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WW005)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李伟昉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莎士比亚
  • 1篇特色论
  • 1篇亲缘
  • 1篇亲缘关系
  • 1篇现实主义
  • 1篇界碑
  • 1篇近现代中国

机构

  • 5篇河南大学

作者

  • 5篇李伟昉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梁实秋莎评特色论被引量:2
2010年
梁实秋莎评具有三大批评特色:浓郁的人性论色彩、学术史的视野与对整体研究的关注以及温和、理性的辩证性。探讨梁实秋的莎评特色既是为揭示梁实秋对莎士比亚的个性化接受及其在中国莎评史上的意义,也是对新世纪真正有价值的多元化莎士比亚批评的期待。
李伟昉
中国初期莎士比亚评论的重要界碑——论茅盾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批评被引量:2
2008年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李伟昉
关键词:莎士比亚界碑
论梁实秋与莎士比亚的亲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作为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和莎评专家,梁实秋的一生与莎士比亚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钟爱,除了胡适、约翰生以及他的家人等外来因素作用外,关键还在于他本人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独特的价值认同,这突出表现在情理和谐的理念与含蓄的道德意义两个方面,它们显示了梁实秋不是一个彻底的、坚定的古典主义者。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探讨梁实秋接受莎士比亚所具有的理论意义,进而有助于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从而赋予梁实秋一个新的认知空间。
李伟昉
关键词:莎士比亚亲缘关系
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引量:31
2011年
在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这是其他众多外来作家难以比拟的,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接受的独特性。社会政治诉求与学术学理探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被接受的方式、价值与意义,也显示出接受者不同的心态。受到特定历史语境的制约与影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诉求层面的接受,使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价值和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术学理探究层面的莎士比亚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对这段文学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理性的思考,把握其接受的内在规律,不仅可让我们在今后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中多一份理性自觉,而且对于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问题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李伟昉
关键词:莎士比亚现实主义
梁实秋莎评的人性论特征及其意义
2011年
人性论是梁实秋评论莎士比亚的理论基石,他认为莎士比亚所以永恒不朽,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这一看法深受18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约翰孙批评观的影响。梁实秋莎评人性论特征背后所彰显的,是一种学理探究、寻找普遍价值的学术性批评。
李伟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