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03016-002)

作品数:8 被引量:179H指数:6
相关作者:韩雅玲陈会生李凤鹏李晓秋周中和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性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3篇出血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氯吡格雷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 2篇急性缺血性
  • 2篇阿加曲班
  • 2篇阿司匹林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脑血管...
  • 1篇心房

机构

  • 8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医学院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南昌大学第三...

作者

  • 7篇陈会生
  • 7篇韩雅玲
  • 3篇李凤鹏
  • 3篇周中和
  • 3篇李晓秋
  • 2篇郑雪丹
  • 2篇张景华
  • 2篇张子非
  • 2篇李巍
  • 2篇夏程
  • 1篇何凡
  • 1篇杨璐
  • 1篇刘梦婵
  • 1篇曲方
  • 1篇王而强
  • 1篇郑振东
  • 1篇刘兆喆
  • 1篇郝维军
  • 1篇谢晓冬
  • 1篇徐阳

传媒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6
2014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轻度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9月发病72 h内入院的符合标准的急性轻度脑梗死35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双抗组)和阿司匹林组(单抗组),每组178例。双抗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病情进展情况、入院时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抗组病情进展率低于单抗组(P<0.05)。NIHSS评分两组入院时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均低于入院时(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轻度脑梗死可有效阻止卒中进展,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何凡夏程张景华李晓秋李巍周中和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48 h复查头CT,根据有无脑出血分为无HT组和HT组.对两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脑白质疏松、年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和溶栓前血糖10项可能影响溶栓后HT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溶栓后HT发生率为16.28%,房颤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OR=15.50;95%CI:2.34,102.85;P =0.005).结论 对伴发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发生HT的风险增高.
李凤鹏周中和王而强张子非郝维军邢大江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出血性转换心房颤动
黄芩汤预防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腹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黄芩汤对大肠癌患者接受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腹泻的预防效果。方法:44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FOLFIRI方案化疗,同时化疗前給予黄芩汤,对照组采用FOFIRI方案+空白对照,并统计化疗后腹泻的发生率,统计腹泻程度及腹泻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有无腹痛、血便、发热、白细胞下降、肝肾功异常等临床表现。结果:预防组腹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防组各级腹泻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但腹痛、血便、发热、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临床表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汤对结直肠癌患者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后腹泻具有预防作用。
任延毅徐阳刘兆喆郑振东谢晓冬
关键词:黄芩汤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相关性腹泻
阿托伐他汀对北方汉族人群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根据不同危险因素分层,观察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0例,按危险因素及病情分为三组,即阿托伐他汀20mg(n=50)、40mg(n=50)、60mg(n=60)治疗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h CRP)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不同剂量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均降低,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甘油三酯(TG)下降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mg组LDL-C达标率最高。与治疗前相比,不同剂量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降低(P<0.05);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下降(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g组和40mg组肌酸激酶(CK)水平降低(P<0.05),而40mg组和60mg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升高(P<0.05);20mg组和40mg组h CRP水平有所降低,60mg组h CRP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HISS评分明显下降(P<0.05),但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三种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 CRP水平,其中60mg组LDL-C水平达标率最高,NIHSS降低幅度最大。但能否长期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郑雪丹李晓秋张景华夏程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卒中
去骨瓣减压与内科保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初步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探讨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10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情况分为内科保守治疗组(n=53)与手术治疗组(n=16),对比两组患者死亡发生率,对存活者采用美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治疗组死亡发生率(12.5%)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组(39.6%,P<0.05);两组存活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8±1.86 vs 13.21±2.05,P<0.05);手术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结论手术治疗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死亡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应争取尽早行手术治疗。
张子非郑雪丹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脑梗死药物治疗
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总结10例尸检证实的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与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从1983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1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10例患者中单发脑叶出血2例,多灶性脑叶出血8例,均破入蛛网膜下腔。病理检查2例见微小动脉瘤,4例见"双桶"样改变,5例见多发微小动脉丛,4例见闭塞性洋葱皮样内膜改变,7例见血管壁类纤维素坏死。8例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原纤维缠结,5例见老年斑。结论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多分布在顶叶、颞叶、枕叶,常为多发性、复发性脑叶出血,易破入蛛网膜下腔。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微血管病变可能是脑叶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
李晓秋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病理学
经腹腔联合阿加曲班和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经腹腔联合应用阿加曲班和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自体血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脑出血组、阿加曲班组、依达拉奉组、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组,每组18只。阿加曲班组术后即刻和12 h分别经腹腔给予阿加曲班干预1次;依达拉奉组术后经腹腔注入依达拉奉,12 h 1次,连用3 d;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组术后即刻和12 h分别经腹腔给予阿加曲班干预1次,术后12 h经腹腔注入依达拉奉,12 h 1次,连用3 d;脑出血组术后经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2 h 1次,连用3 d。造模后及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处死后检测4组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免疫反应细胞数及脑组织水含量、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阿加曲班组、依达拉奉组和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组处死前NDS、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阳性细胞数、脑组织水含量、MDA含量均低于脑出血组,SOD活性高于脑出血组,且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阿加曲班组和依达拉奉组(P<0.05,P<0.01)。结论经腹腔应用阿加曲班或依达拉奉均可有效地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水肿、细胞凋亡性损伤以及自由基损伤,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周中和杨璐李巍李凤鹏曲方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脑出血阿加曲班依达拉奉
阿加曲班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初步随机、开放研究被引量:74
2015年
目的比较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h内发病的7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加曲班组(入组35例,最终完成试验31例)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组(简称双抗组,入组40例,最终完成试验36例)。治疗前评估OCSP分型,采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1周时复评NIHSS,3个月时随访ADL并进行改良Rankin(mRS)评分,了解短期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3个月的疗效评价。治疗前完善颅脑影像学、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等生化指标,1周后复查前述指标,观察出血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出院前完善TOAST病因学分析。结果 (1)阿加曲班组及双抗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随访3个月ADL水平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6例及双抗组5例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发作次数较入院前明显减少,复查颅脑CT或MRI,阿加曲班组3例、双抗组2例进展为脑梗死,均为无症状性脑梗死。(2)阿加曲班组与双抗组治疗1周后复查颅脑影像学及相关化验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未见明显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P>0.05)。(3)两组患者OCSP分型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后循环梗死(POCI)为主,TOAST病因学分析以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及小动脉闭塞(SAO型)为主,各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较前改善,未见明显出血事件。比较阿加曲班组及双抗组前、后循环梗死患者1周NIHSS评分,两组在前循环梗死中无明显差异,阿加曲班组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显示出更好的疗效趋势。结论阿加曲班抗凝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
刘梦婵李凤鹏韩雅玲陈会生
关键词:卒中阿加曲班抗凝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