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ZH283)

作品数:9 被引量:146H指数:5
相关作者:朱新玉胡云川史本林杨艳艳朱波更多>>
相关机构:商丘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湿地
  • 4篇黄河故道
  • 3篇气候
  • 2篇湿地土壤
  • 2篇土壤质量
  • 2篇气候变化
  • 1篇大型土壤动物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野外
  • 1篇野外实习
  • 1篇玉米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人文地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性状
  • 1篇施肥

机构

  • 9篇商丘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朱新玉
  • 6篇胡云川
  • 2篇史本林
  • 1篇芦杰
  • 1篇李学鑫
  • 1篇李红忠
  • 1篇李治国
  • 1篇朱波
  • 1篇吴红波
  • 1篇刘晓满
  • 1篇杨艳艳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17
2014年
以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基础呼吸、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群落指标等14个生物学指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生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故道湿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其排列顺序为:林地湿地>湿草地>沼泽湿地>盐碱滩地。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8.651%;其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群落指标在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可作为黄河故道湿地土壤的特征生物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主成分综合得分表明林地湿地土壤质量最高,盐碱滩地最低。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四类指标可作为黄河故道湿地土壤质量评价的特征生物指标。
朱新玉胡云川芦杰
关键词:黄河故道土壤质量湿地
近22年结则茶卡湖流域冰川、湖泊变化及原因分析
2016年
文中利用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SRTM4.1 DEM及ICESat卫星高程数据分别对结则茶卡湖流域的冰川和湖泊面积变化、高程变化、湖泊相对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1-2013年流域冰川由133.62km^2±0.02km^2退缩至130.26±0.02km^2,共退缩3.36±0.02km^2,退缩百分比为2.5%;2)1991-2013年流域湖泊由107.87km^2±0.02km^2增加至115.82±0.02km^2,共扩张了7.95±0.02km^2,扩张百分比为7.4%;3)2003-2009年流域冰川水当量高度共降低2.77±0.10m(0.40m·a^(-1)),冰川物质损失为0.38±0.01km^3水当量;湖高程共增加1.46±0.10m(0.21m·a^(-1)),相对水量增加0.16±0.01km^3;4)太阳辐射和升温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略有增加的降水不能弥补太阳辐射和升温的影响。冰川融水增加是结则茶卡面积扩张、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略有增加的降水和增加的冻土退化和消融量目前不是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李治国李红忠吴红波朱新玉李学鑫
关键词:湖泊冰川气候变化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以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盐碱滩地、湿草地、沼泽湿地、林地湿地)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大部分土壤养分指标含量均为林地湿地最高,湿草地和沼泽湿地居中,盐碱滩地最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酶活性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高低与土壤养分变化顺序基本一致,说明土壤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可以用土壤酶活性来指示黄河故道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朱新玉胡云川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酶活性
黄河故道湿地土壤质量因子与景观类型的耦合关系被引量:9
2015年
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湿地土壤质量变动与景观类型的相互关系及其耦合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故道湿地景观类型与土壤质量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景观类型与土壤生态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主成分与湿地景观类型密切相关;主成分P1(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活性)与山杨林地的相关性最大;主成分P2(土壤总磷与容重)与莎草沼泽的相关性最大;主成分P3(土壤p H值)与碱蓬滩地的相关性最大;2土壤性质的改变能够很好地响应湿地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从故堤向外延伸呈顺时针分布在CCA排序轴上,且土壤生态过程与湿地景观类型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与景观类型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955,R2=0.893(F=48.486,p=0.001),湿地景观类型与土壤质量因子的梯度变化密切相关;湿地土壤生态过程是豫东黄河故道湿地景观类型演变的驱动力之一。
朱新玉
关键词:黄河故道湿地土壤质量
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商丘地区为例被引量:21
2013年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507、0.587、0.545及0.541;玉米生育期内光照适宜度较好,降水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差,温度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近40a以来,温度适宜度以0.003/1Oa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49/10a线性趋势下降,降水适宜度以0.006/1Oa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对玉米的生长不利。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玉米播种及出苗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一出苗期气候因子综合匹配效果较差。温度的明显升高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降低幅度较大,导致玉米出苗一拔节期对各气候因子的适宜性较差。玉米拔节一抽穗期降水和温度的适宜性较高,降水和温度的有效匹配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及抽穗。抽穗一乳熟期温度、光照和降水组合效果趋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量的积累;乳熟一成熟期光照适宜性较强,温度和降水适宜性较差,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
史本林朱新玉胡云川刘晓满
关键词:气候变暖玉米气候适宜性黄淮地区
基于SPEI指数的近53年河南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0
2015年
干旱在中国发生较为频繁,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基于1961-2013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分析了河南省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揭示了该地区干旱发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干旱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SPEI值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干旱的变化特征;随着时间尺度的减小,SPEI值波动幅度增加,干旱发生频率增加。近53年河南省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各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匀。周口地区发生频率最高,达35%以上;豫中和豫西地区最低,为26%左右。四季中以春、夏两季干旱发生最为严重,其次为秋季,冬季最弱。在年际变化方面,1966-1968年、1998-2000年和2011-2013年发生了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干旱发生强度呈现豫北和豫西偏东地区高,豫东和豫南北部地区低特点;干旱发生强度最强的地区为安阳,为22.18%,最弱的地区为驻马店,为16.60%。
史本林朱新玉胡云川杨艳艳
关键词:气象干旱气候变化
不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农田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的影响被引量:36
2015年
【目的】长期施肥可改变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等有机物输入土壤的种类和数量,间接使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本研究旨在分析紫色土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的影响及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对农田土壤肥力特征响应的敏感程度。【方法】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施肥试验田为研究取样点,采用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湿漏斗法(Baermann)和手拣法对紫色土农田6种施肥方式,即对照处理(CK)、常规施肥(NPK)、单施有机肥(OM,猪粪)、有机肥-化肥配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化肥配施(RSDNPK)的线虫、蚯蚓和甲螨进行调查,并对土壤性质进行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个体数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OMNPK、RSDNPK)中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的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NPK(P<0.05)。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的总个体数在秸秆还田施肥方式(RSD、RSDNPK)中最高,其中RSDNPK施肥方式中总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方式(P<0.05)。统计分析显示,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速效钾(AK)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个体数量分别解释了土壤肥力差异的78.03%、80.82%和50.86%,较好的解释了土壤肥力主要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特征。【结论】有机肥的添加有助于线虫、蚯蚓和甲螨的生存和发展,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对3类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秸秆与化肥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动物总个体数。3类主要土壤动物可以指示一定的土壤肥力特征(有机质含量),但不能量化土壤肥力综合特征。
朱新玉朱波
关键词:土壤线虫蚯蚓甲螨施肥方式紫色土
豫东黄河故道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查明故道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对不同湿地类型的响应,于2014年对豫东黄河故道的盐碱滩地、湿草地、芦苇湿地和林地4种类型湿地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豫东黄河故道不同湿地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优势类群均存在显著差异,优势类群和主要类群的差异也反映出不同湿地类型环境的异质性。季节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且不同湿地类型大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湿地不同的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土壤有机质、氮磷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与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或P<0.01)。
朱新玉胡云川侯瑞华
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黄河故道湿地植被类型
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以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四大块,分别为指导思想、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立、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和实习评价等,并对野外实习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构建了高师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为提高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朱新玉胡云川
关键词:野外实习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