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60077)

作品数:12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张爱华黄晓欣杨运旗陈宁蒋宪瑶更多>>
相关机构:贵阳医学院解放军第44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中毒
  • 11篇砷中毒
  • 7篇燃煤型
  • 6篇中毒患者
  • 6篇砷中毒患者
  • 5篇燃煤型砷中毒
  • 4篇皮肤
  • 4篇皮肤癌
  • 3篇突变
  • 3篇基因
  • 3篇基因突变
  • 3篇
  • 2篇血清
  • 2篇肾功能
  • 2篇肾功能损害
  • 2篇皮肤癌变
  • 2篇燃煤
  • 2篇细胞
  • 2篇基准剂量法
  • 2篇癌变

机构

  • 14篇贵阳医学院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第44...
  • 2篇复旦大学
  • 2篇解放军44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张爱华
  • 5篇黄晓欣
  • 3篇陈宁
  • 3篇潘雪莉
  • 3篇李健
  • 3篇杨运旗
  • 2篇王荣
  • 2篇巫芳来
  • 2篇杨光红
  • 2篇陈吉
  • 2篇孙兰英
  • 2篇蒋宪瑶
  • 2篇洪峰
  • 1篇赵转地
  • 1篇金泰廙
  • 1篇魏绍峰
  • 1篇于春
  • 1篇张碧霞
  • 1篇李新顺
  • 1篇罗鹏

传媒

  • 5篇中国地方病学...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2篇中国环境诱变...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贵州省环境诱...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NA修复能力在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砷对DNA修复过程的抑制是目前砷致癌机制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侧重从DNA修复角度了解砷致癌机理并分析其各自特点。方法:从整群抽样中随机选择燃煤型砷中毒患者61例作为典型调查对象,检测患者尿砷、发砷含量作为摄砷...
张爱华李健
关键词:皮肤癌阳性表达率皮肤病变DNA
文献传递
砷中毒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的相关关系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了解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红细胞(RBC)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关系。方法将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选择距病区12km外的非燃用砷煤居民作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RBC免疫功能和血浆MDA、SOD、GSH鄄Px,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燃煤型砷中毒患者RBC免疫功能损伤RBC鄄ICR高于对照组,RBC鄄C3bRR低于对照组,患者MDA高于对照组,而SOD、GSH鄄Px则低于对照组。结论氧化自由基堆积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这可能是患者RBC免疫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张碧霞张爱华任渝江胡昭宇张彤蒋天祥
关键词:砷中毒红细胞免疫功能脂质过氧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PCR-SSCP及克隆测序法研究燃煤型砷中毒患者p53基因突变与皮肤癌的关系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p5 3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技术对 60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初筛 ,并进一步克隆测序 ,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 [结果 ]癌变组p5 3基因突变率为 3 0 % ( 3 /10 ) ;癌前组为 16.67% ( 2 /12 ) ;一般病变组未发现突变 ( 0 /3 8)。对筛查出来的 5例突变阳性者进行克隆测序 ,突变均为G :C→A :T的转换 ,分别位于密码子 14 3、14 6及 15 1。[结论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p5 3基因突变的检出 。
潘雪莉张爱华黄晓欣蒋宪瑶
关键词:P53基因突变燃煤型砷中毒皮肤癌PCR-SSCP
DNA-蛋白质交联在砷中毒人群遗传损伤监测中意义及与皮肤癌变的关系
2003年
杨光红张爱华巫芳来王荣李健
关键词:DNA-蛋白质交联砷中毒皮肤癌变
燃煤型砷污染所致肾脏损害的病理特征及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燃煤型砷污染对人体肾脏损害的病理学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MDTECH肾脏活检针对14例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进行右肾下极穿刺,将所获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燃煤型砷污染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在光镜下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间质水肿,系膜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近曲小管肿胀、变性、脂肪样变。电镜下显示肾小球间隙扩大,内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足细胞内见较多脂肪滴及溶酶体并伴轻度肿胀、溶解改变;基底膜呈节段性增厚,伴系膜细胞插入和轻度肿胀。结论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肾实质呈慢性弥漫性损害改变。微小病变型肾病是慢性燃煤型砷污染对肾脏损害的主要病理学特征,这种损害最终可能发展成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从而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杨运旗孙兰英黄晓欣陈宁张爱华
关键词:砷中毒病理学
PCR-SSCP及PCR产物克隆测序法研究地砷病患者p53基因突变
目的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60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初筛,并进一步克隆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
潘雪莉张爱华黄晓欣蒋宪瑶
关键词:燃煤型砷中毒P53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文献传递
DNA-蛋白质交联在砷中毒人群遗传损伤监测中意义及与皮肤癌变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 DNA-蛋白质交联 (DPC)在监测砷中毒遗传损伤及皮肤病变的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皮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砷接触者进行分组 ,并采用 1 2 5I-后标记法测定其 DNA-蛋白质交联状况。结果 燃煤砷接触可增加人体 DNA-蛋白质交联的发生率 ,其发生早于皮肤损害 ,与对照、病区非病人及一般病变组比较 ,皮肤角化过度、癌前病变及癌变组明显增高 (P <0 .0 5或 P <0 .0 1) ;该指标的增高与尿砷、发砷值密切相关 ;吸烟及燃煤年限可对其产生影响 ,年龄分层中以 40岁以上者 DPC形成最为突出 ,男性的 DPC形成高于女性。结论  DNA-蛋白质交联是一敏感的分子遗传损伤标记 ,其检测方法 1 2 5I-后标记法简便、快速 ,在砷中毒的现场监测中可以早期发现癌变高危对象及采取针对性处理 。
杨光红张爱华巫芳来王荣李健
关键词:砷中毒皮肤癌变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损害与病理改变的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损害的特征及导致其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方法采用日本MINATO公司Autospiropal型肺功能仪,对98例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并对其中22例行肺活检术患者的肺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8例受检患者中,肺功能异常率82.7%(81/98)。其中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为86.4%(70/81),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为8.6%(7/81),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为4.9%(4/81)。光镜下突出表现为肺间质中纤维样组织增多,肺间质增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轻-中度水肿,肺泡壁增厚明显。电镜发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显著。结论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是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主要临床类型,与肺间质中纤维组织增生、肺间质增厚及肺泡壁水肿所导致肺组织弹性下降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受损等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杨运旗陈吉孙兰英陈宁张爱华
关键词:燃煤型砷中毒肺功能病理
应用基准剂量法探讨砷、镉接触人群肾功能损害危险性评价
目的研究砷接触人群肾功能损害情况,探讨镉在砷接触人群肾功能损害方面与砷的联合作用。方法以贵州省地方病办公室确诊并经临床复查的122例砷中毒患者为本次调查对象,无砷污染区居民123例作为对照。以尿砷(UAs)、尿镉(UCd...
洪峰金泰廙张爱华
关键词:肾毒性
文献传递
PCNA、BCL-2和P53^(mt)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不同病变皮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 - 2抗凋亡蛋白 (BCL- 2 )和突变型 P5 3基因蛋白 (P5 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和En Vision TM +System两步法。结果  PCNA、BCL- 2和 P5 3mt蛋白在砷中毒患者的不同病变皮肤中均有表达 ,且无论是阳性细胞密度还是阳性率均呈现出癌变组 (A组 ) >癌前组 (B组 ) >一般病变组 (C组 )的趋势 ;癌变组 3项指标协同阳性率为 83.33% ,明显高于癌前组的 5 4.5 4%和一般病变组的 2 3.0 8% ;任何两指标间均有高度相关性(P<0 .0 1)。结论  PCNA、BCL- 2和 P5 3mt的协同高表达是砷性皮肤病变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 ,皮肤角化过度患者有相当比例的表达 ,提示其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 ;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 ,PCNA、BCL - 2和 P5
张爱华胡昌军黄晓欣
关键词:燃煤型砷中毒增殖细胞核抗原P53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