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33-1)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熊承良黄东晖丁晓芳李红钢刘燕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溶酶
  • 4篇纤溶
  • 4篇纤溶酶
  • 4篇纤溶酶原
  • 4篇纤溶酶原激活
  • 4篇纤溶酶原激活...
  • 4篇精子
  • 3篇尿激酶
  • 3篇睾丸
  • 3篇激酶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弱精
  • 2篇弱精子
  • 2篇弱精子症
  • 2篇硝唑
  • 2篇奥硝唑
  • 2篇大鼠睾丸
  • 1篇引物
  • 1篇引物设计

机构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6篇熊承良
  • 3篇刘燕
  • 3篇黄东晖
  • 2篇李红钢
  • 2篇田永红
  • 2篇庞雪冰
  • 2篇熊锦文
  • 2篇丁晓芳
  • 1篇赵虎
  • 1篇孔祥斌
  • 1篇陈丽刚
  • 1篇官黄涛
  • 1篇明钰
  • 1篇廖晶晶
  • 1篇刘合芳
  • 1篇商学军
  • 1篇胡廉

传媒

  • 2篇中华男科学杂...
  • 2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湘鄂赣首届性...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弱精子症动物模型中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含量及表达情况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利用奥硝唑所致弱精子症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PCR技术,了解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在弱精子症动物模型中的含量及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奥硝唑所致弱精子症动物模型的机制及uPA作为预防或治疗弱精子症药物的可能性。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d用药组,5d用药组,10d用药组,15d用药组,20d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用药组每天给予奥硝唑200mg/kg,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维素钠连续灌胃,用药组分别在给药第1、5、10、15、20d后24h内,麻醉处死动物取附睾和睾丸。低渗肿胀试验检测精子细胞膜完整性,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睾丸与附睾组织中uPA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睾丸组织中uPAmRNA含量。结果:奥硝唑持续给药构建弱精子症时,精子膜完整性下降发生在给药的第10d,并一直维持低值。与建立弱精子症模型同步的uPA在睾丸和附睾组织蛋白表达及mRNA含量下降在用药15d,下降趋势上是平行的,而显效性稍滞后。用药15d组与用药20d组uPA蛋白表达、mRNA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细胞膜受损、运动能力下降与uPA表达及含量下降平行,奥硝唑所致弱精子症模型形成可能是由于uPA含量及表达下降所致。弱精子症形成原因较复杂,uPA含量及表达的下降可认为是弱精子症形成因素之一,检测uPA含量可能有助于弱精子症的诊断和预防。
刘燕庞雪冰廖晶晶胡廉熊承良
关键词:弱精子症奥硝唑
大鼠睾丸组织uPA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克隆大鼠睾丸组织uPA基因的启动子区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从大鼠睾丸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设计uPA基因引物,运用降落PCR法扩增uPA基因5'端上游的真核转录调控序列。测序得到的PCR产物用启动子区的分析软件分析,并与其DNA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得到的uPA基因长度为1572bp(登录号X65651)。经软件分析:该序列包含uPA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21bp的外显子部分,1551bp区域为转录起始的上游部分在其5'端UTR区的-30bp位置有一个不典型的TATA盒,其上游有非常明显的GC盒及启动子区常见的AP1(activeprotein1)、SP1等结合位点。结论:成功克隆了大鼠睾丸组织uPA基因启动子区。分析表明,该片段包含真核转录调控区域、不典型的TATA盒、典型的GC盒及启动子区所常见的AP1、SP1等结合区域。
刘燕熊锦文陈丽刚田永红熊承良
关键词:睾丸组织PCR
大鼠尿激酶SYBR Green I real time RT-PCR引物的设计被引量:1
2007年
设计用于SYBR Green I法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mRNA的引物。从基因库获取靶基因及相关序列,充分收集争分析相关生物信息学数据,应用Oligo 6.22设计出一对长度为21bp的引物,其GG含量为52.4%;上下游引物3’最稳定二聚体和及发夹结构的能量分别为-1.5、-0.40 kcal/mol和-3.5、-O.90 kcal/mol,引物间最稳定二聚体为-3.1 kcal/mol。5’端和中间△G值较高,高于3’端△G;引发效率分别455和403。实验证明,该引物能够高效、特异地实现对靶序列的检测,适用于SYBR Green I法实时定量检测(uPA)mRNA。
田永红熊锦文丁晓芳李红钢黄东晖熊承良
关键词:引物设计生物信息学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对小鼠获能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体外对小鼠获能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染料JC-1,利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分别与uPA(实验组)和BWW液(对照组)共孵育0、5、15、30、60min的小鼠获能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状态。结果:①在uPA作用第5、15min时,精子体内平均荧光强度较作用前显著增加,高膜电位的精子数量百分率相应增加(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uPA作用5、15min时的高膜电位精子数量百分率,以及作用15、30、60min时的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uPA在体外可以增加小鼠获能精子的线粒体膜电位,并使高膜电位状态维持一段时间,为获能精子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
丁晓芳商学军李红钢官黄涛熊承良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小鼠
uPAR在大鼠睾丸第一精子发生波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uPAR在大鼠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取出生后d0、d5、d10、d15、d21、d28、d35、d42、d49、d56SD大鼠睾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各年龄组大鼠尿激酶受体(uPAR)mRNA表达,并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年龄组大鼠uPAR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睾丸组织uPAR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有相似的趋势:刚出生时表达水平较高,后逐渐下降,约在d15达最低,到d28时开始增加,到d35时到达高峰,随后d42下降,之后保持一定的水平。双变量回归相关分析显示,uPAR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为中度正相关。结论:大鼠睾丸uPAR表达在第一精子发生波中出现2个高峰,第一高峰在刚出生时,说明uPAR与精子发生的启动有着密切联系。第二高峰是在出生第5周,这说明uPAR可能参与精子排放过程中的组织重塑及精子变态过程。
黄东晖熊承良孔祥斌明钰刘合芳
关键词:精子发生UPAR
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弱精子症动物模型中的含量和表达
目的:利用奥硝唑所致的弱精子症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 T-PCR 技术, 了解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弱精子症模型的含量和表达,探讨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做为预防或治疗弱精子症药物的可能性。方法:雄性大鼠每天灌胃给予奥...
刘燕庞雪冰廖晶晶熊承良
关键词:弱精子症RT-PCR奥硝唑
文献传递
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共培养系统的建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建立生精细胞体外分化(如减数分裂、精子变态)培养体系,为研究精子发生中各种调控因素的作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细胞模型。方法取20-22日龄的SD雄性大鼠睾丸,放在预冷的Hanks液中洗2次,用1 mg/mL胶原酶32℃消化15-20 min。然后将睾丸剪碎,重复用1 mg/mL胶原酶消化5-10 min。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及各种营养因子的HamF12/DMEM培养液悬浮,按约2×10^6/cm^2密度分别接种于双室培养槽(双室培养)或放有盖玻片的6孔板(单室培养)中,在32℃、95%空气、5%CO2条件下培养。每日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支持细胞/生精细胞的生长状态,定期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BrdU染色。结果在双室培养2周后,部分生精细胞可见鞭毛出现,培养4周后,培养体系中仍有一定数量的生精细胞附着在支持细胞上,部分生精细胞上可见鞭毛。单室培养的生精细胞在培养第4-5天开始出现明显脱落,培养1周后大多数生精细胞发生脱落死亡,生精细胞上未见鞭毛出现,但在培养体系中可见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结论应用双室培养,生精细胞可存活达1月之久,而且部分生精细胞尾部出现鞭毛,从形态上发生了减数分裂及精子变态过程。
黄东晖赵虎熊承良
关键词:生精细胞共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