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65)

作品数:11 被引量:255H指数:9
相关作者:方修琦张学珍叶瑜曾早早殷培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地覆盖变化
  • 2篇气候
  • 2篇粮食安全
  • 2篇环境演变
  • 2篇耕地
  • 2篇NORTHE...
  • 2篇PAST
  • 2篇CROPLA...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理学研究
  • 1篇地数
  • 1篇东北三省
  • 1篇遥感
  • 1篇玉米
  • 1篇灾情
  • 1篇中国粮食安全
  • 1篇数据集
  • 1篇水稻
  • 1篇碳库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0篇方修琦
  • 6篇叶瑜
  • 5篇张学珍
  • 3篇曾早早
  • 2篇殷培红
  • 1篇田青
  • 1篇马玉玲
  • 1篇王媛
  • 1篇萧凌波
  • 1篇陶军德
  • 1篇任玉玉
  • 1篇胡玲
  • 1篇戴玉娟
  • 1篇朱晓禧
  • 1篇李蓓蓓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
  • 2篇Scienc...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灾害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arbon emissions induced by cropland expansion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被引量:8
2014年
Assessments of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LUCC)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CO2-related climatic change a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UCC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historical carbon emissions. Using regional land cover reconstructions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with a bookkeeping model,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sink changes caused by historical cropland expansion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There was a dramatic land reclamation of cropland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in Northeast China. Approximately 26% of the natural land was cultivated, and 38% of the grassland and 20% of the forest and shrubland were converted to cropland.(2) The carbon emission induced by cropland expansion between 1683 and 1980 was 1.06–2.55 Pg C, and the estimation from the moderate scenario was 1.45 Pg C.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soil carbon pool was larger than that from the vegetation carbon pool and comprised more than 2/3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3)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different.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d the largest carbon emissions, and Jilin Province had the second largest emissions.(4) The primary source of carbon emissions was forest reclamation(taking 60% of the total emissions in the moderate scenario), the secondary source was grassland cultivation(taking 27%), and the tertiary sources were shrubland and wetland reclamation(taking 13%). Examination on the data accuracy revealed that the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land cover data allowed the carbon budget to be evaluated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improved the precision of the results. The carbon emission estimation in this study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previous studies because of the improved land use data quality and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change considered.
LI BeiBeiFANG XiuQiYE YuZHANG XueZhen
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土壤碳库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被引量:28
2009年
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300年来,耕地扩张、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所导致的显著土地覆盖变化会通过对陆-气之间碳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改变,进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该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原始潜在植被恢复等方法,结合驱动力分析,重建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自然覆盖变化状况。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至县、时间分辨率约为100年的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数据,为气候模拟、碳排放估计等相关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数据;得到对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特征的认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草地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约15%、10%;18—19世纪,东北的天然植被覆盖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林地、草地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东、辽西等农垦区;1900—1950年为林地、草地减少最为迅速的时期,辽东、辽西的天然植被几乎均被破坏殆尽,鸭绿江流域、长白山地区森林减少十分显著,草地界线已明显向西退缩;20世纪后半期,林地覆盖在空间上呈扩张趋势,局部地区仍在减少,而草地覆盖在空间上则一直呈缩小趋势。
叶瑜方修琦张学珍曾早早
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气候效应林地草地
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西部水稻、玉米种植范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0
2008年
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生成黑龙江西部地区1988年和1998年两个序列的农作物种植范围图,结合相应时段的该地区≥10℃积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响应变化:随着等温线的大幅度整体北移,水稻的种植北界随着≥10℃积温的2200℃等温线向北移动约1.5个纬度,水稻集中种植区随≥10℃积温的2300—2400℃等温线北移约1个纬度;分布在≥10℃积温2800℃等温线和240℃等温线附近的两个玉米密集种植区随着上述两条等温线北移1个纬度左右。在上述玉米、水稻种植范围北移过程中,同时出现玉米的种植区被新增的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替代的现象。
朱晓禧方修琦王媛
关键词:气候变暖遥感
20世纪东北三省多源耕地数据的比较分析
<正>基于历史文献记录重建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历史是中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研究领域。然而,一方面,历史文献记录中的土地数字存在着诸多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等同于具有现在意义的土地利用和覆盖资料...
叶瑜方修琦陶军德胡玲
文献传递
中国近300年来3次大旱灾的灾情及原因比较被引量:15
2009年
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史料和历史文献,选取过去300年中发生在乾隆后期(1784-1786)、光绪初年(1875-1878)和民国时期(1927-1930)的3次严重旱灾,从旱灾的时空发展过程、发生时的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旱情的严重程度而言,3次旱灾都可谓过去30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但由于各次旱灾的受灾中心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环境承载力)有优劣之分,旱灾发生时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人均粮食占有量、政府粮食储备、财政情况等)造成的防灾御灾能力有高下之别,在不同层面上左右了3次旱灾的灾情,从而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张学珍萧凌波
关键词:旱灾历史时期
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的区域评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被引量:36
2010年
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是解释过去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影响、检验模型模拟结果的基础.SAGE("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和HYDE("全球历史环境数据集")是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的代表性的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但其数据的准确性并未得到充分地评估.CNEC数据(Cropland data of Northeast China)重建的是东北三省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数据,该数据所利用的数据源为历史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并经过订正和归一化处理,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变化的实际情况.以CNEC数据为参照,分别从东北地区、分省和网格3个空间尺度对SAGE和HYDE数据集中东北地区的耕地数据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SAGE和HYDE数据集中东北地区的耕地重建结果无论总量还是空间分布都存在显著的误差,其反映的耕地面积增长与空间变化过程也与研究区历史开垦过程相左.其中,SAGE数据集对东北历史耕地数据的估计普遍偏高,并且没有反映出东北地区耕地面积阶段性增长的特点;HYDE数据集的耕地总量虽然具有一定可比性,但是年代际变化和各时间断面空间分布与历史真实情形不符.全球数据集在东北地区的重建误差可能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依据现代耕地分布格局回推历史耕地分布的方法不能反映现实开垦进程,二是遥感资料提取的现代耕地数据存在误差。
李蓓蓓方修琦叶瑜张学珍
关键词:数据集
东北3省民国时期耕地数据的同化与垦殖率重建被引量:14
2006年
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数据的处理为例,具体地分析和探讨了定量估计该地区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步骤:(1)土地利用数据的资料来源分析与性质判定;(2)为消除不同时间点上数据之间系统性偏差的影响而进行的数据同化处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之间的换算与不同地区不同亩制的纠正;(3)耕地面积和垦殖率的恢复与校验.重建得到东北3省1914,1931,1940年耕地面积分别为102245,150128,152180km^2,同期垦殖指数分别为12.7%,18.8%,18.9%.
叶瑜方修琦戴玉娟曾早早张学珍
关键词:民国时期土地数据耕地面积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38
2008年
从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阈值的角度,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储备、经济补偿能力等因素,构造综合评价指标—粮食安全保障的财政压力水平,以粮食安全保障费用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25%作为可接受水平,共识别出6个不同类型的粮食安全区。在没有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和现有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全国有14.5%的县(市)(1级和3级粮食安全区)能够通过粮食生产或者经济补偿能力保障小康水平的粮食安全。全国29.4%的县(市)属于2级粮食安全区,其中57%的地区是中国的主要余粮区,约占全国主要余粮区中的72%,因财政收入低、人口密度大,不能负担庞大的小康水平粮食安全储备费用。中国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6级区)占全国县(市)总数的30%,不具备温饱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经济补偿能力,主要包括两类地区:①夏季季风区边缘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及秦岭地区,以及南方贫困的丘陵地区属于"资源型粮食短缺地区";②广西、广东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等富裕地区属于"结构性粮食短缺地区",过低的粮食自给率已影响到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殷培红方修琦
关键词:粮食安全空间分异
时间维的自然地理学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自然地理学方向的古地理学开创了时间维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其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古地理学向环境演变研究拓展的过程。以现代自然环境的历史建构为主体的古地理学,以时间坐标系下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为主的环境演变研究,以从时间的维度探索人地关系为主的人地系统演变研究,分别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和人地关系传统,构成了自然地理学时间维研究的3个基本方面。广义地理解自然地理学方向的古地理学、环境演变以及人地系统演变,它们可以看作是相通的,人地系统演变可以理解为包括了人类作为驱动力和承受者的环境演变,用人地关系来定义自然学地理方向的古地理学,则可以将其定义为关于人地(人类—环境)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
方修琦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环境演变人地系统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被引量:63
2009年
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对自然植被景观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北地区是过去300年中国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地区,对于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看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历史数据订正与多源耕地数据关系模型校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时间序列以及耕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从变化总趋势来看,过去300年东北耕地几乎呈指数增长,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为近100年,垦殖率由约10%增至20%以上;(2)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18世纪中后期之前,东北三省的开垦区域还主要局限于辽宁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垦区域大规模向北扩张,至20世纪初期,东北的垦殖北界已达到黑龙江中部;20世纪东北整体垦殖强度仍不断增大,但区域差异性逐渐减小,其中,20世纪初至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高垦殖率区域扩张较明显,并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农耕区;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表现出新垦殖区域向森林地区的扩张.总之,过去300年东北耕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反映出人类通过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生产活动已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域的自然景观面貌.
叶瑜方修琦任玉玉张学珍陈莉
关键词:耕地环境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