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6013)

作品数:12 被引量:218H指数:9
相关作者:李军李军白凤龙高建华赵京涛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沉积物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3篇元素地球化学
  • 3篇海槽
  • 3篇海域
  • 3篇冲绳海槽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元素地球化学...
  • 2篇粒度
  • 2篇化学特征
  • 2篇古环境
  • 2篇长江口
  • 2篇沉积速率
  • 2篇冲绳海槽中部
  • 1篇地球化学记录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断面特征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1篇青岛海洋地质...
  • 5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南京大学
  • 2篇辽东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0篇李军
  • 4篇李军
  • 3篇赵京涛
  • 3篇高建华
  • 3篇白凤龙
  • 2篇程岩
  • 1篇尹延鸿
  • 1篇刘莹
  • 1篇董贺平
  • 1篇窦衍光
  • 1篇汪亚平
  • 1篇翟世奎
  • 1篇陈道华
  • 1篇周连成
  • 1篇李家胜
  • 1篇李绍全
  • 1篇李国刚
  • 1篇王珍岩
  • 1篇严杰
  • 1篇刘广虎

传媒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与舟山海域柱状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25
2009年
对取自长江口南槽口门南部和舟山群岛海域的8个柱状沉积物陆源碎屑进行了粒度分析,对比了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除舟山群岛峡道的站位(ZSC7孔)样品外,其他各站位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利用粒度参数间的关系,可以判定舟山群岛外侧与长江口外沉积物中的陆源碎屑来源相近。在舟山群岛的峡道内,由于特殊的峡道沉积作用,形成了与其他海域明显相异的沉积物组成和粒度特征。研究认为,对于具较单一来源的临近海域沉积物,利用粒度数据可以较为简单地判断沉积物的物质"亲源性"。
周连成李军李军高建华白凤龙
关键词:物源分析粒度参数舟山海域
青岛近海古河道断面特征与古地理变迁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通过对青岛近海1561km的高分辨率浅地层测量剖面解译,在多条剖面中发现研究区存在多期发育的古河道,虽然保存较完整的地层不多,但大部分河流亚相地层被保存。测年资料表明,这些河流多形成在37000~11000a之间,河流床底最大埋深(海底起算)约-32m,一般在-20~-28m,最大单个河面宽约1500m。根据现在所见河道的轮廓形态,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发育有滩心洲的河道、平底河道、不对称河道、连续多期发育的河道、窄陡型河道和对称型河道。并对河流的形成机理和古地理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陈正新曹雪晴黄海燕董贺平李绍全尹延鸿
关键词:青岛近海断面特征
冲绳海槽中部A7孔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07年
对取自冲绳海槽中部的A7孔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的测试与分析,配合高分辨率测年和氧同位素数据,探讨了冲绳海槽中部18000年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使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将分析的20种常量与微量元素分为4个主要的因子:因子I主要由Al、Ti、Th、Rb、Mg、U和Zn等元素组成,代表了陆源物质有关的元素组合,可作为陆源物质输入的指示因子;因子II主要由Ca、Sr、Ba、P等元素组成,代表了与生物作用有关的元素组合,可作为古生物生产力指示因子。根据各元素及其组合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整个A7孔沉积物可明显分为4段:18-15 kaBP(Ⅰ),15-8 kaBP(Ⅱ),8-2 kaBP(Ⅲ)和2 kaBP以来(Ⅳ),前3段中都表现出陆源物质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古生物生产力的变化相对复杂,规律性不强,但总体表现出与陆源物质输入相反的变化趋势;第4段中则表现出2 kaBP年以来陆源物质的输入有一定的加强,而古生产力则没有大的变化。在7.3 kaBP左右发生的火山物质快速堆积事件对柱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生物生产力急剧降低。自18 kaBP年以来,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的变化主要受温度、海平面变化、黑潮水的“摆动”的影响,而火山沉积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李军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R型因子分析冲绳海槽
长江口与闽浙沿岸泥质区现代沉积记录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0年
对东海近岸泥质区16孔与31孔岩心进行了测年和粒度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沉积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6孔与31孔岩心的沉积年代分别为49年(1954—2003年)和181年(182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分别是3.27和0.82cm/a。根据两孔岩心粒度特征,经讨论分析,认为16孔岩心粒度变化主要受长江来沙变化和长江入海主泓位置变化的影响;自1900年之后,31孔岩心粒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另外,两个岩心中风暴潮和洪水沉积记录与历史资料吻合很好,有利于灾害性事件的研究。
刘莹翟世奎李军
关键词:粒度特征东亚季风
现代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资源潜力评价被引量:22
2007年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资源效应是近30年来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调查研究表明,有200多个现代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矿床分布于现代海底的各种构造环境中,其中以洋中脊和弧后环境居多,这些矿床中有40多个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储量,其中的10个在目前阶段是可以进行勘探和开采利用的。由于巨大的资源潜力,一些国际著名的矿业公司开始关注并投资于现代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商业性勘探与开发,并希望在5年内获得商业性效益。而在我国,对于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调查与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收集和整理世界各国调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产出特征、矿物和元素组成等,分析了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资源潜力,并对我国的调查与勘探工作提出了展望。
李军
关键词:资源潜力热液成矿作用矿床勘探
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古环境变化研究的应用被引量:14
2009年
冲绳海槽巨厚的沉积物蕴藏着丰富的、长时间尺度的区域古海洋和古环境演化地质信息.对采自海槽中部的A7孔柱状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稀土元素、碳酸盐、常量元素组成的测试与分析,以深入探讨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问题.结果表明,A7孔沉积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上与典型上陆壳物质非常相似,而与富火山灰层和小型浊流沉积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冲绳海槽沉积物REEs组成主要是受陆源碎屑组分所控制的,与黏土组分含量相关性较大,但与沉积物的Fe—Mn组分含量关系较弱,同时受到生源组分的“稀释作用”,其REEs组成可以用于反映陆源物质来源及其输入过程的研究.排除火山灰和浊流沉积物质的影响,A7孔沉积物的REEs含量(∑REE,LREE,HREE),LREE/HREE,(La/Yb)n,Eu/Eu+等参数的垂向变化曲线在175cm层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层位的沉积年龄为11.2cal.ka.BP,正好是冰后期和末次冰消期的转换期(LGIT),表明在LGIT期间海槽内的沉积环境和陆源物质的来源发生了较大改变,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可能直接因素是东海海平面的快速上升(WMP-1B事件)造成的沉积格局改变,但与黑潮“摆动”和H1,YD事件等古气候与古海水因素的关系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特征参数的变化可作为研究长时间尺度(冰期-冰间期)冲绳海槽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
李军李军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稀土元素冲绳海槽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7
2010年
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56个站位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常量元素含量在鸭绿江西岸潮滩地区和西部海域波动较小,而在上游地区和河口口门地区变动较大,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内出现两个峰值。R型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控制效应对鸭绿江河口地区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主要作用,贡献方差达76.55%。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各站位归为两种类型,揭示出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此外,通过与附近河口对比发现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的常量元素含量同朝鲜半岛的河流、中朝准地台花岗岩以及朝鲜半岛花岗岩比较接近,但与长江和黄河有着较大的差异。
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
关键词:地球化学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5
2008年
对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埋藏通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动力环境等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评价了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显示,自1920年代到2000年以来,除了Cu的含量和埋藏通量逐年减小之外,Cr、Ni、Zn、Cd、Pb、As和Hg的浓度和埋藏通量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为重到严重,其中西水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和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均最高,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粒度控制效应不是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影响因素;Cu和其他几种重金属有着不同的来源;最大浑浊带独特的动力机制是造成中水道重金属(除Cu外)的高值分布区和最大浑浊带内的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对应的最主要原因。
高建华李军王珍岩汪亚平白凤龙程岩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评价动力机制最大浑浊带
台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30
2006年
对南海台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元素相关性以及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O2和Al2O3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最主要组分,元素的含量与水深、粒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型因子分析识别出3个元素组合,分别代表细粒的陆源碎屑沉积组合、粗粒的生物碎屑组合和细粒的生物碎屑组合;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和生物源两种,以陆源为主。
刘广虎李军陈道华刘坚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
中国东部海域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应初探被引量:36
2012年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东部陆架海沉积物扩散和沉积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对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机制以及沉积物收支情况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整理的现代沉积速率资料,从物源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泥质沉积区10~100a尺度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分布规律,并与全新世泥质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指出物源是控制这些泥质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入海物质是这些泥质沉积的主要"源",而这些泥质区是典型的"汇"。小型河流河口沉积过程和物质贡献需引起重视。定量化物源分析需结合物源供应等方面的资料,在遵守沉积物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李军李军胡邦琦窦衍光赵京涛
关键词:泥质沉积现代沉积速率中国东部海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