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4AA420110)

作品数:17 被引量:185H指数:8
相关作者:黄博孙立宁王鹏飞马旭东戴先中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机器人
  • 4篇移动机器人
  • 4篇嵌入式
  • 3篇四足机器人
  • 3篇微小型
  • 2篇嵌入式系统
  • 2篇微小型机器人
  • 2篇小型机
  • 2篇小型机器人
  • 2篇模块化
  • 2篇控制器
  • 2篇仿真
  • 1篇地面移动机器...
  • 1篇点扩展函数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小波
  • 1篇多关节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处理
  • 1篇裕度

机构

  • 9篇哈尔滨工业大...
  • 5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8篇孙立宁
  • 8篇黄博
  • 6篇王鹏飞
  • 5篇戴先中
  • 5篇马旭东
  • 4篇胡春华
  • 2篇李满天
  • 1篇丁伟奇
  • 1篇袁政鹏
  • 1篇钱堃
  • 1篇李新军
  • 1篇吴家麒
  • 1篇梁建宏
  • 1篇梁志伟
  • 1篇郭伟
  • 1篇陈金波
  • 1篇刘国才
  • 1篇王松
  • 1篇徐济安
  • 1篇钟鸣

传媒

  • 3篇制造业自动化
  • 3篇机器人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模式识别与人...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机械设计与研...
  • 1篇机床与液压
  • 1篇机械设计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High T...
  • 1篇中国图象图形...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 mobile self-reconfigurable robot based on modularity被引量:2
2009年
A novel mobile self-reconfigurable robot is presented.This robot consists of several independentunits.Each unit is composed of modular components including ultrasonic sensor,camera,communica-tion,computation,and mobility parts,and is capable of simple self-reconfiguring to enhance its mobilityby expanding itself.Several units can not only link into a train or oilier shapes autonomously via cameraand sensors to be a united whole robot for obstacle clearing,but also disjoin to be separate units undercontrol after missions.To achieve small overall size,compact mechanical structures are adopted in modu-lar components design,and a miniature advanced RISC machines(ARM)based embedded controller isdeveloped for minimal power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t global control.The docking experiment betweentwo units has also been implemented.
钟鸣
关键词:自重构机器人模块化组件嵌入式控制器自我改造
基于MEMS器件的微小型移动机器人嵌入式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文章针对微小型移动机器人的实时导航定位需求,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思想,以新型MEMS惯性器件为核心,利用ARM/CPLD构建了一种结构紧凑、低功耗、低成本、通用性强的实时导航定位系统硬件平台;利用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开发了其嵌入式软件平台,实现了数字信号处理、插值升频、导航信息解算等处理算法;最后,通过在机器人上的搭载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
郭伟徐济安钟鸣李满天
关键词:MEMS微小型移动机器人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地面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被引量:51
2006年
在总结了地面移动机器人系统的概念、特点、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及其关键技术,为多运动方式地面移动机器人的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翔实的信息与参考依据。最后,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足轮混合式地面移动机器人系统,根据不同的环境变换轮式运动和足式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达到良好的运动灵活性和较高的移动速度的统一。
王鹏飞孙立宁黄博
关键词:地面移动机器人驱动控制
四足仿生机器人嵌入式多关节伺服控制器的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介绍了DSP芯片TMS320LF2407的原理,开发了基于CAN总线的多关节伺服控制器.针对四足仿生机器人关节控制的应用,在DSP中采用流水线采样策略和带修正函数的自调整模糊控制规则,有效地克服了机器人关节轨迹跟踪控制中耦合、力矩非线性等因素的影响.控制驱动的集成化提高了移动机器人的速度和负载容量.
孙立宁王鹏飞黄博
关键词:伺服控制机器人CAN总线
基于CORBA的网络机器人A/V流式服务的设计和实现被引量:1
2007年
在基于CORBA开发的分布式网络化机器人的控制平台中,传统的基于请求/应答模式不能满足对服务质量要求严格的多媒体数据流实时传输。针对系统的应用框架,本文提出了采用工厂模式对OMG的CORBA A/V流式服务模型进行简化,实现分布式网络化机器人的实时音视频传输。实验表明了这个方案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梁志伟马旭东戴先中
关键词:网络机器人
基于静平衡的四足机器人直行与楼梯爬越步态被引量:23
2010年
为提升四足机器人的障碍爬越能力,采用稳定裕度作为四足机器人静态稳定的判据,以落足点形成的象限边界明确了不同初始位姿机器人的迈腿可能性.基于迈腿次序将所有步态划分为24种类型.利用运动空间需求最小、稳定裕度最大、步态协调性最好3个基本评价指标,对四足机器人的24种基本步态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投影分析法结合平面静平衡步态理论的楼梯爬越步态研究方法,并以上述3个特性参数最佳为要求,对楼梯爬越步态进行了系统仿真,所得结果为四足机器人的直行与楼梯爬越步态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表明了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黄博赵建文孙立宁
关键词:机器人楼梯步态
复合运动四足机器人行为模式控制体系设计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两级式硬件体系来实现复合运动四足机器人的控制,即微控制器层和PC层。其中自主开发的微控制器负责腿和躯干的低端控制;各微控制节点通过CAN总线与主控PC通信,主控PC负责上层协调与决策。基于此硬件体系,规划了腿层和躯体层两级式行为模式体系,分为三种具体的行为类型:迈步行为、姿态行为和导航行为。阐述了各行为之间的关系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行为控制体系很好地协调了机器人的各行为反应。
黄博王鹏飞孙立宁
关键词:机器人
一种基于标准混合高斯模型的快速人脸检测方法被引量:6
2007年
针对室内移动机器人运动过程提出一种快速而稳定的人脸检测方法.由于室内存在多种物体,背景不断变化,且光照条件可能不断变化,提出采用人脸肤色的标准混合高斯模型与人眼特征相结合的人脸检测法,无需对原始图像进行尺度变换.检测过程首先将经过补光处理及光线增强的人脸库转换到YCbCr空间,求其非线性变换空间YCb′Cr,′求出左右脸标准正态密度函数及混合高斯分布;然后根据人眼颜色特征,分别对人脸肤色候选区域进行人眼候选区域提取,利用人眼Gabor模板的不变Hu矩与人眼候选区域的相关性,找出人眼拟合矩形区域,再综合利用人眼与人脸的特征关系以及人脸候选区域的投影关系检测出人脸区域.大量实验表明,新方法速度快,适应性较好,并可扩展检测到侧面人脸.
胡春华马旭东戴先中钱堃
关键词:人脸检测混合高斯模型GABOR变换移动机器人
基于行为模式的复合运动方式四足机器人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研制了一种基于行为模式的复合运动方式四足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步行前进,原地转弯,楼梯爬越,也可以在良好路面利用足底轮滚动前进。阐述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参数、硬件控制体系和基本的传感系统、两个层次三种类型的行为模式以及各行为之间的关系和参数。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机器人的性能。
黄博王鹏飞孙立宁
关键词:机器人仿真
四足仿生机器人稳定性判定方法被引量:19
2008年
为了准确评定足式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及稳定裕度,提出了采用支撑面压力中心至机器人各足支撑点构成的支撑多边型各边的最短距离来评定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的一般准则.根据该准则,引入了最小稳定距离概念,并将该判定准则转化为重心在支撑面的投影到支撑多边形边缘的最短距离来间接判定机器人的稳定性及稳定裕度,方便了计算.通过仿真讨论了干扰项、重心高度、支撑面倾角以及机器人质量等变量与稳定性的关系,最后给出了实验,验证了一般准则的有效性.
王鹏飞黄博孙立宁
关键词:四足机器人稳定性稳定裕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