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1QA1403000)

作品数:16 被引量:164H指数:8
相关作者:朱国平许柳雄王学昉周成唐浩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金枪鱼
  • 9篇围网
  • 7篇金枪鱼围网
  • 6篇中西太平洋
  • 6篇西太平洋
  • 4篇鱼群
  • 3篇鱼类
  • 3篇鲣鱼
  • 3篇金枪鱼类
  • 2篇渔获
  • 2篇渔获量
  • 2篇渔业
  • 2篇热带
  • 2篇空间异质性
  • 2篇环境因子
  • 2篇黄鳍金枪鱼
  • 1篇大眼金枪鱼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统计

机构

  • 16篇上海海洋大学
  • 8篇教育部

作者

  • 16篇朱国平
  • 12篇许柳雄
  • 10篇王学昉
  • 8篇周成
  • 7篇唐浩
  • 3篇陈新军
  • 2篇陈锦淘
  • 2篇戴小杰
  • 2篇杨晓明
  • 2篇王少琴
  • 1篇李凤莹
  • 1篇胡奎伟
  • 1篇韩震
  • 1篇田思泉
  • 1篇孙满昌
  • 1篇官文江
  • 1篇李阳东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6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随附鱼群中鲯鳅的生物学特征
2014年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被广泛地应用于诱集捕捞金枪鱼类。鲯鳅作为漂流FAD诱集鱼群中最为常见的兼捕种类之一,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种群结构,对于合理保护该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3年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在5°N^10°S,145°E^170°E海域内收集的189尾鲯鳅样本,对其叉长分布、性比、性成熟度及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鲯鳅叉长范围为10.0~126.3 cm,优势叉长为70.0~100.0 cm,占总数的66.7%;雌雄性别比为4.1∶1;样本以性成熟(Ⅴ~Ⅵ期)个体为主,占总数的73.6%,50%性成熟叉长(L50)为49.95 cm;76.0%的样本为空胃,而实胃中频现其它常见的小型随附鱼种,如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幼鱼、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六带鲹(Caranx sexfasciatus)、疣鳞鲀(Canthidermis maculata)和单角革鲀(Aluterus monoceros)。渔业生物学信息表明漂流FAD下的鲯鳅群体以性成熟的大型个体为主,FAD对于雌鱼具有更强的聚集效果,觅食是鲯鳅游向漂流物的可能动机之一。
王学昉许柳雄唐浩周成朱国平
关键词:金枪鱼围网渔业生物学
海洋遥感在渔场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2年
渔场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受到鱼类自身生物特性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海洋遥感能够获取的大范围同步的海洋热力、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地形等海洋环境要素,为人类理解海洋鱼类种群动力机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运用渔场分析和预报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多元数据的集成为渔业的即时管理提供了发展方向。目前运用海洋遥感进行渔场研究存在的问题有:1.海洋遥感手段仅能获得渔场表层的信息,必须结合浮标海洋剖面信息才能更好地解释鱼类栖息环境;2.运用海洋遥感技术获取渔场水色信息的精度不高,给渔场资源的研究带来了困难;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渔场的实时预报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4.如何建立科学的渔场预报模型的评价体系是渔场预报亟待解决的问题;5.渔场分析和预报走向智能化、自动化的关键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遥感技术不断向高光谱和定量方向发展,为渔场资源的定量评估提供重要条件。在高效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同时,对海洋生物的资源存量进行定量的评估从而指导人类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大洋渔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奎伟许柳雄陈新军朱国平王学昉
关键词: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对自由鱼群捕获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分析了2006-2012年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89个网次的沉降性能与捕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具中部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95.3~209.3 m,网具中部平均沉降速度的95%置信区间为0.181~0.192 m/s; (2)海上测定的数据显示,不同沉降速度组对应的捕获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1),捕获率随着沉降速度的增加明显上升(20.0%~66.7%),而捕获率在不同沉降深度组间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3)Logistic回归全模型的筛选结果表明,虽然沉降深度(D)的回归系数差异不显著(P>0.1),但投网成功的概率与沉降速度(回关系紧密(P<0.1),模型预测的不同沉降速度所对应的捕获率也与实际观察结果相吻合.由此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应致力于提高网具沉降速度而非增加网具沉降深度.
王学昉许柳雄官文江周成唐浩朱国平
关键词:金枪鱼围网沉降速度
金枪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1年
近年来,基于鱼类钙化物质中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等微化学成分分析已成为分析鱼类种群结构、生活史及洄游环境史等的一种新兴手段.随着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及应用的日渐成熟与完善,该手段也日益成为金枪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良好工具.目前金枪鱼类耳石微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等,其中微量元素是应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在金枪鱼类,尤其是蓝鳍金枪鱼种群划分、出生源、洄游环境史和生活史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多数研究集中在耳石锶钙比率(Sr/Ca)的变化上,且关于耳石碳氧同位素分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为了开发耳石微化学的巨大价值,有必要加强对其沉积机理的研究,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耳石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
朱国平
关键词:金枪鱼类耳石微量元素同位素
印度洋南部大眼金枪鱼年龄鉴定及其与生长的关系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种群结构和年龄生长做出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估和管理,需要一种简便、可行、精确的年龄鉴定方法。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执行专项调查时采集的275枚第一背鳍鳍条样本,确立了最适的切割位置和年龄鉴定方法,并通过年龄鉴定估算大眼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70~1 820 mm,优势叉长组为910~1 500 mm,占总体的83.9%;年龄组成以3、4和5龄居多;第1、2条年轮轮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23±0.71)mm和(5.72±0.48)mm。根据鳍条的切割位置分为3个组别,线性回归关系为拟合大眼金枪鱼鳍条半径与叉长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3个组别在鉴定大眼金枪鱼年龄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赤井信息量标准(AIC)分析结果表明,自骨突处起,全长(L)的10%处为最佳切割位置。大眼金枪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250.5×[1 e 1.05(t+1.85)]。
周成朱国平陈锦淘许柳雄
关键词:大眼金枪鱼鳍条年龄鉴定
人工集鱼装置对热带金枪鱼类摄食模式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热带金枪鱼类具有聚集在漂浮物体周围的行为特性,形成的集群表现稳定,可捕性较高。以此特性,金枪鱼围网渔业研制并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FAD)用于聚集并捕捞金枪鱼。然而,大规模出现的FAD会使某些海域海面漂浮物的密度迅速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改变了金枪鱼的表层栖息环境,对金枪鱼种群具有一系列可能的潜在负面影响,摄食模式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归纳并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AD对金枪鱼类摄食模式影响的相关研究,从摄食行为、日摄食量、饵料种类与组成以及生态位宽度4个方面对比了随附于FAD的金枪鱼和自由状态下同类的不同,发现大多情况下FAD的存在会使金枪鱼的摄食模式发生一定的改变。最后,归纳了过往实验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少琴许柳雄王学昉朱国平
关键词:金枪鱼围网金枪鱼类生态影响
金枪鱼围网鲣的捕获率与其摄食状态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影响金枪鱼围网渔船捕获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是目标鱼种的垂直行为规律,而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为金枪鱼围网最主要的渔获物,其垂直移动规律又与其摄食行为紧密相关。根据2004—2011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和观察员测量的生物学数据,分析了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投网频次分布、捕获率和渔获物的摄食状态,并探究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昏(17:00—18:00)的投网次数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时为鲣在一天中的摄食高峰期;捕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下午的捕获率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上午,黄昏前达到顶峰,此时的高捕获率可能是因为水中的能见度下降,鱼群无法识别网具所致;在10:00—12:00和黄昏前(>16:00),鱼群的平均空胃率最低,其下午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高于上午,这都与鲣的日摄食模式有关;相关分析表明,鱼群在不同时刻的摄食状态与对应的捕获率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因此,鱼群被捕捞时的摄食状态并不影响渔船捕捞的成败。
王学昉许柳雄周成周成朱国平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
人工集鱼装置对热带金枪鱼类行为模式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金枪鱼类会聚集在漂浮物周围,人类依据该行为特性研制出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诱集金枪鱼,从而使金枪鱼围网的产量和捕捞效率大幅提高.但目前科学界仍不确定FADs为何能够吸引金枪鱼以及其广泛使用是否会对金枪鱼资源和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展开了大量以FADs周围金枪鱼为研究对象的个体行为学试验.本文归纳并整理了过去30多年中较可靠和经典的相关试验,从金枪鱼的趋向性行为、集群行为、随附行为、摄食行为和垂直移动行为5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漂流FADs和锚泊FADs下金枪鱼的行为模式,并对国内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展望.
王学昉朱国平孙满昌许柳雄
基于GAM模型研究时空及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的影响被引量:31
2013年
基于2000~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手段获取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浓度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64.40%,其中贡献最大的为经度,贡献率为46.27%。鲣鱼的CPUE呈逐年递增状态;作业渔场全年均有分布,但季节性差异并不明显,其中4月为作业集中月份;鲣鱼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10°S~10°N,140°~175°E范围内;适宜海表温度为28~30℃;适宜的海表面高度为70~100 cm;适宜的叶绿素浓度为0.01~0.20mg/m3。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经度,纬度,年份,海面高度,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和月份。
唐浩许柳雄陈新军朱国平周成王学昉
关键词:鲣鱼中西太平洋渔场
印度洋中南部长鳍金枪鱼繁殖栖息的适应性被引量:7
2012年
根据2009年3~4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数据,基于反映鱼类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性腺指数(GSI)及其影响因素—表温(SST)、100 m水层的水温(TEMP)及200 m水层的溶解氧浓度(DO),对长鳍金枪鱼繁殖栖息地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温、表层盐度、100 m水层的水温及200 m水层的DO与印度洋中南部长鳍金枪鱼GSI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分别为pGSISST0.55=159.47-12.20SST0.55+0.24SST20.55,pGSISSS0.70=527.22-28.51 SSS0.70+0.39SSS20.70,pGSITEMP0.55=2.25-0.23TEMP0.55-0.01TEMP20.55和pGSIDO0.70=53.71-17.66DO0.70+1.49DO20.70。调查区域长鳍金枪鱼繁殖栖息地指数分布在0.52~0.97之间。自北向南,繁殖栖息地指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5°S以南水域,繁殖栖息地指数基本上维持在0.65以下。本研究为阐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繁殖空间分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朱国平李凤莹陈锦淘许柳雄
关键词:长鳍金枪鱼繁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