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72033)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朱维耀岳明宋洪庆高英黄小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藏
  • 3篇渗流
  • 3篇分形
  • 2篇低渗
  • 2篇低渗透
  • 2篇压裂
  • 2篇体积压裂
  • 2篇微米
  • 2篇非线性渗流
  • 1篇低渗透油藏
  • 1篇底水
  • 1篇压敏效应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油
  • 1篇圆管
  • 1篇蒸汽吞吐
  • 1篇致密
  • 1篇渗流规律
  • 1篇渗流特征
  • 1篇剩余油

机构

  • 7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作者

  • 7篇朱维耀
  • 4篇岳明
  • 2篇黄小荷
  • 2篇高英
  • 2篇宋洪庆
  • 1篇娄钰
  • 1篇翟勇
  • 1篇韩宏彦
  • 1篇龙运前
  • 1篇于明旭
  • 1篇刘启鹏
  • 1篇宋付权
  • 1篇宋智勇
  • 1篇宋永亭
  • 1篇张雪龄
  • 1篇李爱山
  • 1篇李兵兵
  • 1篇李彩风
  • 1篇刘雅静
  • 1篇曹孟菁

传媒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油藏内源乳化功能微生物对剩余油的微观驱替机理被引量:2
2016年
以产乳化剂菌株(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为对象,利用微观渗流物理模型模拟油藏条件(65℃,10 MPa),研究该菌株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和机理。通过对比其与菌群的综合作用,揭示乳化功能菌对整体驱油效果的贡献;通过对比外源发酵与内源激活2种方式对剩余油驱替效果的差异,揭示生命活动的独特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有效乳化分散剩余油,促进其剥离与渗流;该产物促使原油分散形成的油水乳液黏度较原油的原始黏度提高2~70倍,有助于改善深部孔隙的油水流度比、增大波及体积;并能够改变孔隙壁面的润湿性,提高膜状剩余油的驱替效果;模型内激活的微生物依靠特有的界面趋向性和原位代谢,比外源发酵方式多采出21%的盲端剩余油,包括化学驱无法波及的深层盲端。依靠上述机理提高微观模型总采收率达11.2%~13.5%。
朱维耀田英爱汪卫东宋智勇韩宏彦宋永亭李彩风
关键词:物理模拟采收率
体积压裂页岩油储层渗流规律及产能模型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岩心实验,研究页岩油储层纳微米孔喉渗流规律.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双重分维(缝宽分维和迂曲分维),对体积压裂裂缝面密度、等效渗透率等参数进行表征.页岩油储层体积压裂开发过程中,流体的流动分为椭圆缝网内渗流区和主干缝内线性渗流区2个区域,建立二区耦合稳态渗流数学模型,推导页岩油体积压裂改造储层直井产能方程,模拟计算压裂井产能及分析压裂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缝宽分形维数越大,裂缝面密度越大,基质—裂缝等效渗透率越大;当裂缝面密度较大时,增加储层改造宽度对产能提升有较大影响;次生缝导流能力越高,提高主干缝导流能力对产能影响越大,次生缝导流能力越小,影响越小.
高英朱维耀岳明李爱山张燎原宋洪庆
关键词:页岩油非线性渗流体积压裂分形产能模型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微孔滤膜流动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评价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特征,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喉道,采用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装置,对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小于120 h时,聚合物颗粒的封堵作用较强;水化时间大于120h后,聚合物颗粒逐级调驱能力增强;随着压力差增大,聚合物颗粒储层深处逐级调驱的效果增强,压力差大于0.15 MPa后,逐级调驱效果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随着滤膜孔径减小,聚合物颗粒过滤速度急剧降低,在0.45,0.80μm微孔滤膜上粒径为1.68μm聚合物颗粒具有很强的封堵能力,而在3.0μm微孔滤膜上具有较强的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随着聚合物颗粒浓度增加,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变弱,颗粒浓度增至2.0 g/L后,聚合物颗粒已经没有深部逐级调驱的效果。
龙运前朱维耀刘启鹏宋付权
关键词:微孔滤膜流动特征封堵
微圆管中纳微米聚合物流动规律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孔道微细、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采用管径为20、15、10μm的微圆管,以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溶液为流动介质,研究微圆管中流体微观流动规律,分析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溶液的实验流速与压力梯度的关系,研究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溶液在窄小孔道中微尺度效应下的微观流动规律,明确在微管内所受微观力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微管内径的逐渐减小,纳微米聚合物溶液的流速均明显减小;随着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尺寸和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流体流速逐渐降低;实验压力范围内,纳微米聚合物流速与压力梯度基本呈线性关系;微管管径越小,颗粒粒径越大,非达西流动特征越显著。
朱维耀朱晓阳曹孟菁张雪龄于明旭
关键词:低渗透微圆管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新模型被引量:9
2017年
针对稠油非达西流动特征,引入稠油油藏有效动用理论,根据蒸汽吞吐开发时井筒周围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分区,采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考虑拟启动压力梯度,分别推导直井和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下的产能预测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生产压差、拟启动压力梯度、开发方式以及开发井型等因素对稠油油藏有效动用范围和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生产压差越大,油藏有效动用半径先增加,后趋于平缓,日产油量增加;拟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有效动用半径逐渐变小,且递减幅度逐渐变缓,日产油量逐渐降低;拟启动压力梯度对天然能量和蒸汽吞吐开采的影响均不能忽略,且对蒸汽吞吐开采影响较大;直井和水平井产能均随拟启动压力梯度增加而减小,且水平井产能降低幅度较大。该研究为现场准确评估油井产能,选择合理开发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维耀李兵兵翟勇刘雅静岳明
关键词: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能预测
裂缝性底水气藏分形几何见水模型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裂缝分布复杂,仅依靠双重介质模型不能研究裂缝对底水气藏开发影响的问题,引入分形几何来描述裂缝网络,建立了考虑裂缝的底水气藏见水模型.基于底水气藏的两种渗流模式的假设,射孔段为平面径向流,射孔段以下为半球面流,建立了分形裂缝底水气藏见水模型.该模型能确定底水突破时间和不同时刻水锥形态,并能定量分析裂缝发育特征对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实例分析表明:裂缝越扭曲复杂,迂曲度分维数越大,底水突破时间越大;气层厚度越大,底水突破时间越大;气井产量越大,底水突破越快.
黄小荷朱维耀娄钰岳明
关键词:底水气藏水锥分形见水时间
致密油层体积压裂非线性渗流模型及产能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针对致密油非线性渗流特征和储层压敏特性,建立了致密油储层体积压裂非线性渗流模型,基于树状分叉分形理论表征体积压裂复杂裂缝形态,根据致密油在体积压裂改造区内不同流动形态,划分为3个区域,推导出了致密油层体积压裂直井三区耦合产能公式,分析了变形系数、分形维数、压敏效应、改造区大小、裂缝导流能力等参数对直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积压裂直井产能与变形系数呈非线性递减关系,且生产压差越大,产能下降越多,下降幅度达到70%;体积压裂形成的裂缝条数越多,体积改造区等效渗透率越大;储层压裂改造体积越大,主裂缝越长,直井产能越高;主、次裂缝导流能力越大,直井产能也越高,主裂缝导流能力15~20D·cm,次生缝导流能力在6~10D·cm效果较好.
朱维耀岳明高英宋洪庆黄小荷
关键词:体积压裂分形非线性渗流压敏效应
东风港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东风港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对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沙四段上段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块岩心,利用恒速压汞仪器,分别获得了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半径比和毛管压力的分布特征;在70℃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分别对4块岩心进行水驱油相渗试验,获得了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试验得出,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宽峰值越大,孔隙半径分布差别不明显,孔隙半径比因渗透率不同而不同,特低渗透岩心排驱压力大,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比较小,储层开采难度相对较大;该储层平均束缚水饱和度相对较高,随着渗透率的升高,两相共渗区跨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驱油效率和渗透率高低相关性差;正常型相对渗透率曲线对应的多是孔喉半径比较大、连通性较差的储层,而直线型相对渗透率曲线对应的则是孔喉半径比相对较小、孔隙连通性较好的储层。因此,厘清微观孔隙结构对于合理制定开发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徐新丽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渗流特征孔喉半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