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9091)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红艳熊飞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更多>>
相关机构:江汉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微卫星
  • 3篇长江
  • 3篇长江上游
  • 2篇野生群体
  • 2篇种群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群体
  • 1篇野生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遗传分化
  • 1篇银鱼
  • 1篇鱼类
  • 1篇原产地
  • 1篇入侵
  • 1篇太湖新银鱼
  • 1篇特有鱼类
  • 1篇特有种
  • 1篇年龄
  • 1篇群体遗传结构
  • 1篇种群参数

机构

  • 7篇江汉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淡水水...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7篇熊飞
  • 7篇刘红艳
  • 3篇刘绍平
  • 3篇段辛斌
  • 3篇陈大庆
  • 1篇张繁荣
  • 1篇田辉伍
  • 1篇杨东
  • 1篇陈校辉
  • 1篇董元火
  • 1篇余来宁
  • 1篇李存耀
  • 1篇宋丽香

传媒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长江中下游湖泊和云南抚仙湖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和云南抚仙湖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5~4.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40~3.041,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43~0.49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32~0.600,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为0.389~0.571.鄱阳湖、滆湖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太湖、巢湖和抚仙湖群体.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89~0.524,其中,鄱阳湖与巢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鄱阳湖与滆湖群体遗传距离最大,IBD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不遵循地理距离模型.AM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84.51%),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5.49%(Fst=0.1549),表明黄颡鱼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两两遗传分化指数也证实了这一点.UPGMA聚类和Structure分析结果均显示6个黄颡鱼群体可分为2组,鄱阳湖、巢湖和洪泽湖为一组,滆湖、太湖和抚仙湖群体为另一组.
刘红艳陈校辉熊飞
关键词:黄颡鱼微卫星
入侵地和原产地太湖新银鱼群体遗传结构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探讨太湖新银鱼快速适应新环境和快速入侵的遗传学机制,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5个入侵地和2个原产地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入侵地滇池、邛海、抚仙湖和三峡库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原产地高,入侵地洱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原产地太湖而高于巢湖群体,原产地巢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邛海群体和其他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远,太湖与抚仙湖的遗传关系最近。AN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太湖新银鱼群体内(95.7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4.22%,固定系数(Fst=0.0422)显著,表明太湖新银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小尺度遗传分化,两两遗传分化指数也证实了这一点。MVSP主成分分析显示邛海、三峡库区、巢湖和滇池群体有明显的分化。由此推断,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性可能是太湖新银鱼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
刘红艳李存耀熊飞
关键词:太湖新银鱼遗传分化微卫星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微卫星DNA分离及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为筛选出特异性高的红唇薄鳅微卫星位点,采用生物素探针(AC)13杂交和FIASCO磁珠富集法从红唇薄鳅基因组DNA中分离出一批微卫星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7个单克隆中,阳性克隆为131个,阳性克隆率为83.44%。排除重复序列后,共得到69条重复类型和重复次数不同微卫星序列,阳性富集率为52.67%。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共检测到110个微卫星位点,其中90个二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14个四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6个五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二碱基重复中,以AC/TG重复最为丰富(73个位点),四碱基重复中,AAAG重复数目最多(6个位点),只发现了1种五碱基重复TCTTC(6个位点)。微卫星重复次数在6~10次之间最多(65.45%),20次以上的较少(0.91%)。二碱基重复微卫星的变异系数最大(36.52%),四碱基重复类型的变异系数最小(26.75%)。红唇薄鳅微卫星以完美型为主(63.64%),复合型次之(23.63%),非完美型最少(12.73%)。筛选出的这些微卫星位点将对红唇薄鳅及近缘种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刘红艳熊飞宋丽香
关键词:微卫星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鲢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被引量:19
2013年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长江鱼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鲢的种群状况,根据2008-2010年在江津江段采集的149尾标本对鲢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采集到的鲢体长范围为95.0~860.0mm,平均体长为(451.1±171.6)mm,体质量范围为13.5~9 750.0g,平均体质量为(2 314.2±2 125.9)g.鲢鳞片上的年轮表现为闭合性切割和疏密特征,年龄结构由0+~5+龄共6个龄组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1+~4+龄.体长(L)与鳞径(R)呈显著的线性关系:L=139.841 2R+15.973 4;与体质量(W)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1.876 7×10-5 L2.992 5.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鲢为匀速生长类型,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 036.974 8[1-e-0.188 2(t+0.216 5)],Wt=19 864.662 3[1-e-0.188 2(t+0.216 5)]2.992 5,其生长拐点年龄为5.80龄.尽管年龄结构和生长性能表现出一定的衰退趋势,但与湖泊、水库中的鲢种群相比,长江上游鲢种群仍然具有相对复杂的年龄结构和较优的生长性能.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已逐渐成为鲢重要的栖息地和产卵场,该江段鲢种群在4大家鱼资源保护中应该得到重点保护.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关键词:年龄长江上游
红唇薄鳅2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9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长江支流岷江下游厥溪和长江上游干流朱杨溪红唇薄鳅的2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73条等位基因,其中厥溪群体中有55条等位基因,朱杨溪群体中有69条等位基因,两群体共有等位基因数为51条。厥溪群体和朱杨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111和7.667,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65和0.66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0.684和0.712,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分别为0.621和0.656,从各参数结果来看,朱杨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厥溪。AMOVA结果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红唇薄鳅群体内(98.6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32%,固定系数不显著。基因流为9.42,表明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UPGMA聚类显示,厥溪和朱杨溪群体中的个体相互混杂。这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厥溪和朱杨溪群体未出现遗传分化。
刘红艳熊飞段辛斌田辉伍刘绍平陈大庆
关键词:微卫星
鱇浪白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鱇浪白鱼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3条用于扩增,共检测到9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鱇浪白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PPB=62.89%;H=0.2490;I=0.3636)高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PPB=58.76%;H=0.2267;I=0.3314).结果表明,鱇浪白鱼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野生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0826,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796,2种方法揭示的鱇浪白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约8%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遗传变异大多存在于群体内.UPMGA聚类树中,野生与养殖群体大多各自相聚,再相互混杂,群体间的基因流Nm(5.55)比较高,说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没有达到种群遗传分化的水平,在遗传上有一定的交流空间.
刘红艳熊飞董元火张繁荣杨东余来宁
关键词:ISSR野生群体养殖群体
长江上游特有种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和资源利用评估被引量:8
2016年
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作者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调查获取的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种群数量及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长鳍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52–250 mm,体重范围为2.7–307.2 g,平均体长为150.8±40.7 mm,平均体重为72.3±49.7g。江津江段长鳍吻鮈平均体长(168.6±29.5 mm)显著大于宜宾江段(125.6±41.2 mm)。长鳍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W=6.06×10^(–6)L^(3.20)(R^2=0.98,P<0.01,n=436)。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渐近体长(L_∞)为338 mm,生长系数(k)为0.24/yr。由Pauly公式、Gunderson和Dygert公式、Jensen公式等3种方法估算出其平均自然死亡系数为0.43。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26和2.09。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开发率分别为0.81和0.79,已超过由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的最大开发率0.57和0.62。由体长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分别为68,247、67,432和176,266尾,平均为103,982尾;宜宾江段种群数量分别为22,953尾、46,340尾和34,021尾,平均为34,438尾,表明江津江段种群数量高于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建议加强种群动态监测,延长禁渔期及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保护这一特有物种。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关键词:种群参数种群数量资源评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