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7030001)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晓昌李志华张婷吴杰赵海龙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污泥
  • 2篇异养
  • 2篇异养菌
  • 2篇自养
  • 2篇颗粒污泥
  • 2篇好氧
  • 2篇好氧颗粒
  • 1篇信息熵
  • 1篇水处理
  • 1篇体积
  • 1篇自养菌
  • 1篇稳定性
  • 1篇污泥稳定
  • 1篇污泥稳定性
  • 1篇污水
  • 1篇污水处理
  • 1篇系统稳定
  • 1篇系统稳定性
  • 1篇硝化
  • 1篇粒径

机构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作者

  • 3篇李志华
  • 3篇王晓昌
  • 2篇张婷
  • 1篇姬晓琴
  • 1篇吴杰
  • 1篇赵海龙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异养菌与自养菌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研究了异养菌和自养菌颗粒污泥的特性:与异养菌相比,自养菌颗粒污泥粒径小、密度大、胞外多聚物(EPS)含量高但强度小。通过对粒径、EPS等特性与密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发现,自养菌颗粒污泥的粒径与密实度呈现出一致性,颗粒趋于稳定;而异养菌颗粒污泥粒径成长同时伴随着密度减小,粒径与密实度呈现不一致性,颗粒容易解体。颗粒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养菌系统中EPS与孔隙率能够达到动态平衡是其长期维持稳定的主要原因,而异养菌中粒径与孔隙率无法达到平衡,操作条件无法控制高强度丝状菌的繁殖是其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李志华张婷吴杰王晓昌
关键词:自养菌异养菌胞外聚合物污水处理
采用体积信息熵表征颗粒污泥系统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SBR反应器中培养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在絮体转化为颗粒过程中,颗粒的体积信息熵从2.05(27 d,初见颗粒)降低为1.85(95 d),熵值降低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松散的絮体在较快沉速选择压条件下被淘洗出系统.当絮体被淘洗出系统即完成颗粒化过程,在129 d时测得系统中颗粒沉速分布的中位数为6.27 m.h-1,因此颗粒体积熵值的变化不再受沉速选择压(6m.h-1)的控制.颗粒的粒径、沉速及体积熵值分布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信息熵的均值为2.16,最小值为1.79,最大值为2.63.在这种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系统总是表现为粒径均值先增大后减小.熵值的波动的驱动力来自于颗粒的破碎与破碎体的成长,体积分布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很好地表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
李志华姬晓琴李胜谢磊赵海龙王晓昌
关键词:硝化颗粒污泥信息熵粒径分布
自养与异养颗粒污泥的特性比较
2010年
采用两个几何形状相同的SBR反应器(R1和R2),控制其负荷分别为2.4、0 kg-COD/(m3.d),以分别培养异养和自养好氧颗粒污泥并分析其特性。结果表明:R1的好氧颗粒污泥中存在大量丝状菌,以异养菌为主,而在R2中自养硝化菌为优势种群。颗粒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以丝状菌为骨架的异养颗粒污泥的强度要大于自养颗粒污泥的。R1、R2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和87%。然而,异养颗粒污泥氧化氨氮的能力却弱于自养颗粒污泥,两者分别为108.2和579.7 mg/(gMLVSS.d)。另外计算表明,在R1的异养颗粒污泥中自养菌与异养菌的数量之比约为1∶8。
李志华吴杰张婷王晓昌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异养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