;选择合适时机进行ACA微囊化包裹。收集两组第1~6天的培养液,测定其中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并用Calcein-AM/PI双染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了解细胞活性的改变。结果:观察培养6d,微囊包载体组培养液中的白蛋白含量至第4天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而普通单层培养组培养液中白蛋白含量至第2天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微囊包载体组培养液的LDH含量明显低于单层培养组(P<0.01)。微囊包载体组中活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至培养第6天,显示黄绿色荧光;而单层培养组中每天有大量失活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中,至培养第6天,贴壁细胞数量仅占培养前的27%。结论:微囊包载体肝细胞培养方式中前期,微载体细胞培养可在较短的时间及较小的空间内实现细胞扩增;外周的微囊机构对肝细胞营养物质的供给及合成产物的排出无影响,但可阻挡大分子免疫球蛋白;两者结合有利于维持肝细胞的白蛋白分泌功能及细胞活性,是一种兼具高密度培养及免疫屏障功能的细胞培养方式,在生物人工肝中有一定的可行性。
匡洁彭承宏韩宝三沈柏用李宏为
关键词:微载体微囊肝细胞乳酸脱氢酶生物人工肝
羧甲基壳聚糖在大鼠创伤出血模型的止血效果的观察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建立SD大鼠创伤出血动物模型,观察羧甲基壳聚糖粉的止血效果及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率。方法:①SD大鼠60只,30只用于建立肝脏出血创面,30只用于建立股静脉出血创面;2种模型的大鼠各分3组(羧甲基壳聚糖组、速即纱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并将材料置于大鼠的创面,观察各组的止血时间及出血量。②肝脏出血模型的大鼠1周后剖腹探查,切取肝脏创面组织,行病理组织检查,观察光镜下组织反应。结果:对于肝脏渗血和股静脉出血创面,羧甲基壳聚糖组、速即纱组及空白对照组均可止血,羧甲基壳聚糖组与速即纱组间止血时间及失血量无差异(P>0.05);而羧甲基壳聚糖组及速即纱组与空白组比较,在止血时间、失血量上都有统计学差异(P<0.01)。1周后羧甲基壳聚糖组大鼠肝脏创面组织在光镜下可见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较轻,且羧甲基壳聚糖已吸收。结论:羧甲基壳聚糖粉对大鼠肝脏渗血创面及静脉出血止血效果明显,组织相容性好,生物降解快。
吴伟萍彭承宏韩宝三张紫平陈浩杨伟平
关键词:止血剂创伤羧甲基壳聚糖
肝细胞微囊化技术理论进展与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肝细胞分离技术日趋成熟,肝细胞移植成为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制约了其广泛应用。肝细胞微囊化有助于为肝细胞移植的推广应用提供大量的具有高度活性和良好功能的肝细胞。文章就肝细胞微囊化技术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肝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冻存提供了新的途径。
王加祥韩宝三吴旭波余松林黄芳匡杰彭承宏
关键词:微囊生物型人工肝肝细胞移植肝细胞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与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近些年来生物人工肝相关的研究,对生物人工肝的发展作一总结。资料来源:以bioartificial liver,liver cell,hepatocyte culture,bioreactor为检索词,检索Ovid、SpringerLink数据库(1990-09/2008-09);以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为检索词,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库(1990-09/2008-09)。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有关生物人工肝肝细胞、反应器及辅助装置的研究,排除生物人工肝免疫和动物传染的研究。结局评价指标:①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的来源、数量及培养方式。②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主要结构膜的性质及类别。③生物人工肝供氧及温控装置的构成。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3898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29篇进行分析。生物人工肝是在体外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肝细胞,当患者的血液流经生物反应器时,通过半透膜或直接接触的方式与培养的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使其中的肝细胞发挥解毒、合成、生物转化等功能,以达到支持和治疗目的。它不但具有解毒功能,而且还能参与3大营养物质代谢,分泌促进肝细胞生长的物质等,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和合成功能,并可较好地预防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脑水肿,临床上可作为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前的过渡辅助措施。结论:生物人工肝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寻找理想肝细胞来源,长期维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等问题。
余松林韩宝三张瑞杜志勇吴旭波王加祥黄芳彭承宏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