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51063)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巫小黎更多>>
相关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3篇《十八春》
  • 1篇战后
  • 1篇政治
  • 1篇中国文学
  • 1篇随笔
  • 1篇太太
  • 1篇评点
  • 1篇文学
  • 1篇写作
  • 1篇互动
  • 1篇个案
  • 1篇国文
  • 1篇国文学
  • 1篇《太太万岁》

机构

  • 3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佛山大学

作者

  • 4篇巫小黎

传媒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十八春》的生产现场与张爱玲的政治化写作被引量:2
2015年
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爱玲向政治化写作转轨的"拐点"。赴港后完成的《秧歌》《赤地之恋》却与《十八春》《小艾》逆向而动,站在敌对政治集团的立场而写,是样貌不同,实质无异的"服务文学"。显示其政治化写作的复杂面相。社会政治转型之际,张爱玲开始"向左"投靠共产党新政府,加入赞歌合唱团,继而倒戈逆袭,呈矛盾与反向运动的特性,潜隐着投机性和报复性。曾自称写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的张爱玲,却跌入诡异莫测的政治陷阱,实在不足为训。
巫小黎
关键词:《十八春》
周作人《亦报》评点《十八春》
2013年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偶遇"张爱玲的率性而为,其实在是有准备的"回应"。在周作人眼里,《十八春》乏善可陈,败在没有写好关键人物顾曼桢。
巫小黎
关键词:《十八春》
周作人与张爱玲:《亦报》空间的“互动”被引量:2
2013年
若不是在《亦报》空间,很难想象,周作人和张爱玲会有什么关联。隔着两代人,并不是他们交往的屏障和壁垒,这是常识。品味、志趣、学识和做派等价值层面的距离,才是他们不能成为朋友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会有学者依据《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作《周作人“偶遇”张爱玲》㈨的文章,为“周作人会去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到“是一个意外”,并因此断言“实在是一次‘偶遇”’。然而,敞开《亦报》空间,事实就清楚得很,周作人与张爱玲并非“偶遇”,是张爱玲向周作人“示好”在先,随后,才有周作人“点评”《十八春》的“雅意”。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名副其实的“对话”、“互动”。
巫小黎
关键词:《十八春》随笔
“战后”上海文坛:以《太太万岁》的批判为个案被引量:2
2013年
1947年12月,张爱玲及其《太太万岁》突然遭到疾风暴雨般的挞伐。详考其渊源,可以推知这是上海地下党为争夺话语权而策划的一起文化事件,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战后上海的一次具体的话语实践。它上承重庆文艺界1945年关于茅盾《清明前后》、夏衍《芳草天涯》的论争,下启1951年《武训传》批判及此后一系列的文化整肃和思想清理,服膺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范"战后"国家意识形态生产,构建新的话语秩序的总体目标。
巫小黎
关键词:《太太万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