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353)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菲魏艳淋邱录贵周玉兰孔繁聪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髓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5篇预后
  • 5篇细胞
  • 5篇骨髓瘤
  • 4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初治
  • 2篇血细胞
  • 2篇血液
  • 2篇血液肿瘤
  • 2篇预后意义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噬血细胞
  • 2篇硼替佐米
  • 2篇肿瘤

机构

  • 6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6篇李菲
  • 2篇周玉兰
  • 2篇邱录贵
  • 2篇魏艳淋
  • 1篇黄萍
  • 1篇李蒲
  • 1篇袁卫平
  • 1篇孔繁聪
  • 1篇徐燕
  • 1篇张荣艳
  • 1篇隋伟薇
  • 1篇程涛
  • 1篇章艳茹
  • 1篇胡林萍
  • 1篇安刚
  • 1篇李增军
  • 1篇周丽丽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1q21位点扩增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一线治疗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0.041)和ISSⅢ期(P=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邓萍周玉兰魏艳淋李蒲李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一线治疗预后意义
PD-1/PD-L1抑制剂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1(PD-L1)信号通路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该通路的PD-1/PD-L1抑制剂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选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PD-1抑制剂Nivolumab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RRcHL),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RRcHL和复发难治性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rrPMBCL)。并且,一些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抑制剂治疗其他血液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该文就PD-1/PD-L1抑制剂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徐亚文黄萍周玉兰李菲
关键词:PD-1/PD-L1抑制剂肿瘤免疫治疗血液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随访的单中心结果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评价诱导治疗联合自体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移植后巩固维持治疗的整体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有效性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接受整体方案治疗的144例MM患者资料,总结其长期随访结果,分析移植前疗效、移植后缓解深度,以及早期移植、晚期移植、不同预后分期系统等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144例患者中获得部分缓解(PR)以上治疗反应率为89.4%[完全缓解(CR)率64.1%]。中位随访47(6~121)个月,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120.9和56.9个月;早期和晚期移植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20.9和50.1个月,中位PFS时间分别为60.2和16.7个月(P值均〈0.001)。127例可进行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患者中,Ⅰ期(43例)、Ⅱ期(64例)、Ⅲ期(20例)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120.9、88.4、35.6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早期和晚期移植组患者进行亚组生存分析,R-ISS Ⅲ期患者中位O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6个月对15.8个月,P=0.031);两组患者各期中位PFS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期:72.1个月对18.9个月;Ⅱ期:53.4个月对16.7个月;Ⅲ期:28.5对5.9个月,P值分别为0.000、0.012、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ISS Ⅲ期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HR=8.486,95%CI 2.549~28.255,P=0.003),移植后未获得CR是影响患者PFS的危险因素(HR=2.412,95%CI 1.364~4.266,P=0.002)。结论以新药为基础的化疗联合ASCT的整体治疗方案对适合移植的MM患者是有效的,可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和缓解深度,延长患者的PFS和OS时间。早期较晚期移植可明显延长患者的OS和PFS时间。R-ISS分期和移植前疗效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隋伟薇邹德慧安刚易树华邓书会黄文阳王婷玉李健刘宏傅明伟吕瑞刘薇徐燕李增军赵耀中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ruxolitinib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随着JAK/STAT通路异常在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MPN)、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中被发现,一系列针对JAK/STAT途径的靶向药物被研发,其中一种JAK1/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ruxolitinib治疗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AL、MM和HPS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血液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将就ruxolitinib在上述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申慧敏李菲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研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HPS患者肝功能损害相关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功能异常的特点及其和HPS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92例HP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以轻、中度损害为主。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乳酸脱氢酶(LDH,89.13%)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64.13%)明显升高,白蛋白(ALB,90.22%)显著下降,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DBIL,59.78%)为主,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76.09%)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67.39%)的延长。风湿免疫组患者的ALB水平较感染组、肿瘤组、不明原因组患者均明显增高(P<0.05、P<0.05和P<0.01),感染组患者ALB水平较不明原因组患者明显增高(P=0.007)。感染组患者的Fbg水平较肿瘤组、不明原因组、风湿免疫组患者均明显降低(P<0.05、P<0.05和P<0.05)。将HPS患者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级组和C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LDH≥2000U/L、ALB<30g/L和PT≥15.1s的患者预后更差(P<0.05、P<0.01和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B<30g/L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1)。结论:HPS患者普遍存在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LDH和AST水平升高以及ALB水平降低。肝功能损害程度可能与HPS的病因及预后相关,LDH≥2000U/L、ALB<30g/L和PT≥15.1s的HPS患者预后更差,临床上应尽早给予积极治疗。
唐伟萍钟楠陈志未孔繁聪魏艳淋李菲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症肝功能损害临床预后
lp21位点缺失对以沙利度胺为基础治疗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新型遗传学指标lp21位点缺失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缺失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沙利度胺为基础治疗的78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定位于lp21位点的细胞分裂周期基因14A(cell division cycle 14A,CDC l4A)的BAC克隆制备位点特异性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l38阳性细胞,统计lp21位点的缺失率和缺失细胞比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78例MM患者中,男51例,女27例,中位年龄59(42~81)岁。lp21位点缺失患者18例(23.1%),扩增患者4例(5.1%),扩增率明显低于缺失率(P=0.001)。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lp21位点缺失和肾损害(肌酐≥177μmol/L,P=0.014))、骨髓浆细胞比例≥0.500(P=0.000)、LDH≥220u/L(P=0.010)和B:微球蛋白≥5.5mg/L(P=-0.022)呈正相关。中位随访时间15.0(1.0~53.5)个月,lp21位点缺失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12.0:62,7)个月和(14.0:63.4)个月,无lp21位点缺失患者中位PFS和OS时间分别为(30.0:68.0)个月和(38.5:6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将lp21位点缺失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的复杂核型、高LDH、肾损害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p21位点缺失仍然是PFS(HR:3.312,95%CI:1.095-10.017,P=0.034)和OS(HR:4.961,95%CI:1.487~16.552,P=0.009)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p21位点缺失是对MM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遗传学指标。
李菲徐燕安刚胡林萍章艳茹李增军袁卫平程涛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分子诊断技术原位杂交预后
1号染色体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15年
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国际骨髓瘤工作组[1]和梅奥医学中心[2]均推荐以细胞分子遗传学指标对MM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例如Del (17p),t(4;14)为高危遗传学指标;而t(11;14)为标危指标.其中t(4;14)的不良预后能被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所克服,其危险度等级从高危降为中危,成为MM分层治疗的典范.将来的研究热点还将集中在完善新的预后指标和评估不同新药背景下各个遗传学指标的预后意义.近年,1号染色体对MM发病和预后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3].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关注的位点不一,研究结果有所差异.
周丽丽李菲张荣艳隋伟薇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不良预后染色体异常细胞遗传学异常危险度分层
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1q21扩增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伴有1q21扩增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序贯ASCT以及移植后维持和(或)巩固治疗伴有1q21扩增的35例初治MM患者资料。结果①35例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中位发病年龄49(33—63)岁。单纯检出1q21扩增者仅为3例(8.6%),其余32例均合并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13q14缺失、t(11;14)、t(4;14)、t(14;16)、17p缺失和复杂核型。@ASCT后获得完全缓解者20例(57.O%),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者13例(37.1%),获得部分缓解者2例(5.7%)。中位随访24(8~85)个月,预期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6.5±9.7)%和(69.6±9.9)%。③按合并其他高危或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对患者进行分组,高危组(13例)中位PFS和OS时间分别为26个月和28个月,非高危组(22例)中位PFS和OS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未达到,高危组与低危组3年预期PFS率[(28.0±15.9)%对(71.5±12.7)%,χ2=5.404,P=0.020]和0s率[(36.5±16.4)%对(92.3±7.4)%,χ2=7.59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q21扩增很少单独发生,常伴发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序贯ASCT治疗初治MM患者疗效良好,合并其他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影响该亚组患者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
黄文阳邹德慧刘薇安刚徐燕隋伟薇邓书会李承文刘宏李健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造血干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