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51)

作品数:7 被引量:177H指数:6
相关作者:蔡典雄王小彬王燕梁二华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农业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能量平衡
  • 2篇旱地
  • 1篇冬小麦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生产
  • 1篇生态
  • 1篇施用
  • 1篇数据库
  • 1篇碳平衡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壤普查
  • 1篇农田
  • 1篇农业技术
  • 1篇农业技术转移
  • 1篇农业可持续发...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蔡典雄
  • 5篇王小彬
  • 3篇武雪萍
  • 3篇王燕
  • 3篇梁二
  • 3篇华珞
  • 2篇刘爽
  • 2篇姜志伟
  • 2篇吴会军
  • 1篇赵全胜
  • 1篇代快
  • 1篇逢焕成
  • 1篇逄焕成
  • 1篇郑妍
  • 1篇张丁辰
  • 1篇姜涛
  • 1篇张承先
  • 1篇冯宗会
  • 1篇李银坤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肥料和N减量施用对旱作玉米生产的影响被引量:20
2007年
通过在山西寿阳旱农试验区进行玉米地不同肥料和N减量处理试验,得出:普通肥、增效肥以及增效肥减量施用后对玉米出苗率、株高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效果不同;其增产、增效作用的排序为:增效复合肥>普通复合肥>增效尿素>普通尿素,施用增效复合肥对植株生长、植株N和K含量状况有所改善;增效复合肥和增效尿素的N利用率为13.1%~27.3%和0.9%~14.2%,优于普通肥料;N减量15%施用后,玉米产量不但没有显著减少,而且增效肥的N利用效率最高,尿素的N利用效率与N100%施用差异不大。N减量30%和45%施用的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减量越大,N的利用效率反而越高。通过氮肥合理减量施用,可以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节本增效和减少养分向环境流失的目的。
梁二王小彬蔡典雄张承先
关键词:旱地
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被引量:19
2007年
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河南省1958年(第1次土壤普查)和1985年(第2次土壤普查)两个时间段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指标能够比较清楚地描述河南省2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地理空间变化.1958年和1985年河南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分别约为54·93×108t和69·65×108t,年均增长率达1%.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分布总趋势为豫东南角及豫西高于豫东,豫北及豫中介于两者之间;豫东南角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损失较快,最快损失速率达到年均1·57%;豫东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较快,最大增长速率达到年均5·27%.河南省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与土壤初始含碳量密切相关,土壤初始含碳量越高,有机碳损失越快.
梁二王小彬蔡典雄刘爽王燕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土壤有机碳土壤普查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被引量:42
2006年
从农业活动对全球变化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导致全球性土壤保持需求的迫切性增加出发,追踪了国外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动态;对中国该领域研究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从时间、深度、方法、生产应用等方面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严重的农业大国,而从全球统计数字来看,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面积目前仅占全球保持耕作面积的0.2%,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1%,其现状与中国耕地资源和环境的继续退化以及对土壤保持耕作需求的增加极不相符。加强中国土壤保持耕作系统研究和土壤保持耕作“节能固碳”长期建设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变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研究和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和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以及该领域研究涉及到复杂的农业系统“耕作管理-生物过程-环境变化”相互作用及其系统能流-碳流循环过程,尤其农业生态系统碳汇/源估量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等科学问题,有必要运用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分析方法,借助国外长期试验和理论研究经验,以及系统模型模拟研究手段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加速提升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为实现碳汇/源科学调控管理、减缓农业对温室效应贡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王小彬蔡典雄华珞Hoogmoed W BOenema OPerdok U D
关键词:全球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量平衡碳循环专论
洛阳孟津冬小麦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被引量:6
2009年
以洛阳孟津地区气象数据库、土壤数据库、作物数据库和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库为基础,应用DSSAT作物生长模型估算了当地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并对节水潜力及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孟津地区46年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7571~10965kg·hm-2,平均9209kg·hm-2,此值可作为当地补灌区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光温水生产潜力为3957~7450kg·hm-2,平均5510kg·hm-2,仅占光温生产潜力的59.8%,此值可作为雨养冬小麦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降水量为226.29mm,不及需水量的一半,平均水分亏缺量占生育期降水量比例高达72.5%,平均水分满足率为66.4%,生育期水分亏缺成为影响洛阳孟津地区旱作冬小麦生产发展的首要障碍。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降雨年型冬小麦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变幅较大,波动范围为12.06~22.94kg·hm-2·mm-1,46年均值为16.94kg·hm-2·mm-1。近8年旱作冬小麦现实水分利用效率仅占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58.5%,平均光温水生产潜力开发度为60.5%。结果表明,洛阳孟津地区冬小麦节水潜力较大,采用合理的节水农业措施,加强农田建设,改善地力,增强土壤储水蓄水能力,高效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今后提高冬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姜志伟武雪萍华珞蔡典雄逄焕成吴会军姜涛郑妍李银坤
关键词:冬小麦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69
2008年
本文把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系统总结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与趋势,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存在的不足及其与国外的差距,进一步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指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寻求有效的固碳途径和管理措施;探讨农田土壤保护性耕作系统能流-碳流循环过程及其动态响应,实现农田系统碳汇/源科学管理调控;采用G IS技术结合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评价保护性耕作区域尺度生态效益。
王燕王小彬刘爽梁二蔡典雄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GIS
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被引量:22
2011年
加强农田土壤保持耕作管理,科学认识和调控农田耕作系统能流碳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对于减缓农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半湿润偏旱区山西寿阳旱作春玉米土壤保持耕作试验研究为基础,利用田间定位观测数据、辅助能投入参数,土壤呼吸田间原位测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碳平衡分析及碳循环过程模拟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不同耕作(CT传统、RT少耕和NT免耕)系统能量/碳平衡及能-碳关联影响。与CT比较,采用RT和NT措施下工业能耗CO2-C损失降低约4%—12%(相当11—35 kg CO2-C.hm-.2a-1)。在RT和NT系统下耗能系数可降低约6%—10%,能量生产效率可提高约7%—12%。2006—2007年由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呼吸CO2-C释放通量估算,在玉米休闲期(尤其是秋耕处理后),NT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一般为最低(NTNT(2005±380)>CT(1987±375)。不同耕作下的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趋势基本吻合,如2006-2007年玉米产量(kg.hm-.2a-1)平均为,RT(5614±268)>NT(5533±564)>CT(5487±278)。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呈密切相关(R2=0.88)。本研究结果得出,RT和NT对农田耕作系统的影响呈碳汇效应,且一般为NT>RT;而CT处理表现为碳源。RT和NT通过增加土壤碳投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王小彬王燕代快武雪萍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蔡典雄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碳平衡
洛阳孟津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组建被引量:5
2009年
作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但是,该模型的良好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支持的前提之下的.为此,本文介绍了DSSAT4.0模型的功能结构和特点,详细说明了洛阳孟津地区模型气象、土壤和作物品种参数等各指标参数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为DSSAT4.0模型在洛阳孟津县地区农业生产应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姜志伟武雪萍华珞蔡典雄逢焕成吴会军
关键词:数据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