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991)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雷永红付小兵孙同柱盛志勇蔡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分化
  • 3篇干细胞
  • 2篇导管
  • 2篇纤维细胞
  • 2篇内皮
  • 2篇表皮干细胞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导管插入
  • 1篇导管插入术
  • 1篇血内
  • 1篇愈合
  • 1篇脂肪
  • 1篇脂肪干细胞
  • 1篇脂肪组织
  • 1篇体外
  • 1篇体外诱导
  • 1篇去分化
  • 1篇热损伤
  • 1篇人表皮干细胞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深圳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北京黄寺美容...
  • 1篇解放军第一八...
  • 1篇沈阳市骨科医...
  • 1篇海南省边防医...

作者

  • 5篇雷永红
  • 4篇付小兵
  • 3篇孙同柱
  • 2篇蔡飒
  • 2篇盛志勇
  • 1篇刘玲
  • 1篇马辕华
  • 1篇潘宇
  • 1篇陈敏亮
  • 1篇杜太超
  • 1篇周学萍
  • 1篇解永学
  • 1篇赵宏宇
  • 1篇李雪
  • 1篇周敏
  • 1篇王军

传媒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压氧治疗下肢慢性创面愈合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中国人下肢创伤后小腿部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以及创面愈合与外周循环中CD34+内皮干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9例下肢创伤后小腿部慢性创面病程>3个月的患者,进行一个随机、单中心和对照的临床研究.其中97例接受HBO治疗,22例接受相同高气压非氧气治疗作为压力效应对照的安慰剂治疗组.每天治疗90 min(总过程120min),每周5d连续4周,观察患者在HBO治疗前、后小腿慢性创面愈合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循环中CD34+ EPCs细胞平均计数和设门选定的细胞群中CD34 +/Scal-1+,CD34 +/CXCR4细胞的百分比,并统计分析CD34+ EPCs细胞水平与下肢慢性创面愈合速率的相关性.结果 在接受HBO治疗第4周,在HBO治疗和对照组患者下肢创面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7%±22.3%vs34.4%±20.6%,P< 0.05).经过10次HBO治疗,外周循环中CD34+ EPCs细胞平均计数由HBO治疗前的(0.24±0.03)%升高到(1.32±0.05)%;而经过20次HBO治疗,患者外周循环中CD34+EPCs细胞平均计数为(1.75±0.17)%,较治疗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设门细胞中,HBO治疗20次后CD34 +/Scal-1+,CD34 +/CXCR4细胞百分比分别是HBO治疗前的5.8倍和5.2倍.在压力效应的对照组中,外周循环中CD34+ EPCs细胞没有增加.在经过10次HBO处理后,患者外周循环中CD34+ EPCs细胞数目和下肢创面愈合的相关性之间存在一个显著地正相关性(r2=0.84;P< 0.01).结论 HBO治疗可以通过动员外周循环中EPCs促进下肢创伤后慢性创面的愈合.
马辕华雷永红周敏李雪赵宏宇
关键词:高压氧
β1转化生长因子体外诱导入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β1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诱导入表皮干细胞(human epidermal stemcells,hESCs)分化与瘢痕形成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将包皮环切术后的包皮用中性蛋白水解酶消化,采用改良的Ⅳ型胶原选择黏附法分离、培养,传代至第3代时经过hESCs表面标志物β1整合素和CK19检测,证实为hESCs后接种于24孔板,随机分为3组:3d组、7d组、空白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加入梯度浓度的TGF-β1(0.1、5.0、10.0ng/m1)诱导,采用HE常规染色及Masson胶原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手段检测量波形蛋白表达和羟脯氨酸试剂盒法测量各组上清液中胶原含量。结果hESCs在TGF-β1诱导下,形态由圆形转变为梭形类成纤维细胞样,Masson胶原染色阳性,释放到细胞上清液中的胶原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抗-波形蛋白染色阳性率各组都至少在(95.00±1.20)%以上,大于对照组的(5.70±0.20)%(P〈0.05)。结论结果表明,hESCs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关系极其密切,在TGF-β1体外诱导下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分泌胶原,提示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中,hESCs可能是活化的成纤维细胞的另一个来源,hESCs可能参与瘢痕增生发生过程。
刘玲陈敏亮雷永红解永学付小兵孙同柱杜太超
关键词:Β1转化生长因子人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分化
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诱导脂肪干细胞(ADSCs)向血管内皮细胞(ECs)分化的可能性,为ADSCs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切取大鼠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ADSCs的CD49d和CD106的表达以鉴定ADSCs.实验组用含30%大鼠血管匀浆液的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ADSCs,空白对照组用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大鼠ADSCs,各组诱导3 d后经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中CD34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相关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的CD49d和CD106阳性率分别为(98.32±0.37)%和(1.67±0.61)%;血管条件培养液诱导组细胞CD34和vWF阳性率分别为(77.14±0.76)%和(75.46±0.37)%,较空白对照组(1.38±0.31)%和(1.70±0.23)%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SCs可以被诱导向ECs表型分化,提示ADSCs具有参与创伤后血管形成的潜能,可以应用于创伤修复的治疗.
雷永红付小兵盛志勇周学萍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组织内皮细胞细胞分化
分离培养汗腺导管部细胞的新方法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建立汗腺导管部细胞分离的新技术。方法成人仞厚皮片和薄中厚皮片标本(n=10)剪碎后用Ⅱ型胶原酶消化12h,吸取并转移汗腺导管到培养皿中贴壁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培养细胞的汗腺特异标志CEA、CK8、CK18、CK19抗原表达,并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培养细胞膜上阿米洛利(amiloride)敏感Na^+离子通道,用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间实验数据。结果汗腺导管贴壁48h后,围绕汗腺导管出现单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生长2~4周融合成片。流式细胞学检查示原代培养汗腺导管细胞与原代培养汗腺细胞在癌胚抗原(CEA)阳性率[(90.26±1.12)%帆(89.70±1.43)%]和细胞角蛋白8(CK8)阳性率[(94.41±1.84)%憾(93.65±1.6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染色汗腺导管细胞抗CEA、CK8、CK18、CK19染色均为阳性。RT—PCR表明原代培养汗腺导管细胞表达CEA、CK8、CK18、CK19基因,Western Blot清晰显示CEA条带,CK8、CK18、CK19蛋白条带。膜片钳检测表明原代培养汗腺导管细胞膜上存在amiloride敏感Na^+离子通道。无血清表皮细胞EpiLife培养基在汗腺导管细胞生长过程中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结论从仞厚皮片和中厚皮片分离培养汗腺导管部细胞的方法较传统的分离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EpiLife培养基可抑制培养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可以在体外建立最佳汗腺导管细胞模型。
雷永红付小兵盛志勇蔡飒孙同柱
关键词:汗腺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分离
热损伤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处理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体外建立表皮细胞去分化模型,为深入阐明表皮细胞去分化过程奠定基础。方法:离体条件下选择热损伤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为联合诱导因素处理成熟表皮细胞。通过Giemsa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通过细胞培养和滋养层培养体系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包括克隆形成和复层生长情况;采用器官培养体系体外构建三维皮肤,观察细胞再分化形成表皮情况;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经联合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表现为体积减小,细胞器数目减少,核浆比增大。增殖和再分化能力的改变体现在诱导后的表皮细胞能形成克隆,在滋养层培养条件下可以形成复层生长,并能够在体外构建出包括基底层和基底上层在内的表皮结构。基因水平的改变表现为与角质化相关基因下调和与有丝分裂相关基因上调。结论:在热损伤与bFGF联合诱导下,已分化的表皮细胞会发生形态、功能和基因表达的改变,表现为干细胞的特性。
蔡飒潘宇付小兵王军孙同柱雷永红
关键词:表皮细胞表皮干细胞去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