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科委课题
- 作品数:14 被引量:88H指数:5
- 相关作者:吴月平韩刚季沈杰沈张平张红春更多>>
- 相关机构: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启东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血栓弹力图评价肝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的改变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肝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8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另选择无肝胆疾患、无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的药物,肝功能正常30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4mL,其中2mL送检验科用于行常规凝血试验包括Plt计数、PT-INR、APTT等,2mL用于进行TEG检测。结果随着肝功能的恶化(CTP积分的增加),TEG检测参数中R时间和K时间呈延长趋势,而a角及MA有所缩短,呈下降趋势;反映血凝块强度的G值也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逐渐下降;与CTPB级相比,CTPC级患者低凝较为明显,反应纤溶的指标LY30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EG可提供凝血纤溶功能较为全面的信息,可全面反映肝硬化患者凝血紊乱状况,准确反映体内凝血功能失衡,TEG参数的异常幅度与肝硬化程度也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黄晓英韩旭东王芳李名王美兰章幼奕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肝病凝血功能障碍
- 血栓弹力图与传统凝血试验评价肝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肝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的改变并与传统凝血试验比较。方法:选择118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另选择无肝胆疾患、无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的药物、肝功能正常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作常规凝血试验和TEG检测。结果:TEG检测的多项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存在相关性。TEG参数中R时间和K时间与INR呈正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a角和G、MA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与INR负相关。结论:TEG检测参数不仅可检测患者的凝血紊乱情况,而且与肝硬化患者的INR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
- 韩旭东黄晓英殷国平王芳陈家华李名王美兰章幼奕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栓弹力图凝血试验
- 核苷(酸)类药与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变异特点及突变频率的关系
- 2012年
-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治疗不同时间段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HBV P)基因序列变异特点及突变频率。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序列为参照,针对P区目的位点,参考引物设计原则,运用焦磷酸测序仪器配套的软件Assay Design SW在目的区域两端保守区域设计PCR引物及测序引物,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按照PyroMark ID遗传分析系统用SNP模式进行PCR产物HBVP基因相关位点的焦磷酸测序、突变频率检测,同时测定患者血清HB-VDNA、HBVM、ALT。结果 34例患者中16例发生变异,变异模式以经典突变L180M、M204V/I、A181V/T、N236T突变为主,加少量V173L突变,发生变异者耐药突变型在样本中所占比例由20%到100%;HBVP基因变异可以在HBVDNA、ALT发生突破前、中、后检出;发生HBeAg转化者P基因变异率较低。结论焦磷酸测序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HBVP基因变异;HBVP基因变异模式、突变频率与核苷类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
- 孙艺艳吴月平张红春韩刚沈张平宋健辉季沈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准种
- 通痹方对糖尿病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评价通痹方对糖尿病大鼠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的影响。方法:用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1周后用通痹方治疗,用药4周后观察通痹方对其血糖和AR的影响。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及红细胞AR活性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通痹方治疗组血糖及红细胞AR活性明显降低,与糖尿病模型组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痹方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AR活性。
- 徐安保顾志峰崔世维曹晓蕾印彤余江毅朱晓晖王粹芳陈炜
- 关键词:糖尿病通痹方红细胞醛糖还原酶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CTL)频率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18-27表位肽-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0201五聚体及CD8单克隆抗体,设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LA-A2+6例、HLA-A2-12例非HBV感染者、HLA-A2+49例和HLAA2-42例HBV感染者外周血中针对该肽段的特异性CTL数量,占总计数CD8+细胞数百分比表示。结果 HLA-A2-HBV感染未抗病毒治疗者特异性CTL(0.30%~14.40%,中位数1.13%,n=20)与HLA-A2-非HBV感染者(0.33%~3.90%,中位数1.04%,n=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HLA-A2-抗病毒治疗者(0.25%~20.30%,中位数2.11%,n=22,P<0.05);HLA-A2-抗病毒治疗者特异性CTL和HLA-A2+未抗病毒治疗者特异性CTL(0.20%~29.90%,中位数2.22%,n=20)均显著高于HLA-A2-非HBV感染者(P<0.01);HLA-A2+抗病毒治疗者特异性CTL(0.14%~39.22%,中位数1.33%,n=29)显著高于HLA-A2-非HBV感染者(P<0.05)。HLA-A2+未抗病毒组中血清HBV DNA<103 copy/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小于40U/L者特异性CTL频率增高(P<0.05、0.01)。结论 HBV抗原肽-HLA-A*0201五聚体流式细胞技术能在体外直接检测外周血HBV特异性CTL频率的变化,其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不同临床感染状态慢性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表位免疫应答的差异。
- 吴月平张红春韩刚沈张平宋健辉季沈杰陈琳
- 关键词:CD8+T淋巴细胞
- 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HBV特异CTL、HBV DNA、ALT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比较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42例非病毒性肝病患者及100例体检健康者;用流式细胞法检测HLA-A2等位型及外周血特异性CTL,套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结果治疗前慢性HBV感染者HLA-A2+细胞检出率为61.86%(73/118),在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后,检出率降为30.51%(36/118);与肝病对照组的14.29%(6/42)和健康人对照组的5.00%(5/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慢性HBV感染者治疗后HBV特异CTL显著升高,HBV DNA及ALT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外周血HBV特异CTL、HBV DNA及ALT在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变化,提示这些指标可用于判断治疗效果。
- 张红春吴月平韩刚沈张平宋健辉季沈杰陈琳
- 关键词:CD8+T淋巴细胞
- 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实验研究生化检测报告被引量:31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生物化学变化。方法 :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兔分成 3组 ,分别进行火针、针灸治疗 ,或不予治疗。在不同阶段对各组损伤部位组织进行SOD、6 -Keto -PGF1a、Ca、Zn等项生化检测与统计对照。结果 :火针组的SOD、6 -Keto -PGF1a值与针灸组、未治疗组相比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 吴峻喻海忠沈蓉蓉袁建芬
-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火针疗法SOD6-KETO-PGF1A
- 垂体后叶素在感染性休克中对乳酸清除率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pituitrin)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乳酸清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提升血压基础上,随机分两组加用或不加用垂体后叶素治疗,比较两组间儿茶酚胺类药物剂量、血乳酸清除率及28d死亡率。结果垂体后叶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减少(P=0.015),24h后高乳酸清除率比率显著高于后者(X2=5.749,P=0.026)。垂体后叶素组与对照组28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7,P=0.551);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析显示:乳酸清除率≥10%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5,P=0.027)。乳酸清除率〈10%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43,P=0.054)。结论垂体后叶素可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不引起体内乳酸增高,增加乳酸清除,高乳酸清除率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高乳酸清除率者,与对照组相比可降低28d死亡率。
- 黄晓英韩旭东张素燕王亚东任轲田李均徐俊贤
-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感染性休克乳酸清除率死亡率
- 人肝癌组织中总RNA浓度和GGT异常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1999年
- 为探讨γ- 谷氨酰转肽酶(GGT) 在肝癌发生过程中表达及其变化。以病理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将自身配对的肝癌、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中总RNA 纯化,对总GGT比活性和不同分子形式GGT的表达与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4 例肝癌、癌旁和远癌组织中:①癌灶→癌旁→远癌组织中,总RNA 浓度呈逐步升高趋势,组织间的差异显著;②总GGT、可溶性和膜结合性GGT比活性,癌组织较癌周和远癌组织明显升高(P< 0-05) 。肝癌组织中GGT 过度表达,可能与肝组织中GGT 基因的异常改变有关。
- 刘艳华姚登福汤琪云吴信华吴玮陆建新邱历伟孟宪镛
- 关键词:肝癌GGT病理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类药物治疗不同时间血清HBVP基因变异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不同时间段血清HBV P基因点突变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确诊CHB患者108例,并分别于接受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及序贯联合治疗前、治疗2年、治疗4年时,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并检测血清中HBV P基因的变异情况。针对HBV P区目的位点设计引物,按照PyroMark ID遗传分析系统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模式进行PCR产物HBV P基因相关位点的焦磷酸测序。结果随着不同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108例患者治疗前均无HBV P基因变异;治疗2年时,有60例发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单点或多点突变;治疗4年时,共有93例发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单点或多点突变;3例采用序贯联合治疗的患者,≥2年全部发生突变。单用某种核苷类药物时,HBV P基因的变异情况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不同种类的药物之间,同样的治疗时间段内,HBV P基因变异情况未见明显差异。变异模式以经典突变M204V/I、L180M、A181V/T、N236T突变为主,存在少量V173L、S202G、T184G突变。结论 HBV P基因变异的发生与核苷类药物治疗及治疗时间密切相关。
- 张红春吴月平韩刚沈张平宋健辉季沈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药物P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