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300831)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李金泉卢永根刘向东赵杏娟冯九焕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野生
  • 4篇野生稻
  • 4篇普通野生稻
  • 3篇栽培
  • 3篇栽培稻
  • 3篇水稻
  • 2篇F
  • 1篇代换系
  • 1篇单片段代换系
  • 1篇选育
  • 1篇亚洲栽培稻
  • 1篇院士
  • 1篇杂种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可交配性
  • 1篇分子标记
  • 1篇分子标记辅助
  • 1篇分子标记辅助...
  • 1篇分蘖

机构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李金泉
  • 5篇卢永根
  • 4篇刘向东
  • 3篇赵杏娟
  • 2篇杨秀青
  • 2篇冯九焕
  • 1篇程桂平
  • 1篇刘桂富
  • 1篇史磊刚
  • 1篇王兰
  • 1篇刘博

传媒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2008中国...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稻中山一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为纪念丁颖院士诞辰120周年而作
1926-1933年间,丁颖院士利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自然杂种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高,生势旺...
李金泉杨秀青卢永根
文献传递
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座位Sb的中性基因被引量:6
2009年
花粉不育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L.)籼粳亚种间杂种F1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至少有6个基因座位控制籼粳亚种间F1的花粉不育,各座位存在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可望克服各自的不育性,所以挖掘和利用不同座位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Sb座位已精细定位和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rufipogen Griff.)(以下简称高州野生稻)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分别以粳稻台中65(编号为E1,基因型SbjSbj)及其Sb座位的近等基因系E2(基因型SbiSbi)为母本,12份不同编号的高州野生稻分别为父本,组配成对测交组合并检测各组合F1的花粉育性,初步鉴定可能具有花粉育性中性基因的材料,并发展相应的F2群体,利用4对与Sb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上述成对测交组合F2群体分子标记的分离情况,并与花粉育性的分离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编号为GZW099的高州野生稻与E1及E2组配的成对测交组合的F1花粉育性分别为(89.22±1.07)%和(85.65±1.05)%,表现正常可育且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4对分子标记在相应的F2群体中的3种基因型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1:2:1),且3种基因型对应的平均花粉育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该编号的野生稻在Sb座位携带的等位基因与台中65及E2的等位基因均不存在显著互作,因此鉴定GZW099在Sb座位携带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命名为SbnSbn,为进一步研究和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
史磊刚刘向东刘博赵杏娟王兰李金泉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
以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构建被引量:5
2010年
以栽培稻品种粤香占为受体亲本,利用杂交、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群体由20个编号的9个单片段代换系构成。这9个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分布在水稻的第1、2、3、10和11染色体上,代换片段长度为8.1~23.8cM,总长度为152.7cM,平均长度为17.0cM,代换片段对水稻基因组的覆盖总长度为136.1cM,覆盖率为7.5%。构建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为发掘和利用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提供了理想的试验材料,为进一步开展高州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赵杏娟刘向东李金泉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微卫星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片段代换系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被引量:14
2009年
1926-1933年间,丁颖院士利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Griff)自然杂种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高,长势旺盛,对于寒害、热害及不良土壤等抵抗力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和农民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多种途径进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辈95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24.6万hm2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稻育种史上是罕见的。研究表明,丁颖院士是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和利用的先驱。普通野生稻是拓宽水稻遗传多样性基础的重要材料,建立以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单片段代换系是利用其优异基因的有效途径。
李金泉杨秀青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选育
利用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对分蘖数QTLs的动态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以广陆矮4号Oryza sativassp.indica为母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为父本杂交和回交构建了1个含122个单株的BC2F2群体,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蘖数及其增量的QTL定位分析,确定了与水稻分蘖数有关的QTL数量及其表达时期.结果表明,共有9个QTLs与水稻分蘖数有关,它们分布在第1、2、5、8、9和11号染色体的相应标记区间内.各个QTL对分蘖数均表现出加性和显性作用,且多数位点的显性作用强于加性作用.QTL的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5个QTLs主要集中在一定时段内表达.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水稻分蘖数QTLs在某个时期的"静态"信息,而且提供了它们在整个发育期的"动态"信息,为有效发掘利用普通野生稻资源中蕴藏的有利分蘖数基因提供了依据.
程桂平冯九焕刘向东刘桂富李金泉
关键词: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分蘖数QTL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要生殖障碍。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尼瓦拉野生稻种间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有不同程度分化,与其他稻种的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很低,F1杂种不育是AA组内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综合可交配性和F1小穗育性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得出:亚洲栽培稻与AA组稻种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是: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非洲栽培稻、长雄蕊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是AA组中可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的野生稻资源。
李金泉卢永根冯九焕赵杏娟刘向东
关键词:可交配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