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

作品数:1,733 被引量:8,788H指数:28
相关作者:栾建凤姚根宏孔悦朱培元刘军权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17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89篇医药卫生
  • 20篇生物学
  • 15篇哲学宗教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机械工程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军事

主题

  • 257篇细胞
  • 98篇基因
  • 76篇肿瘤
  • 73篇血管
  • 72篇手术
  • 67篇疗效
  • 66篇动脉
  • 64篇蛋白
  • 62篇护理
  • 62篇骨折
  • 47篇术后
  • 47篇综合征
  • 47篇超声
  • 46篇免疫
  • 45篇血液
  • 41篇干细胞
  • 35篇血清
  • 35篇脂肪
  • 33篇肝癌
  • 31篇肝细胞

机构

  • 207篇南京军区南京...
  • 142篇南京军区福州...
  • 13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00篇厦门大学
  • 92篇中国人民解放...
  • 71篇第二军医大学
  • 64篇解放军第97...
  • 62篇解放军第17...
  • 57篇厦门大学附属...
  • 47篇解放军第17...
  • 46篇南京大学
  • 32篇福建医科大学
  • 31篇蚌埠医学院
  • 30篇南京中医药大...
  • 30篇中国人民解放...
  • 30篇南京军区鼓浪...
  • 27篇解放军第81...
  • 26篇解放军第一一...
  • 21篇中国人民解放...
  • 20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2篇栾建凤
  • 37篇姚根宏
  • 35篇朱培元
  • 34篇刘军权
  • 33篇王长军
  • 33篇陈复兴
  • 32篇孔悦
  • 32篇潘秀珍
  • 30篇叶东
  • 29篇张鸣青
  • 25篇刘家传
  • 25篇周忠海
  • 24篇陈玲
  • 24篇杨艳艳
  • 24篇杨国斌
  • 23篇陈玉强
  • 22篇王璟
  • 22篇姜宏
  • 20篇殷婷婷
  • 18篇赵建宁

传媒

  • 129篇东南国防医药
  • 70篇医学研究生学...
  • 43篇医疗卫生装备
  • 33篇解放军医院管...
  • 25篇中国骨与关节...
  • 22篇临床军医杂志
  • 22篇解放军护理杂...
  • 21篇临床检验杂志
  • 21篇人民军医
  • 19篇临床肿瘤学杂...
  • 17篇华南国防医学...
  • 15篇解放军药学学...
  • 15篇中国微侵袭神...
  • 15篇现代肿瘤医学
  • 14篇安徽医学
  • 14篇安徽医科大学...
  • 14篇中华航海医学...
  • 14篇国际检验医学...
  • 13篇临床误诊误治
  • 1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5篇2023
  • 17篇2022
  • 36篇2021
  • 54篇2020
  • 70篇2019
  • 89篇2018
  • 157篇2017
  • 198篇2016
  • 225篇2015
  • 216篇2014
  • 213篇2013
  • 173篇2012
  • 129篇2011
  • 85篇2010
  • 33篇2009
  • 33篇2008
1,7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TSC吻合夹与传统TTSC内镜夹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比较OTSC吻合夹止血术与TTSC内镜夹止血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PUB)的差异,探讨OTSC吻合夹治疗PUB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2例完成OTSC吻合夹止血术和应用OTSC吻合夹止血术前近期完成TTSC内镜夹止血术的24例PUB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两种术式的即时止血成功率、夹子总数、首次止血成功率、术后复发率、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二次内镜治疗率、永久止血率、并发症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来评价OTSC吻合夹止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OTSC吻合夹止血术治疗PUB的即时止血成功率为90.9%(20/22),夹子总数为22枚,首次止血成功率为90.9%(20/22),术后复发率为5.0%(1/20),止血成功率为86.4%(19/22),再出血率为5.0%(1/20),二次内镜治疗率为13.6%(3/22),永久止血率为81.8%(18/22),并发症率为0.0%(0/22),术后住院时间为(8.95±0.96)d,死亡率为0.0%(0/22);TTSC内镜夹止血术治疗PUB的即时止血成功率为54.2%(13/24),夹子总数为56枚,首次止血成功率为54.2%(13/24),术后复发率为0.0%(0/13),止血成功率为54.2%(13/24),再出血率为0.0%(0/13),二次内镜治疗率为45.8%(11/24),永久止血率为54.2%(13/24),并发症率为0.0%(0/24),术后住院时间为(8.54±0.53)d,死亡率为4.2%(1/24)。OTSC组即时止血成功率、首次止血成功率、止血成功率、永久止血率均高于TTSC组,二次内镜治疗率低于TT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TSC吻合夹止血术治疗PUB安全有效,对较大管径血管破裂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复杂性难治性PUB可作为首选治疗。
关富钟玲卢嘉臻陈钟马明张鸣青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
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MEN 2)是一种以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和甲状旁腺内神经内分泌细胞发生增生或肿瘤为主要特征的肿瘤,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MEN 2可分为3种亚型:2A型(MEN2A)、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型(FMTC)和2B型(MEN2B)。原癌基因RET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MEN2发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热点主要为第10、11、13~16外显子。98%的MEN2A患者,98%以上的MEN 2B患者,以及约95%的FMTC家系,均可检测到RET基因的致病突变。另外,约5%的MEN2A和50%的MEN2B先证者可能源自RET基因的种系自发突变。MEN2患者的子代遗传到RET突变基因的风险高达50%,故对先证者、家系和亲属进行RET基因突变的筛查,不仅可以早期预防和诊治本病,而且可以实施后续的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具有重要的医学遗传学和优生学意义。本文对MEN2的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戚晓平应荣彪杜振方张咸宁马炬明
关键词: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基因遗传学
中国南方汉族散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NPHS1基因突变1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中国南方汉族1例散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患儿NPHS1基因突变及其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中国南方汉族CNS患儿及其父母,对照人群为50例尿液检查正常的南方汉族成年人。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NPHS1全部29个外显子及其周围的部分内含子和启动子全长序列,对PCR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在CNS患儿检测出NPHS1基因3250insG(V1084fsX1095)纯合突变,其父母分别携带3250insG杂合突变。在CNS患儿及其父母还检测出3种已报道的NPHS1基因多态性——349G>A、3315G>A和IVS27+45C>T。在50例对照人群中未发现NPHS1基因3250insG变异;但检测出349G>A、3315G>A和IVS27+45C>T基因多态性。结论首次在1例中国南方汉族CNS患儿发现了NPHS1基因纯合突变——3250insG(V1084fsX1095),表明中国南方汉族散发性CNS患儿存在NPHS1基因突变,提示对中国南方汉族散发性CNS患儿需进行NPHS1基因突变分析。
王道静余自华孟大川黄隽聂晓晶
关键词: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突变汉族人
F22通道联合超微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F22通道联合超微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2月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采用F22通道联合超微经皮肾镜治疗的29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石直径2.5~5.9 cm,平均(4.15±0.21)cm。术后5 d复查CT和腹部平片,如有结石>4 mm,则二期再次行超微经皮肾镜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无石率89.7%(26/29)。一期手术时间86~194 min,平均(112.6±25.3)min。一期出血85~420 ml,平均(181.6±42.4)ml,无输血病例。一期双通道手术24例,三通道手术2例,术后无气胸、严重出血及感染。一期术后住院时间为5~7 d。结论F22通道联合超微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具有安全、康复快、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
鲁可权曹希亮陈晨王臣程香玲
关键词:鹿角形结石超声碎石
军队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与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74个三级指标的军队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某区6所军队医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军队医院的信息化总体发展良好,医院间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建设发展也不平衡。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对军队医院信息化的测评工作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宋斌陈海东胡鹏伟陈立富
关键词:评价指标实证研究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微栓塞后非梗死区心肌炎症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对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非梗死区心肌炎症的影响。方法:给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兔选择性经左前降支(LAD)注入微栓子颗粒悬液建立CME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CME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atrovastatin)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n=12)。于术后7 d处死,取左心室乳头段心肌经HE染色后,观察梗死心肌并检测梗死面积。用ELISA法及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其基因在非梗死区(右室)心肌中的表达。结果:前降支动脉微栓塞后,非梗死区右室心肌中白细胞浸润明显增多,TNF-α、IL-6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与未处理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抑制CME后右室心肌中白细胞浸润及TNF-α、IL-6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均P<0.01)。结论:冠脉微栓塞后,炎症反应的激活不仅局限于梗死灶,且累及非梗死区心肌。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抑制CME后非梗死区心肌炎症反应。
李淑梅刘永平黄章敏林峰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状动脉栓塞
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运动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进而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对冠心病2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者28例(对照组),应用STI测量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收缩期峰值位移(S后、S侧、S前、S下)、两切面瓣环连线中点最大位移(AP4-Mid、AP2-Mid)、两切面Mid与左室舒张末最大纵径比值(AP4-Mid%、AP2-Mid%)及4位点收缩期最大位移达峰时间(T后、T侧、T前、T下),分别求均值,并将上述参数与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4位点S、两切面Mid、Mid%及其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位点T及其均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S后、S侧、S前、S下及S均值与LVEF具有相关性(r=0.643,r=0.633,r=0.623,r=0.720,r=0.806;P<0.01);AP4-Mid、AP2-Mid及Mid均值与LVEF具有相关性(r=0.669,r=0.732,r=0.787;P<0.01);AP4-Mid%、AP2-Mid%及Mid%均值与LVEF具有相关性(r=0.716,r=0.747,r=0.819;P<0.01);T后、T侧、T前、T下及T均值与LVEF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r=-0.376,r=-0.285,r=-0.380,r=-0.272,r=-0.404;P<0.05或P<0.01)。结论 STI可以便捷、准确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刘潇章仁品彭超吴满丽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二尖瓣冠心病
军队医院卫勤保障机制探讨被引量:16
2009年
本文阐述了平战结合卫勤保障运行机制,以及处理卫勤训练和保障中的各种关系。提出合理编配人员,制定相关政策;着眼实战需要,创新训练形式;联系医院实际,改革训练方法;配属实兵演习,检验卫勤成果;立足现有资源,加强研究改革等。
赵宁志刘文华金志伟王敏产冯卫忠冒文剑
关键词:平战结合卫勤保障
野战方舱医院手术器械包重组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适合野战方舱医院手术器械包的配置方式,满足野战条件下快速展开手术救治需求。方法根据野战方舱医院承担的手术救治范围和救治任务需求,针对手术器械箱组在实际野外训练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将手术器械进行归类分组,优化组合配置,选择灭菌有效期长、抗湿和密封性能好的一次性纸塑袋和医用无纺布两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包装,灭菌后储存于野战手术方舱内备用。结果手术器械优化组合配置包装后,野外条件下储存有效期延长到6个月,手术器械包能更好地满足野战紧急手术需求,既满足平时战备物资长期储存需求又利于战时物资的装载、转运与使用。结论在多次野外训练保障任务中,手术器械包优化重组应用,达到快捷高效、安全实用,紧急使用时无需现场临时组合配置、包装、灭菌,可即刻使用,提高野战伤员手术救治效率,适合野战或野外特殊条件下紧急手术救治。
陈珺于美华何丽云谢玮娜林宝丽
关键词:手术器械手术护理
四例男性不育患者的15q11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对4例男性不育患者所携带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进行定位分析,以探讨其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综合应用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核型G显带、N显带、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等技术对4例男性不育患者的15q11额外小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分析显示4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47,XY,+mar。N显带分析提示sSMC均为双随体,位于mar两侧。MI,PA(SALSA着丝粒探针p180/p182试剂盒)分析提示,1例患者的15q11.2基因拷贝数重复。SNP-array分析提示,4例患者均为15q11.1-q11.2区重复,片段大小分别为3.06Mb、0.9118Mb、1.728Mb、0.287Mb。CEP15D1524着丝粒探针FISH分析mar均有2个杂交信号,为双着丝粒染色体。综合分析4例患者mar均来自15号染色体,为双随体、双着丝粒,倒位重复形式,分子细胞核型为47,XY,+mar.ishinvdup(15)(q11)(D1524++)。结论15q11sSMC可能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涂向东丛学文曾健郑德柱严爱贞林炎鸿丘丽萍张敏钟福春兰风华
关键词:男性不育荧光原位杂交
共17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