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

作品数:166 被引量:1,195H指数:18
相关作者:周晓宇崔妍赵春雨敖雪翟晴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7篇天文地球
  • 42篇农业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3篇气象
  • 30篇气候
  • 19篇降水
  • 17篇玉米
  • 14篇气温
  • 10篇气候特征
  • 10篇气象条件
  • 10篇暴雨
  • 10篇春玉
  • 10篇春玉米
  • 9篇气候变化
  • 8篇污染
  • 8篇干旱
  • 7篇灾害
  • 6篇土壤
  • 6篇气象服务
  • 6篇气象因子
  • 5篇增雨
  • 5篇时空变化特征
  • 5篇人工增雨

机构

  • 51篇中国气象局沈...
  • 29篇沈阳区域气候...
  • 24篇辽宁省人工影...
  • 18篇沈阳中心气象...
  • 14篇中国气象局
  • 13篇辽宁省气象服...
  • 13篇辽宁省气象台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沈阳市气象局
  • 7篇沈阳区域气象...
  • 7篇辽宁省气象装...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辽宁省气象信...
  • 3篇辽宁省防雷技...
  • 3篇辽宁省气象影...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大连市人工影...
  • 2篇辽宁省朝阳市...

作者

  • 19篇周晓宇
  • 17篇崔妍
  • 17篇赵春雨
  • 16篇敖雪
  • 12篇翟晴飞
  • 10篇沈历都
  • 8篇陈传雷
  • 8篇刘鸣彦
  • 7篇阎琦
  • 7篇张玉书
  • 7篇纪瑞鹏
  • 7篇孙丽
  • 6篇侯依玲
  • 6篇陆忠艳
  • 6篇于文颖
  • 6篇李岚
  • 6篇冯锐
  • 6篇王涛
  • 5篇朱玲
  • 5篇李倩

传媒

  • 58篇气象与环境学...
  • 9篇农业灾害研究
  • 8篇干旱气象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气象
  • 5篇江西农业学报
  • 5篇现代农业科技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冰川冻土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电脑知识与技...
  • 2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8篇2023
  • 15篇2022
  • 25篇2021
  • 17篇2020
  • 16篇2019
  • 21篇2018
  • 16篇2017
  • 12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辽宁省春玉米产量动态预报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前人研究的东北地区春玉米适宜度指标,分别构建以省、市为空间尺度,以候为时间尺度的春玉米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指数,根据加权法,建立辽宁省和14个市的春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单产丰歉值显著相关,1992—2013年省级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79.6%,该方法可以动态预报辽宁省春玉米单产,满足辽宁省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王贺然李晶张慧王莹刘东明张琪马林王若男李宗昊黄岩
关键词:气候适宜度春玉米
东北地区近50年来霾天气气候特征被引量:15
2016年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崔妍赵春雨周晓宇敖雪王涛李倩刘鸣彦马凡舒
关键词:时空分布特征
RFI信号对地表土壤湿度反演的影响
土壤湿度作为全球能量和水循环中的重要变量,可以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植物生长以及蒸腾作用间接的影响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对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Shukla J,Mintz ...
冯呈呈; 程航; 傅瑜;
关键词:反演微波辐射计
文献传递
基于CAgMSS框架的多区域干旱监测产品制作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在CAgMSS框架下利用CAgMSS的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对多个区域的干旱监测产品进行自动加工制作,并自动分发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基于省级干旱监测产品自动制作市、县两级各个区域的干旱监测产品,达到省、市、县三级干旱监测产品的统一,避免了因数据源范围不同而引起的监测结果差异。
刘东明张微玮李晶王婉昭王贺然
关键词:CAGMSS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联系
2017年
利用1975-2015年辽宁省52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及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突变年为198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表现出偏暖特征。北太平洋风暴轴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间存在同步一致地变化特征,风暴轴活动强年,辽宁省受西南气流控制,阿留申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同时东亚大槽减弱北退,东亚西风急流偏北,东亚冬季风系统活动减弱,不利于冷空气向南侵袭,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高,反之在风暴轴活动弱年,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低。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相关联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是风暴轴强度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关系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刘鸣彦侯依玲周晓宇易雪赵春雨龚强崔妍
关键词:北太平洋风暴轴大气环流异常
阜新地区热度日和冷度日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1951-2006年阜新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阜新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月际、年际、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度日与平均气温及耗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阜新HDD最大值出现在12月,CDD最大值出现在7月,HDD和CDD月际差异均较大。HDD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率为-78.5(℃?d/10a),CDD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上升率为22.0(℃?d/10a)。阜新多年平均HDD值和CDD值分别为4087.5(℃?d)和19.2(℃?d)。HDD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CDD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HDD年代平均值与年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而CDD年代平均值与年代平均气温呈正位相。
李丽光万志红万志强王宏博赵先丽
辽宁省积雪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气温差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朱玲顾正强龚强晁华李杨徐红周晓宇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地气温差积雪日数积雪深度保温作用
CMIP5模式对辽宁省气温模拟能力及未来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评估被引量:8
2020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王涛王乙舒沈玉敏王艳赵连伟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
基于HBV模型的太子河流域致洪临界雨量的确定被引量:3
2021年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内的气象水文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等资料,采用HBV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评估了HBV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确定了适合太子河流域的最优化参数,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太子河流域不同等级洪水致洪临界雨量。结果表明:HBV模型对太子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与验证期Nash效率系数与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60,模型中积雪和融雪模块(CFR)、土壤含水量计算模块(BETA)与响应模块(KUZ2、UZ1、PERC)中的这些参数最为敏感,模型基本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通过建立的HBV水文模型,结合小林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作为不同等级洪水的判别条件,推算得到了不同起始水位下太子河流域动态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随起始水位的升高而有所减小。
刘鸣彦刘鸣彦孙凤华周晓宇侯依玲赵春雨易雪崔妍
关键词:太子河流域径流量临界雨量
沈阳地区霾与雾的观测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利用2009年6月1日—2010年5月31日沈阳大气成分站能见度和大气细粒子的小时观测数据,结合沈阳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小时观测数据以及天气现象资料,根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和雾的定义,从沈阳1年的资料中判识出霾与雾的出现时次,对沈阳霾与雾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沈阳全年霾和雾的出现时次分别占总观测时次的53.9%和8.4%,霾的出现频率远高于雾;从时间分布来看,冬季霾出现得最为频繁;而在夏季,雾的出现频率达到1年中的峰值;霾和雾在秋季均出现得相对频繁,而在春季又都比较少见.可吸入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与霾的季节分布相吻合,霾与大气污染和能见度密切相关且具有明确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沈阳全年轻微、轻度、中度、重度霾出现时次占总霾时次的百分比分别为72.1%、18.2%、6.5%、3.2%,即霾以轻微、轻度等级为主,中、重度等级出现的比例较小,由此可见,沈阳全年的霾大部分属于对人体影响不大的等级,但在秋、冬季节市民应特别注意对霾的健康防护.
刘宁微马雁军刘晓梅张云海张菁王扬锋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