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78027)
- 作品数:6 被引量:224H指数:6
- 相关作者:郝吉明周中平段雷谢绍东张强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被引量:79
- 2006年
- 颗粒物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且细颗粒物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颗粒物的源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对开展颗粒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按经济部门、燃料类型和技术类型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基于技术的、自下而上的排放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出2001年全国主要人为源共向大气排放TSP(总悬浮颗粒物)2.651×107t,PM10(可吸入颗粒物)1.712×107t,PM2.5(细颗粒物)1.210×107t.水泥生产、生物质燃料和燃煤源是最主要的PM2.5排放源,分别占PM2.5排放总量的35%,26%和20%.颗粒物排放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大的5个省份为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和广东.进一步将排放分配到0.5°×0.5°的网格,从而为区域大气污染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张强ZbigniewKlimontDavidG.Streets霍红霍红
-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排放清单排放因子
- 北京市冬季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30
- 2008年
- 考虑到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值可能比质量浓度值更重要。通过对北京市交通道路边、生活区和远郊背景点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监测,对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主要来源、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文章认为交通源是城市大气细粒子数浓度的主要来源。城市生活区的大气细粒子主要是污染源稀释后扩散而来。远郊区既可能存在气象污染物光化学成核生成的超细颗粒物,也存在外部运移而来的细粒子。与国外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数浓度在道路边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生活区和背景点处于相当或偏高的水平。
- 段菁春李兴华郝吉明
- 关键词:超细颗粒物ELPI粒径分布
- 中国植被对氮和盐基阳离子吸收速率及其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5
- 2002年
- 植被对氮和盐基阳离子的吸收是除酸沉降外另一个重要的土壤酸度来源 .本研究基于中国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元素化学组成确定了中国植被对氮和盐基阳离子的吸收速率 .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 ,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 ,植被对氮的吸收速率普遍较低 ,而在中国的西北部吸收速率较高 ,并且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对盐基阳离子来说 ,吸收速率较高 (>2 0keq·(hm2 ·a) - 1)的植被有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石灰岩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灌丛和亚热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等 ,它们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西部 ,而吸收速率较低 (<0 5keq·(hm2 ·a) - 1)的植被则主要包括分布在东部亚热带地区的常绿针叶林以及分布在西部干旱地区的各种荒漠和草原 .尽管中国大多数地区不会因为植被吸收而造成显著的土壤酸度增加 ,但在少数地区 ,植物吸收造成的土壤酸度输入却不容忽视 (>0 5keq·(hm2 ·a) - 1) .由于这些地区植被吸收造成的土壤酸度输入已经大于或相当于目前的酸沉降水平 ,而且两者之和也超过了土壤的风化速率 。
- 段雷黄永梅郝吉明周中平
- 关键词:植被氮酸化
- 用SMB法确定中国土壤的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被引量:15
- 2003年
- 为了对中国的氮沉降控制提供依据,确定了土壤的氮矿化速率、反硝化速率和临界氮淋溶速率以及植被对氮的吸收速率等参数,运用简单质量平衡法(SMB)对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计算和区划。结果表明:中国土壤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青藏高原和内蒙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区(温带、亚热带高寒草原、温带高寒矮半灌木荒漠和温带矮半灌木荒漠)临界负荷小于0.5kmol.hm-2.a-1,而超过国土面积2/3的大部分地区则大于1.0kmol.hm-2.a-1。
- 郝吉明齐超龙段雷周中平
- 关键词:氮沉降反硝化速率
- 用稳态法确定中国土壤的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被引量:84
- 2002年
-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用稳态法确定了中国土壤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和氮沉降临界负荷 .中国硫沉降临界负荷最小 [<0 3g·(m2 ·a) - 1]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以及云南西南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 ,而酸沉降污染较为严重的富铝土区域 ,总体上都能够承受 0 8~ 3 2 g·(m2 ·a) - 1的酸沉降 .根据硫沉降临界负荷可以将中国大致划分为东南和西北 2部分 ,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只能接受小于 3 2 g·(m2 ·a) - 1的硫沉降 ,而西北部普遍可以接受大于 3 2 g·(m2 ·a) - 1的硫沉降 ,其分界线基本上与4 0 0mm等降水量线重合 .与硫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不同 ,中国氮沉降临界负荷在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 .中国氮沉降临界负荷最低 [<1 0 g·(m2 ·a) - 1]的地区分布青藏高原西部和阿拉善高原 ,而氮沉降临界负荷最高 [>4 0 g·(m2 ·a) - 1]的地区则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 段雷郝吉明谢绍东周中平
- 关键词:土壤硫沉降氮沉降稳态法
- 确定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被引量:12
- 2002年
- 在进行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时 ,通常以 1°× 1°(经纬度 )的网格为单位进行计算 ,难以反映网格内不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的差异 .为了便于决策者根据临界负荷确定酸沉降控制对策 ,也为了使 1°× 1°的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确定了 0 1°× 0 1°网格为单位计算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保证率的概念 ,得到了一系列与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允许有一定损失的 1°× 1°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图 .利用累积分布函数 ,本研究还确定了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超临界负荷分布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
- 段雷郝吉明周中平谢绍东
- 关键词:保证率酸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