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114)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贾延劼彭涛滕军放高慧丽段冉冉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干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血浆
  • 2篇神经细胞
  • 2篇细胞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2篇分化
  • 2篇分化过程
  • 2篇氨酸
  • 2篇MICROR...
  • 2篇大鼠骨髓
  • 1篇蛋白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症
  • 1篇生物信息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贾延劼
  • 5篇彭涛
  • 5篇滕军放
  • 3篇李燕飞
  • 3篇王笑寒
  • 3篇段冉冉
  • 3篇高慧丽
  • 2篇王景涛
  • 2篇彭越
  • 2篇王翠琴
  • 2篇张广宇
  • 1篇焦淑洁
  • 1篇龚哲
  • 1篇王静
  • 1篇王以文
  • 1篇李明哲
  • 1篇侯晓灿
  • 1篇张静

传媒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血浆microRNA-140表达的初步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0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抗NMDAR脑炎患者和健康人血浆microRNAs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5例抗NMDAR脑炎患者(实验组)、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脑组)、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脑组)、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microRNA-140的表达水平。结果 (1)基因芯片表明血浆microRNA-140的表达水平在抗NMDAR脑炎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2=5.11,P=0.004);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microRNA-140的表达水平在实验组中显著低于结脑组、病脑组、对照组(P<0.05);结脑组、病脑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中microRNA-140水平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0水平明显下调,提示microRNA-140可能参与了抗NMDAR脑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王笑寒彭涛高慧丽李燕飞段冉冉王景涛滕军放贾延劼
关键词:血浆
自噬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自噬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不同浓度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组,比较各组诱导神经元分化前后神经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质2(MAP-2)、Tau蛋白(Ta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差异及特异性标记自噬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MSCs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其中以10μmol/L雷帕霉素组最佳,神经元标志蛋白MAP-2、Tau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适度提高自噬活性可增加大鼠MSCs诱导后神经分化效率。
张广宇王翠琴彭越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自噬骨髓间质干细胞LC3神经细胞分化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方法 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现有文献,NLP分析方法进行关于AD文献挖掘。2Gene Ontology(GO)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基因功能分类。3Pathway分析方法统计基因在每个Pathway中的富集程度。4基因网络分析方法将上述三种结果整合为基因间的相互关系网络,并筛选出AD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枢纽基因(Hub基因)。结果与AD发生发展相关的文献和基因分别为8 900篇和898个,绘制与AD发生发展有关的相关基因的生物信号网络,发现AD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到14种生物学过程、12种细胞的组成和25个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P<0.01),执行9种生物分子功能,并与24种疾病(P<0.01)的发生发展有关。研究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发现,PIK3CG等21个为AD相关基因网络中连接程度最高的21个基因(P<0.05),即Hub基因。结论文献挖掘得到的相关信号通路(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信号通路)及Hub基因(PIK3CG、CBL)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高慧丽王笑寒李燕飞段冉冉滕军放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信息学信号通路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分布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分布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常规体外培养大鼠MSCs,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实验分MSCs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阴性对照组、β-巯基乙醇诱导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干预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干预+β-巯基乙醇诱导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前后mTOR在细胞内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照相;Westernblot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细胞相关蛋白和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诱导前mTOR主要在MSCs细胞核内点状分布,细胞质也有少量的分布;诱导后核内荧光信号减弱,mTOR向细胞质转移。雷帕霉素处理后,随着雷帕霉素浓度的提高(10~30μmol/L),mTOR向细胞质转移越明显。雷帕霉素浓度超过50μmol/L后,细胞形态变圆,部分细胞脱壁,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②β-巯基乙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诱导后神经细胞Tau蛋白、MAP-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雷帕霉素(10~30μmol/L)干预后,随着雷帕霉素浓度(10~20μmol/L)的提高,Tau蛋白、MAP-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30μmol/L时Tau蛋白、MAP-2蛋白表达下降(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诱导前后总mTOR表达不变;磷酸化mTOR、磷酸化p70S6K、磷酸化4EBP1诱导后较诱导前表达下降(P<0.05),雷帕霉素干预后下调更加显著(P<0.05)。结论 mTOR在MSCs神经分化过程中由细胞核内向细胞质转移,活性下降,表达下调,提示mTOR在MSCs神经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翠琴张广宇彭越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MTOR雷帕霉素
let-7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micro RNA let-7f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作用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可知。目的:分析let-7f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方法:1构建let-7f过表达及抑制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转染上调组(转染LV-rno-let-7f-up)、转染下调组(转染LV-rno-let-7f-down)、阴性转染组(转染空病毒)、未转染组(不进行病毒转染)。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let-7f表达水平。MTT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等方法检测不同let-7f表达水平下细胞增殖情况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yclin D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预测let-7f潜在的靶基因,构建野生型/突变型白细胞介素6 3’UTR报告基因载体,分别与let-7f/let-7f inhibitor共转染293T细胞系,测定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与结论:let-7f转染上调组较未转染组及阴性转染组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能力明显增强,G1期细胞数明显减少,S期明显增多,凋亡减少(P<0.05);转染下调组结果与其相反。let-7f转染上调组细胞培养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低于未转染组及阴性转染组(P<0.05);转染下调组细胞培养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则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定量PCR显示let-7f转染上调组Cyclin D1蛋白及m RNA表达上调(P<0.05);转染下调组表达均下调(P<0.05);未转染组与阴性转染组所有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野生型白细胞介素6 3’UTR报告基因载体与let-7f共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减低(P<0.05)。结果表明上调let-7f表达水平可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减少凋亡,而下调let-7f表达水平则出现抑制作用。白细胞介素6过表达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考虑白细胞介素6是let-7f的靶基因,let-7f可能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
李明哲龚哲王静王以文姚要兵侯晓灿焦淑洁滕军放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
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血浆microRNA表达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筛选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血浆中表达差异的microRNA(miRNA),并检测miR-9-1在MMA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9-1作为MMA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的意义。方法收集17例MMA患儿血浆样本,其中MMA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2例(MMA+HHcy组)、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MMA 5例(MMA组);另收集10例非MMA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样本。采用miRNA微阵列基因芯片法筛选具表达差异的miRNA,选择具有表达差异的miR-9-1行RTPCR法检测血浆中miR-9-1的表达。选择经维生素B12治疗的MMA患儿检测治疗后血浆miR-9-1表达的变化。结果 miRNA微阵列基因芯片共筛选出26个具有表达差异的miRNA,其中下调2倍以上的miRNA 16个(包括miR-9-1),上调2倍以上的10个。MMA+HHcy组、MMA组及HHcy组miR-9-1的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下调(P<0.01)。维生素B12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治疗后血浆中miR-9-1较治疗前显著上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9-1在MMA患儿血浆中显著下调,维生素B12治疗后显著上调,可作为监控MMA病情变化的指标。
李燕飞彭涛段冉冉王笑寒高慧丽王景涛滕军放贾延劼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儿童
衰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意义
2015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类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细胞群体,可从体内器官组织中分离出且具备在体外培养、诱导和扩增等特性,其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BMSCs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自体移植进行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BMSCs都适用于自体移植.BMSCs会出现生物衰老,生物衰老的BMSCs分为年龄所致衰老和连续传代所致衰老.衰老的BMSCs因其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其自体移植的成功率也随之降低.结合近年来有关BMSCs的研究进展,对衰老的BMSCs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综述.
张静徐小隔滕军放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小RNA生物学行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