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1YBB388)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志刚陈先初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晚清至民国洞庭湖区水利纠纷及其解决途径被引量:1
- 2015年
- 晚清至民国洞庭湖区水利冲突层出不穷,所争者小到"挂角"、"挖压"、"钉头"、间堤、堤费之事,大到河道治理、江湖关系。它们呈现出纠纷时间长、影响区域广、涉及行业多、参与人群众与诉讼层级高等特征。究其缘由,则是生态变迁、以邻为壑、政府失职、治理分歧等多种因素所使然。面对纷繁芜杂的水利纠纷,湖区社会曾长期在械斗、调解与诉讼中徘徊不前,而近代水利科技的引进则为其化解水利危机提供了新路径,为湖区社会构建更为有效的水利纠纷解决机制创造了条件,并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水利发展的基本方向。
- 刘志刚
- 关键词:洞庭湖区水利纠纷
- 泽国旸旱:清代至民国洞庭湖区旱灾及其社会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长期以来,洞庭湖区的旱灾不为人们所注意,几乎处于"被遮掩"的存在状态之中。然而,翻检史籍,发现清代至民国三百余年间湖区旱灾频度之高、范围之广、破坏之大皆出乎意外,并呈现出由滨湖低山、丘陵地带向湖心淤积平原逐级递减的趋势。而其频发则是这一区域以地理形态多样性与土壤性质差异性为主的生态因素与开垦过度、治理无方、规划失当与租佃关系不合理等社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湖区旱灾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加剧民众的生产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湖田亩积的大小、粮食品种的选择与旱作农业区的形成,甚至严重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民众的生存。
- 刘志刚
- 关键词:清代民国洞庭湖区旱灾生态因素社会因素
- 传统水利社会的困境与出路——以民国沅江廖堡地区河道治理之争为例被引量:4
- 2015年
- 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 刘志刚陈先初
- 关键词:民国水利社会河道治理
- 清代至民国洞庭湖区水利治理的发展与困境被引量:2
- 2016年
- 清代至民国洞庭湖区水利治理呈现出发展与困境并存的局面。治水理念自我更新展现了传统水利内在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为水利近代化创造了条件,但滞后的技术手段却令其无力跳出经验治水的窠臼。清代政府对洞庭湖区水利不断加强管理,试图破解治理实践与治理制度背离的难题,却始终未能走出这一困局。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水利职能的强化既是顺应水利近代化的要求,也是向清代强力治水传统的回归。洞庭湖区水利治理陷入左支右绌的境地则是因人口剧增与生态恶化双重压力所致,并在此作用下不得不走上水利近代化的道路。
- 刘志刚
- 关键词:洞庭湖区
-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被引量:3
- 2012年
-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与地方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态应对三个层面展开具体论述。这些研究虽然有不少观点值得借鉴,但也存在着重复研究较多、观点区分度不高等问题,须继续挖掘史料、拓宽视野与加强学科交流。
- 刘志刚
- 关键词: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