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201005)

作品数:3 被引量:67H指数:3
相关作者:蒋大凯阎琦崔锦桑明刚陆井龙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中心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突变检验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1篇东北冷涡
  • 1篇动力条件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气候统计
  • 1篇气温
  • 1篇冷涡
  • 1篇降雪
  • 1篇降雪过程
  • 1篇EOF分解
  • 1篇M

机构

  • 3篇沈阳中心气象...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作者

  • 3篇阎琦
  • 3篇蒋大凯
  • 1篇陈传雷
  • 1篇张宁娜
  • 1篇王鹏
  • 1篇陆井龙
  • 1篇桑明刚
  • 1篇陆忠艳
  • 1篇崔锦
  • 1篇闵锦忠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科学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辽宁两类降雪过程的对比及定量降雪预报指标被引量:22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资料,普查辽宁省最近10 a来区域性暴雪、大雪、中雪天气过程,大致可分为北上水汽型和东北上水汽型两类。从环流背景、水汽和动力条件方面对比分析了2004年12月19日和2002年12月16日两次不同类型的降雪过程,发现北上水汽型降雪过程850 hPa比湿和水汽通量大,水汽条件强,动力条件相对弱;而东北上水汽型的降雪过程850 hPa比湿和水汽通量相对小,但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强。通过分析10 a来辽宁不同类型5场区域性暴雪、8场区域性大雪、9场区域性中雪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物理量阈值区间,发现北上水汽型降雪过程850 hPa比湿和水汽通量大于东北上水汽型同级别降雪过程,在降大雪量级时的850 hPa比湿和东北上水汽型暴雪过程相当;东北上水汽型降雪过程的最大螺旋度、850 hPa散度、最大垂直速度和850 hPa急流要强于北上水汽型,而且降雪级别越高差距越明显,其中暴雪量级最大垂直速度、850 hPa急流已经达到产生暴雨的动力条件。
蒋大凯闵锦忠阎琦张宁娜
关键词:降雪水汽输送动力条件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被引量:28
2012年
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 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的周期变化;9a的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强,70—80年代最强;5 a的周期变化信号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3a的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最强。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和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和丹东凤城地区。辽宁区域性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和西部暴雪型。
阎琦蒋大凯陈传雷崔锦陆井龙桑明刚
关键词:气候特征小波分析EOF分解
1961—2010年5—9月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及其对辽宁气温的影响被引量:22
2012年
应用1961—2010年5—9日辽宁地区逐日气温和NCEP 2.5°×2.5°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及其与辽宁气温短期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东北冷涡气候趋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东北冷涡过程为8.3次,平均每次过程持续3.97 d;5月东北冷涡过程次数最多,9月东北冷涡过程次数最少;5—7月平均每年受东北冷涡影响分别为7.3、7.5 d和7.4 d;东北冷涡过程次数存在13、9 a和5 a的年际变化周期。按照结构,将东北冷涡分为深厚冷涡和浅薄冷涡。受深厚北涡、中涡和南涡过程影响时,辽宁地区气温距平均为负值,而深厚中涡负距平最明显,且深厚冷涡过程持续时间越长,辽宁地区气温负距平越显著;浅薄北涡影响时,辽宁地区气温距平均为正值,浅薄中涡、南涡影响辽宁时,气温为弱负距平,没有深厚中涡、南涡过程影响时负距平显著,而且浅薄冷涡过程日期长短对气温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蒋大凯王江山阎琦王鹏陆忠艳
关键词:东北冷涡气候统计小波分析气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