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09)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鹏韩润生吴海枝梁徐文孙晓栋更多>>
- 相关机构: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被引量:6
- 2014年
-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 吴海枝韩润生吴鹏和继圣冯兴杰梁徐文孙晓栋
- 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床蚀变作用滇中
- 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阶梯空当”定位矿体及其构造地球化学异常证据被引量:4
- 2014年
- 通过易门凤山铜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13~15中段南部矿体空间位置对比,矿体向SW深部侧伏,预测15中段2、4号矿体的SW端深部具找矿潜力。在纵投影图上,夹持矿体的“空当”呈现“阶梯、斜列、平行、等距”特点,表现出三个“空当”带与四个矿体带相间交替、平行斜列的组合型式。推测“阶梯空当”夹持的四个空白区为有利的找矿地段。在24号勘探线以南、15中段坑道开展1︰500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填图,圈定了5个铜异常和3个主要的元素组合(Cu-In-Bi-Hg-Sb)异常,其中,Ⅱ、Ⅲ号异常与“阶梯空当”定位的 d、e 位置相对应,为重点找矿靶区,对凤山铜矿床南部、深部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 吴鹏韩润生冉崇英王雷黄建国
- 楚雄盆地六苴铜矿床容矿砂岩孔隙演化对成矿的制约被引量:2
- 2015年
- 六苴铜矿床是典型的陆相红层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具有明显的浅紫过渡带控矿与金属矿物分带特征,砂岩粒间孔隙为金属矿物主要赋存空间。通过对赋矿砂岩层各岩性段的碎屑含量、颗粒分选性、胶结物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度、渗透率等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1ml1)的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有高碎屑含量、低分选系数、高孔渗系数等特征,为有效的流体迁移通道。K1ml1砂岩层局部含丰富的有机质,在中成岩阶段可演化为烃源岩,形成富有机质的酸性—还原流体。该流体与碱性—氧化流体在砂岩透水通道中形成稳定对流,在砂岩中可形成由紫到浅的铁质、钙镁质、钙硅质、硅质胶结的胶结物分带。在水—岩相互作用中,酸性—还原流体起溶解砂岩早期的铁质、泥晶碳酸盐胶结物及还原硫酸盐的作用,由此形成粒间孔隙并提供还原硫,从而为矿质沉淀提供空间和硫源;碱性—氧化流体则提供铜离子并控制金属硫化物、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生烃作用减弱时,碱性—氧化流体越过稳定对流的平衡面,使硅质胶结的浅色砂岩溶蚀,形成溶蚀孔洞,进一步提供容矿空间,并导致金属矿物发生交代作用。砂岩各成岩阶段的水—岩相互作用是控制孔隙和胶结物生成及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 吴海枝韩润生邱文龙胡煜昭吴鹏
- 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床孔隙演化楚雄盆地
- 金刚石对顶砧原位电导率测量系统被引量:1
- 2012年
- 在金刚石对顶砧中进行原位高温高压电阻测量时,由于受到绝热层的限制,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温度条件。采用普通的粉末绝热材料,会给电极的引入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不规则的电阻丝使电阻测量很难精确量化。利用溅射镀膜方法,在对顶砧的砧面上镀氧化铝膜作绝热层,溅射的金属钼膜作电极材料,成功地完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原位电阻的测量。利用此装置,测量了铁镁硅酸盐(Mg0.875,Fe0.125)2SiO4在高温高压环境下(31~35GPa,1 500~3 400K)的电导率,得到了样品的导电粒子激活能,发现其激活能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增大,与低压低温(小于15GPa,低于1 200K)条件相比,其激活体积和激活能都明显减小。
- 李明李明杨洁杨伍明王会新李立新
- 关键词:金刚石对顶砧高温高压电导率激活能
- 楚雄盆地六苴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被引量:6
- 2016年
- 六苴铜矿床是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中典型的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具有明显的"金属矿物分带"及"浅色和紫色砂岩过渡带控矿"两大特征。为探讨该矿床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本文以矿化类型及成矿期次划分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六苴铜矿床成矿作用主要经历成岩期和改造期两个时期,改造期分早、晚两阶段。两期次的流体包裹体均以纯液相型和富液型盐水包裹体为主,流体均一温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演化趋势,温度范围分别为:96~164℃、108~227℃、94~159℃;而盐度(w(NaCl))差别不大,改造期比成岩期略低,范围分别为2.7%~16.7%、2.1%~13.8%、1.2%~13.5%,总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盆地卤水。包裹体岩相学观察与激光拉曼气相成分测试表明,成岩期含少量烃类包裹体,而改造期含少量CO_2包裹体。两期包裹体群体成分也有一定差异:挥发分具有从还原性富有机质的CH_4端元向相对氧化的CO_2端元演化的特点;离子成分由富SO_4^(2-)(-Cl-)-Ca^(2+)-K+型向富Cl^--Na^+型转变。成岩期流体演化形成了砂岩铜矿层状产出的浸染状或纹层状矿(化)体,改造期的构造流体在层状矿(化)体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形成受构造控制的条带状、脉状富矿体(脉)。
- 吴海枝韩润生吴鹏
- 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流体演化成矿过程楚雄盆地
- 陆相砂岩型铜矿床矿物组合分带的logfo_2-logfs_2相图——以云南大姚六苴铜矿床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根据矿物生成吉布斯自由能ΔG在373K、423K、473K、523K温度下用Excel表格编写公式的方法计算了云南大姚六苴铜矿床中铁、铜单质及其氧硫化物等共22种矿物及其矿物组合系统的氧硫逸度(logfo2,logfs2),以logfo2-logfs2和373K,423K,473K,523K为约束条件构建了上述矿物及矿物组合的系统平衡相图4幅。以423K相图为例,解析后得出22种矿物及其组合稳定存在的logfo2,logfs2范围和该相图的氧化还原区块分布趋势。将相图氧化还原态势区块分布与六苴铜矿床中以氧化还原态势为基础的矿物组合与分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矿物氧-硫逸度相图中矿物的排列组合和矿物组合本身反映的氧化还原态势一致,而且也和该矿床地质产状上的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分带相符合。据此判定氧-硫逸度对六苴铜矿床形成的氧化还原态势、主要金属矿物组合沉淀及矿物组合分带起控制作用。温度下降,矿物沉淀的logfo2-logfs2值随之减小,氧化还原作用趋弱,矿物稳定范围(相图中占据的区块)向Fe,Cu单质移动,但辉铜矿占据的氧化还原过渡区块的面积始终很大,表明辉铜矿沉淀的逸度范围很宽。
- 张艳韩润生吴鹏魏平堂
- 关键词:砂岩铜矿矿物组合氧逸度
- 云南姚安老街子铅银矿床岩性-断裂控矿特征与找矿预测—以2108m中段为例被引量:5
- 2016年
- 云南姚安铅银矿床与富碱斑岩、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矿床深部2108m中段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选取3号、5号穿脉建立岩性-断裂地质剖面,分析岩性-断裂控矿特征,总结铅矿化规律,提出深部找矿预测区。研究认为,条带状、网脉状铅矿脉主要分布于肉红—灰白色正长斑岩内NE向断裂或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处;NE向灰紫色黑云母正长斑岩脉、灰白色正长斑岩脉上盘,铅矿脉变厚、加富,岩脉侵入正长斑岩较侵入砂岩,铅矿化更强。隐爆角砾岩(筒)中方铅矿呈细脉状、散点状及浸染状,沿角砾裂隙及角砾的边缘充填,深部铅矿化加强。早期NNW向背斜与一系列NW向扭—扭张性断裂(F3、F4),限制了矿床就位的空间,总体控制矿床展布;后期NE—SW向主应力作用形成的NE向张性空间(F1及NE向断裂、岩脉)为矿区火成岩喷溢和矿液上升提供了通道,是主要的成矿构造,控制铅矿脉、正长斑岩脉产出。正长斑岩脉与断裂的空间位置一致,产状一致,岩脉上盘矿化强、品位高,构造—岩脉—矿化三者耦合作用,具密切的时空关系与成因联系。铅矿化为岩浆期后热液沿断裂充填作用产物,同时或稍晚于岩脉就位。姚安老街子铅银矿体主要受岩性、构造控制。总结了岩性-断裂控矿特征及铅矿化规律,提出四个深部找矿预测区。
- 王建飞吴鹏姜龙燕管申进江小均孙春迪
- 关键词:铅银矿床富碱斑岩控矿特征找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