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63)
- 作品数:10 被引量:111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一平宋清海于贵瑞高举明杨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碳储量及固碳增量被引量:16
- 2010年
- 为了解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乔木碳储量及其固碳增量,利用2005和2008年的植被调查数据,对哀牢山3种主要常绿阔叶林的乔木碳储量及其固碳增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次生林和旱冬瓜次生林的乔木碳储量分别为257.90、222.95和105.39tC·hm-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碳储量主要存储在DBH≥91cm的乔木中(34.68%);而次生林的乔木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径级21cm≤DBH<41cm的乔木中(滇山杨林77.29%;旱冬瓜林69.28%)。由此可见,哀牢山地区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在碳蓄积方面占主导优势。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3个森林类型乔木层均具有固碳增量,即使是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其乔木层年平均固碳增量也达2.47tC·hm-2·a-1;次生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固碳增量约为原生林的2倍,显示了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具有较强的碳汇增量。初步估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内每年乔木固碳增量为8.52×104tC·a-1。
- 张鹏超张一平杨国平郑征刘玉洪谭正洪
-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碳储量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大气稳定度特征被引量:6
- 2008年
- 利用2003—2005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常规观测资料和涡度相关观测资料,对树冠边界层的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近地层尺度参数和理查逊数,并根据结果对大气稳定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大气稳定状态的时间变化,对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不同方法计算的稳定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不同状态出现频次有所不同;相对于近地层尺度参数法,理查逊数法计算的大气稳定度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明显,而近地层尺度参数法则未表现出明显波动。
-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宋清海高举明孙晓敏窦军霞赵双菊谭正洪
- 关键词:大气稳定度热带季节雨林
-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碳湖特征及其效应
- 目标:利用不同高度的CO2浓度廓线整年连续观测资料,验证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区域,处于山谷中的热带季节雨林是否会出现碳湖现象?所形成的碳湖具有什么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其碳湖效应如何?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NEE的计算有没有影响?...
- 张一平梁乃申姚玉刚谭正洪沙丽清高举明宋清海张明达李志恒杨振
- 关键词:山地热带
- 文献传递
-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林固碳潜力估算被引量:13
- 2009年
- 为估算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林固碳潜力,调查收集重庆市2000~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逐年造林的树种、面积等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该市人工林生长历史数据模拟人工林生长曲线,借助该曲线并结合经调研国内外文献所得林分树种的生物质密度、碳含量、生物量开展系数等生物物理参数,设计林分碳储量变化计算模型.结果表明,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林的稳定碳积累量在2010、2020、2030、2040及2050年分别为14.276~14.740、33.463~41.059、43.796~57.915、50.254~70.124和54.024~77.655 Tg(T=10^12);退耕还林工程林未来40年内具有显著碳汇功能,其年碳汇量在未来5年左右将达到高峰,2005~2020年是退耕还林工程林年碳汇能力的强盛期.
- 陈先刚张一平潘昌平陈本文蔡丽莎
- 关键词:生态学退耕还林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层温度与大气温度特征被引量:11
- 2009年
- 根据2005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群落冠层植物表面温度以及林冠上、林冠下的气温资料,对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温度和冠层气温及其之间的温度差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温度除雾凉季夜间稍低于同层大气温度外,其他时间林冠温度皆高于同层大气温度,在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气温在大多数时刻高于林冠下气温;在中午前后林冠上气温低于林冠下气温。在平均温度较高的雨季,林冠上气温一直高于林冠下大气的温度;林冠上、林冠下气温之间的差异,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的生态效应对森林小气候的反馈作用;在雾凉季夜晚,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温度与冠层气温与其他时间不同,雾凉季夜间低温是热带季节雨林能否存在的关键性限制因子。
-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高举明
- 关键词:热带季节雨林
- 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和冠层尺度二氧化碳交换特征被引量:3
- 2008年
- 采用叶室法和涡度相关法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和大叶白颜树冠层及其叶片在不同季节的CO2交换量,并拟合得到主要特征值.结果表明:以叶室法测得的两树种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 A)为雨季〉雨季末〉雾凉季〉干热季,叶片暗呼吸速率(Rd)为雨季〉雨季末〉干热季〉雾凉季;以涡度相关法得到的两树种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 B)为雨季〉雨季末〉雾凉季〉干热季,而冠层呼吸速率(Re)则是雨季〉干热季〉雾凉季〉雨季末.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季节植物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相差0.9~2.0μmol·m^-2·s^-1.
- 宋清海张一平于贵瑞杨振赵双菊高举明孙晓敏
- 关键词:CO2交换冠层光合作用呼吸速率热带季节雨林
-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和林内近地层CO2浓度的时空动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探讨西双版纳独特地方气候背景下,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素对森林CO2浓度时间分布的作用,以及为研究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等提供支持,我们利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和林内近地层CO2浓度连续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以及林内湍流的共同作用下,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林冠上下差异。在日尺度上,林冠上方的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林内近地层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双峰型",造成林内近地层傍晚第二个峰值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局地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林冠上方CO2浓度主要受林冠代谢作用的影响,呈现雨季低、干季高的特点,而林内近地层的CO2浓度则主要受地表呼吸过程所控制,季节变化趋势与林冠上方相反。林冠上方CO2浓度低于林内近地层CO2浓度,且差异较大;在日尺度上,各月(除12月外)CO2浓度的最大差值皆大于80mg·m-3,且出现在傍晚;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值为-62.9mg·m-3,出现在10月,最小值为-8.4mg·m-3,出现在12月。
- 谭正洪张一平于贵瑞宋清海高举明杨振孙晓敏赵双菊
- 关键词: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水热通量被引量:31
- 2007年
-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03和2004年常规气象、生物量以及水热通量观测资料,对该林地两年内各能量分量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能量分配以及水量平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和2004年净辐射总量分别为3516.4MJ/(m.2a)和3516.6MJ/(m.2a)。在能量分配过程中潜热通量占优势,2003年和2004年的总量分别是相应年份净辐射总量的46%和44%,显热通量则分别只有12%和11%。2003年和2004年林冠传导率均值分别为10.3mm/s和10.0mm/s,其中干热季期间的林冠传导率明显低于雾凉季和雨季。林冠传导率与叶面积指数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值之间分别呈极显著的正、负线性相关关系;它基本上不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只是当长期无雨或雨量很小导致土壤含水量低于0.15m3/m3时,林冠传导率才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003和2004年的蒸散量分别是663mm和634mm,受浓雾和林冠传导率的综合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干季蒸散量低于雨季,这是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能够在水热极限条件下生存并良好发育的重要原因。
- 窦军霞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
- 关键词:能量平衡蒸散水量平衡热带季节雨林
- 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被引量:7
- 2008年
- 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是生态系统水、碳、养分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极具发展前景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发展的众多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进行了归类:1)根据建模思路不同分为经验模型、过程模型和混合模型;2)根据物质传输机制的不同分为生物物理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3)根据对植被结构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4)根据模型应用性不同分为诊断性模型和预测性模型;5)根据构建模型的逻辑结构不同分为自下而上模型和由上而下模型;6)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分为生态系统尺度模型、景观尺度模型和区域尺度模型;7)根据植物生理过程的不同分为光合作用模型和蒸腾作用模型。最后对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新的发展方向。
- 李志恒张一平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 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环境控制机制
- 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环境控制机制对于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规律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2003-2006年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1)2003...
- 宋清海张一平于贵瑞张雷明杨振赵双菊高举明孙晓敏
- 关键词: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