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08-5)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江锦祥李荣冠张才学周伟男孙省利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大型海藻
  • 2篇群落
  • 2篇海藻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吸收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生物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特征
  • 1篇磷吸收
  • 1篇聚类分析
  • 1篇季节演替
  • 1篇固碳
  • 1篇潮间带

机构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1篇孙省利
  • 1篇周伟男
  • 1篇张才学
  • 1篇李荣冠
  • 1篇江锦祥

传媒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周伟男孙省利李荣冠江锦祥张才学
关键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硇洲岛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演替被引量:10
2020年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硇洲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型海藻共有64种。其中褐藻门15种,占总种类数的23.44%;红藻门2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5%;绿藻门20种,占总种类数的31.25%;蓝藻门1种,占总种类数的1.56%。其种类数春季最多,共43种;夏季24种;秋季29种;冬季31种。有9个物种为4个季节共有种,有14个物种为3个季节共有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为12~26种,季节间种类更替率为0.42~0.78,春夏季种类更替率最高,秋冬季种类更替率最低。优势种共有13种,仅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为全年优势种,而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调查海域大型海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平均生物量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不同物种其垂直分带明显,从高潮区往低潮区种类数不断增多;生物量也是从高潮区往低潮区逐渐增大。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3~2.33,年均值为1.10;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01~0.70,年均值为0.36;种类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15~1.65,年均值为0.72;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01~0.78,年均值为0.39。各大型海藻含水率变化范围在51.92%~97.52%,平均值为85.21%;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在4.34%~42.06%,平均为27.99%。相关性分析发现,调查海域大型海藻生物量与无机氮(DIN)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P<0.05),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在大型海藻生长旺盛的冬春季,海水中的无机氮(DIN)含量最低,与其他自然海域冬季营养盐积累规律显著不同。
张才学周伟男孙省利宋之光
关键词:大型海藻群落特征季节演替潮间带
硇洲岛岩礁带大型海藻固碳潜能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研究大型海藻固碳及氮磷吸收潜能。【方法】分析硇洲岛岩礁带19种生物量大于50 g·m^-2自然生长的大型海藻固碳量、生产力和TOC,对比分析岩礁带和距岩礁带4 km处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结果】褐藻门有3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最大,分别为20 498 g·m^-2,550 762 g·a^-1,2 466 g·m^-2·a^-1;其次是红藻门有11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7 547 g·m^-2,138 194 g·a^-1,1 872 g·m^-2·a^-1;绿藻门有5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3 064 g·m^-2,4 827 g·a^-1,158 g·m^-2·a^-1。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博贺兰岛礁区域海藻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均为最大。19种海藻中12种海藻TOC超过30%,分别为衫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 (M.Vahl) C.Agardh、囊状法囊藻Valonia utricularis(Roth)C.Ag.[Conterva utricularis]、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Forssk.) Boerg、珊瑚藻Corallina sp.、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 (Gmelin)Santelices et Hommersand、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Delile)、茎刺藻Caulacanthus ustulatus (Mertens) Kütz、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sp.、叉节藻Amphiroa sp.、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 var.chinensis C.Ag.、囊藻Colpomenia sinuosa(Mert.exRoth)、羊栖菜Hizikiafusiforme(Harv.)Setch。岩礁带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分别在0.17~0.20mg·L^-1和0.007~0.018 mg·L^-1之间,距岩礁带断面4 km左右海域的4个相应站位IN和IP含量分别在0.18~0.22mg·L^-1和0.016~0.022mg·L^-1间,均略高于岩礁区相应站位。大型海藻的生物量与岩礁带无机氮和无机磷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155。【结论】19种大型海藻在硇洲岛岩礁带海区生态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固碳能力强,对氮磷具有吸收作用。
刘耀谦张才学孙省利孙洁杨国欢
关键词:大型海藻固碳氮磷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