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C08065)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杰刘丽芳杨晶琼苏有锦华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遗传算法
  • 2篇中小地震
  • 2篇小地震
  • 1篇动力学参数
  • 1篇断裂带
  • 1篇应力降
  • 1篇震源
  • 1篇震源参数
  • 1篇裂带
  • 1篇龙门山
  • 1篇龙门山断裂
  • 1篇龙门山断裂带
  • 1篇静力学

机构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篇苏有锦
  • 2篇杨晶琼
  • 2篇刘丽芳
  • 2篇刘杰
  • 1篇华卫

传媒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3~47.55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4.8%,Δσ的年均值在2.30~5.05MPa之间;四川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19~47.47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21.7%,Δσ的年均值在5.11~8.72MPa之间。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至滇东北及川滇交界一带,尤其是在龙门山断裂带有较明显分布。龙门山断裂带Δσ≥10.0MPa的地震占35.8%,Δσ的年均值在5.20~12.09MPa之间,2004~2007年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增多,反映了汶川8.0级大震前的高应力变化过程。
刘丽芳苏有锦刘杰杨晶琼
关键词:应力降遗传算法中小地震龙门山断裂带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了中小地震辐射能量;分析了云南地区ML2.0~5.3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为2.1×1012~1.2×1016N·m,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线性关系式为lgM0=1.01ML+10.59;震源破裂半径在86.9~1220.4m之间,地震矩M0与震源半径a之间的关系式为lgM0=0.003a+12.90;应力降结果介于0.03~57.55MPa之间,当M0<4×1014N·m时,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当M0≥4×1014N·m时,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地震矩M0与拐角频率fc明显有依赖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lgfc=-lgM0+5.32;地震辐射能量ER在3.01×106~2.06×1012J之间,地震辐射能量ER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为lgER=1.18ML+5.69。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变化;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31.4MPa之间,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
刘丽芳杨晶琼华卫苏有锦刘杰
关键词:震源参数中小地震遗传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