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30105)

作品数:32 被引量:439H指数:14
相关作者:周华坤赵新全曹广民李以康郭小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草甸
  • 9篇土壤
  • 9篇草地
  • 7篇高寒草甸
  • 6篇植物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5篇演替
  • 5篇嵩草
  • 5篇矮嵩草
  • 5篇矮嵩草草甸
  • 4篇高寒草地
  • 3篇养分
  • 3篇植被
  • 3篇退化演替
  • 3篇高寒矮嵩草草...
  • 3篇储量
  • 2篇氮肥
  • 2篇植物种
  • 2篇生殖分配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5篇青海省草原总...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青海省水利水...
  • 1篇甘肃省社会科...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青海省工程咨...
  • 1篇青海省牧草良...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 1篇武威职业学院

作者

  • 13篇周华坤
  • 12篇赵新全
  • 10篇曹广民
  • 10篇李以康
  • 9篇张法伟
  • 9篇林丽
  • 9篇郭小伟
  • 7篇姚步青
  • 6篇杜岩功
  • 5篇陈哲
  • 5篇徐世晓
  • 5篇刘淑丽
  • 5篇欧阳经政
  • 4篇雷占兰
  • 4篇刘泽华
  • 4篇王文颖
  • 4篇赵亮
  • 3篇李奇
  • 3篇李婧
  • 3篇陈懂懂

传媒

  • 5篇草地学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中国草地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草原与草坪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Journa...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Scienc...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5~2004年玛沁县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对玛沁县1995~2004年气温与降雨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玛沁县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5~2004年玛沁县平均气温逐渐升高,2003年达到最高值,与1995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1.21℃;历年降雨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全年尺度上降雨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在月间或短期尺度上,气温对降雨量的时空分布影响不大,但在全年尺度上气温对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贾顺斌赵建中周华坤
关键词:气温降水
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47
2012年
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呈倒"V"字型,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最低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剥蚀期;0~10cm、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特征与对应层次有机碳储量特征变化相同,而1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趋势较有机碳滞后,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最低值出现在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变化趋势亦呈倒"V"字型,其中0~10cm、10~20cm最高值出现在正常小嵩草草甸,0~20cm最高值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各土壤层次碳/氮比最低值均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有机碳、全氮储量同碳/氮比分异特征表明,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较储量特征敏感,其拐点正常小嵩草草甸是草地碳积累速率最高点,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是碳源汇转换拐点。
林丽张法伟李以康韩道瑞郭小伟曹广民
关键词:碳储量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
三江源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甘肃马先蒿生物量分配被引量:12
2011年
以三江源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中典型杂草甘肃马先蒿为研究对象,以建植前为对照,比较建植期为5年、10年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中马先蒿形态特征、器官生物量和资源投资状况.结果表明:(1)甘肃马先蒿在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中个体形态特征如株高、花柱高、花数目存在显著差异,而根系长、分枝数、叶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阶段各器官生物量发生改变,根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变化差异显著,而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综合建植前与建植后5、10年这3个时期样地中甘肃马先蒿在形态特征与资源投资状况的变化特征发现: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花数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根系生物量、株高逐渐增大,而花序长度则持续下降;资源相对投资比例也随建植期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对投资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繁殖投资则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3)以总生物量为个体大小参数,在同一时期内甘肃马先蒿各器官的绝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大小依赖性,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花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但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中各器官生物量的个体大小依赖性响应程度不同,其中茎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的大小依赖程度随建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花生物量的个体大小依赖性却随建植期的延长而减弱.
陈哲周华坤赵新全温军叶鑫于龙
关键词:人工草地资源分配群落演替
刚察县1961~2006年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对刚察县1961~2006年气温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刚察县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规律。结果表明,46年间刚察县平均气温逐渐升高,2006年达到最高值,历年降雨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年各月间降雨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从短期或长期来看,气温对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不明显。
贾顺斌
关键词:气温降水
矮嵩草草甸不同功能群主要植物种生长特征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2
2012年
基于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效应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设置温度梯度从物种个体水平研究各功能群主要植物种生长特征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以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矮嵩草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种生长特征对地表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显示:(1)莎草科功能群黑褐苔草的高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关系(P<0.01),而分蘖数、叶片数与地表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但不显著;矮嵩草的分蘖数、叶片数及高度与地表温度均呈二次函数形式变化(P<0.05)。(2)多年生禾本科功能群垂穗披碱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分蘖数、叶片数、高度均与地表温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3)杂类草功能群短穗兔耳草的匍匐茎数与地表温度呈不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而叶片数、高度均与地表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鸟足毛茛的花蕾数、叶片数、高度均与地表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种对地表温度升高的响应是不一致的,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对禾本科功能群植物种的生长有利,而对莎草科、杂类草功能群植物种均不利。
赵建中彭敏刘伟叶润蓉周玉碧
关键词:矮嵩草草甸功能群地表温度
高寒草甸植被层对于草地甲烷通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土壤对大气甲烷的汇是草地的一项重要生态功能,关于草地的温室气体通量已有大量研究,但鲜见关于植被层对于草地甲烷通量影响的报道。通过设置完整高寒草甸(IHC)、去除地上生物量草地(RAB)和裸地(RBB)三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法来研究植被层对于草地甲烷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观测期间草地的平均甲烷氧化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裸地[(52.2±18.9)μg/(m2·h)]>去除地上生物量草地[(32.3±14.7)μg/(m2·h)]>完整草地[(27.9±10.6)μg/(m2·h)],三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三种处理计算出的草地根系和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2003—2004年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3.5±18.3)μg/(m2·h)和(7.4±11.5)μg/(m2·h),二者甲烷通量均为正值说明植物地上部分和草地根系都起到了促进甲烷排放的功能。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RBB生长季平均甲烷通量分别为(-67.7±20.6)μg/(m2·h),(-60.7±18.5)μg/(m2·h),(-58.3±16.3)μg/(m2·h)和(-48.9±22.6)μg/(m2·h),表现为逐年降低的规律,但是IHC处理和RAB处理生长季甲烷平均通量的年季差异不显著,且没有明显的规律。在三年的原位观测期间,三种处理甲烷通量与土壤5cm温度、土壤湿度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
郭小伟杜岩功李以康张法伟林丽刘淑丽欧阳经政曹广民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甲烷通量
不同植被被覆下温性草原土壤养分分异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以青海湖区4种不同植被被覆下温性草原为对象,研究在自然及放牧因素影响下土壤异质性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速效养分(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表层土壤含量最高,随土层加深含量逐渐降低。紫花针茅退化样地各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普遍低于其他3个样地,恢复时间较长的样地(早熟禾样地)和有外来物质输入的样地(赖草样地)含量较高。全量养分表现不同,全氮含量表现出分层现象,退化和恢复时间短样地(紫花针茅退化样地、垂穗披碱草样地)表层(0~10 cm)和第二层(10~20 cm)全氮含量高,下层含量迅速降低;早熟禾样地和赖草样地各层全氮含量都较高;全磷含量随土层降低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紫花针茅退化样地0~40 cm土层全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5),其全钾和有机质含量也普遍低于其他样地;有机质与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均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随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增高,退化使土壤pH值升高。退化温性草原在恢复6 a后土壤基本得到恢复,人类扰动和自然因素都影响到土壤养分状况。
李以康张法伟林丽杜岩功曹广民郭小伟周国英韩发
关键词:温性草原土壤养分植被类型封育
9种牧草对青海同德牧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陈懂懂李奇刘哲刘力华翟文婷徐世晓赵新全赵亮
关键词: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的分区特征被引量:54
2013年
2005-2012年,进行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地区草地状况的调查,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的典型地带性植被,对处于不同退化程度的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或减牧后,均可恢复到禾草-矮嵩草群落,但由于退化程度的不同,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具有极大的差异。青海果洛地区高寒草甸多处于以小嵩草群落草毡表层剥蚀和杂类草-黑土型退化草地演替阶段,玉树地区处于矮嵩草群落向小嵩草群落的演替阶段,祁连山区处于禾草-矮嵩草群落,藏北高原则处于矮嵩草群落向小嵩草群落转化期或正常小嵩草群落时期。禾本科、莎草科等可食牧草逐渐减少和杂类草盖度急剧增加的趋势反映了高寒草甸退化演替过程植被变化的基本特征,草地退化造成了土壤容重增加,且表层土壤对放牧的敏感性高于底层,土壤0~10,10~20和20~40cm容重分别增加了(0.50±0.08)g/m3,(0.16±0.07)g/m3和(0.04±0.03)g/m3。同时,有机质大幅降低,其降低幅度高达19.3%~53.2%,并随着土层的加深,降幅趋于减小。
王建兵张德罡曹广民田青
关键词:高寒草甸退化演替植被特征土壤性状
The uptake diversity of soil nitrogen nutrients by main plant species in Kobresia humilis alpine meadow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被引量:17
2012年
We studied the uptake of ammonium, nitrate, and a variety of amino acids by alpine plant species in the Kobresia humil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in situ. We examined the extent of niche separation in uptake of N source by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in alpine communities, and investig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symbiotically fixed N to the total N in alpine meadow. The results are (1) δ15N natural abundance values of 13 plant species lie between -2.680‰ and 5.169‰, and the scope is 7.849‰. (2) Le- guminous plants, such as Trigonella ruthenica, Gueldenstaedtia diversiffolia, and Oxytyopis ochrocephala, and non-legumi- nous plant Gentiana straminea uptake low amounts of 15N labeled ammonium, nitrate, glycine or aspartate in soil. (3) As far as the plant uptake of organic N is concerned, Kobresia humilis, Poa pratensis, and Gentiuna spathutifolta can effectively uptake organic nitrogen, and about 37%-40% of the nitrogen of these species comes from soil 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such as glycine and aspartate). Stipa aliena can effectively uptake nitrate, and 60% of its nitrogen comes from soil nitrate. Potentilla anserina, Poa pratensis, and Thalictrum alpinum can effectively absorb ammonium in comparason to other plant species in the meadow, and about 25%-27% of the nitrogen in these plants comes from soil ammonium. (4) The contribution of leguminous fixed N to total N is 7.48%-9.26% in Kobresia humilis alpine meadow. (5) These data show many plant species of alpine meadow may effectively utilize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such as amino acids, and these plants have diverse ways to uptake soil nitrogen in alpine meadows.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can partly explain why there are abundant biodiversities and how plants at alpine habitat utilize the limited soil N sources.
WANG WenYingMA YongGuiXU JinWANG HuiChunZHU JinFuZHOU HuaKun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