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K11-02)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艾玉峰伍锦华董兆麟杨清芳刘宾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四川华美紫馨医学美容医院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羟基丁酸
  • 2篇聚羟基丁酸酯
  • 2篇可吸收
  • 2篇可吸收缝线
  • 2篇缝线
  • 1篇顶叶
  • 1篇氧化锌
  • 1篇氧化锌晶须
  • 1篇灶性
  • 1篇张量成像
  • 1篇生物相容
  • 1篇生物相容性
  • 1篇树脂
  • 1篇四针状氧化锌
  • 1篇四针状氧化锌...
  • 1篇胼胝
  • 1篇胼胝体
  • 1篇细胞
  • 1篇纤维细胞
  • 1篇力学特性

机构

  • 2篇西北大学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西安市中心医...
  • 2篇四川华美紫馨...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杨清芳
  • 2篇董兆麟
  • 2篇伍锦华
  • 2篇艾玉峰
  • 1篇马鸣岳
  • 1篇徐敏
  • 1篇杨聚才
  • 1篇焦凯
  • 1篇郭佑民
  • 1篇宁文德
  • 1篇刘宾
  • 1篇陈吉华
  • 1篇韩悦
  • 1篇杨军乐
  • 1篇方明
  • 1篇高燕军
  • 1篇牛丽娜

传媒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聚羟基丁酸酯可吸收缝线灭菌方法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的灭菌方法对聚羟基丁酸酯(PHB)可吸收缝线的降解性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聚羟基丁酸酯(PHB)可吸收缝线进行酒精浸泡、环氧乙烷、紫外线照射三种方法进行灭菌处理后,用细菌培养检测灭菌效果,用粘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从而观察缝线的降解性,用拉伸试验测定缝线的力学特性。结果:①酒精浸泡灭菌组有10%检出细菌,环氧乙烷及紫外线灭菌组未检出细菌;②紫外线照射灭菌和酒精浸泡灭菌组可使缝线黏度下降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环氧乙烷对缝线黏度下降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③经酒精和紫外线灭菌后缝线的断裂强度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缝线的断裂强度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经紫外线灭菌后缝线的断裂伸长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经酒精和环氧乙烷灭菌后缝线的断裂伸长率无明显降低。结论:环氧乙烷灭菌对PHB可吸收缝线的降解性和力学特性影响较小,是PHB可吸收缝线较理想的灭菌方法。
伍锦华艾玉峰韩悦杨清芳董兆麟
关键词:可吸收缝线聚羟基丁酸酯灭菌降解力学特性
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对复合树脂抗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四针状氧化锌晶须(tetrapod—like zinc oxide whiskers,T—ZnOw)抗芮剂对复合树脂抗菌性能的影响,为减少树脂修复后继发龋提供新方法。方法液体稀释法测试T-ZnOw和无机载银抗菌剂对变形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复合树脂粉剂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3%、5%、10%的T—ZnOw和质量分数分别为1%、3%、5%的无机载银抗菌剂,直接接触法测定抗菌率,比较树脂样本加速老化处理3个月后的抗菌率。结果T—ZnOw和无机载银抗菌剂的MIC分别为0.15625、0.15625g/L,MBC分别为0.3125、0.15625g/L。T—ZnOw质量分数为3%、5%、10%时,树脂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84.85±5.16)%、(94.22±3.73)%、(99.43±0.48)%。无机载银抗菌剂质量分数为1%、3%、5%时,复合树脂的抗菌率分别为(71.014-7.67)%、(90.76±5.91)%、(97.19±4.10)%。老化后添加5%T—ZnOw和5%无机载银抗菌剂的树脂抗菌率分别为(89.89±5.55)%和(78.79±7.81)%。结论添加T—ZnOw町赋予复合树脂抗菌性能,其质量分数达5%时即可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且抗菌长效性优于无机载银抗菌剂。
牛丽娜陈吉华方明杨聚才焦凯
关键词:复合树脂类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抗菌性
聚羟基丁酸酯可吸收缝线生物相容性的实验室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研究聚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PHB)可吸收缝线的生物相容性。方法:①将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后与PHB可吸收缝线复合培养,设与经聚氰基丙烯酸酯处理过的PHB可吸收缝线复合培养为对照组,观察细胞生长情况;②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细胞在丝线上的生长情况;③以MTT法检测复合培养后的细胞活性。结果:①实验组细胞生长良好,对照组细胞漂浮,收缩成团;②扫描电镜下见细胞在丝线上贴附生长良好;③MTT法检测实验组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PHB可吸收缝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伍锦华刘宾艾玉峰杨清芳董兆麟
关键词:可吸收缝线聚羟基丁酸酯成纤维细胞
急性颞顶叶局灶性脑梗死后胼胝体DTI变化的初步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1/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功能上连接该部位的胼胝体的相应区域各向异性减低,而其他区域升高,可能与补偿及代偿有关。
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关键词:胼胝体扩散张量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