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304)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张建周文浩张旭东杨毅朱列伟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血
  • 2篇脑缺血
  • 2篇脑室
  • 2篇脑室下区
  • 1篇新生大鼠
  • 1篇日龄
  • 1篇神经新生
  • 1篇神经再生
  • 1篇慢性
  • 1篇慢性脑缺血
  • 1篇后脑
  • 1篇SD大鼠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篇陈超
  • 1篇崔曙东
  • 1篇朱列伟
  • 1篇杨毅
  • 1篇张旭东
  • 1篇周文浩
  • 1篇张建

传媒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脑缺血对新生大鼠脑室下区神经新生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3日龄新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新生细胞的变化,探讨未成熟脑缺血性损伤后的内源性修复机制。方法3日龄新生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对照组不结扎。两组大鼠均于术后5~7d给予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fidine,BrdU),每次50mg/kg腹腔注射,每12h1次×6次。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4d、28d处死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BrdU、Ⅲ型β-微管蛋白(class Ⅲβ—tubulin,TuJ1)、少突胶质细胞O抗原-4(oligodendrocyte O antigen-4,O4)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观察SVZ各类新生细胞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14d和28d新生神经元(BrdU+/TuJ1+双标阳性细胞)分别为(7800±800)个/视野和(10700±1400)个/视野、新生少突胶质细胞(BrdU+/O4+双标阳性细胞)分别为(6100±1000)个/视野和(7300±1400)个/视野,新生星形胶质细胞(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分别为(4500±700)个/视野和(6700±1100)个/视野,均随着时点的延长而增加(P〈0.01);且各新生神经元数目较同时点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新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SVZ新生神经元、新生少突胶质细胞、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增多,提示未成熟脑SVZ在缺血性损伤后有修复作用。
崔曙东周文浩孙金峤陈超曹云杨毅邵肖梅
关键词:脑缺血脑室神经再生
3日龄SD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凋亡
2006年
目的观察3日龄SD大鼠慢性缺血脑损伤后脑室下区细胞凋亡情况,了解早产儿缺血后脑进一步损伤的发病机理,为干预治疗提供时间窗实验依据。方法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未成熟鼠慢性脑缺血脑损伤模型;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组织切片HE染色定位,采用TUNEL法分别观察脑室下区背侧、前端细胞凋亡变化。结果脑室下区背侧、前端凋亡细胞分别计数发现在缺血48、72h和1周后较对照组增多(P〈0.01),于72h时间点两组差异最为显著(背侧:实验组87.0±11.5,对照组60.9±7.1;前端(冠状位):实验组86.1±5.5,对照组56.4±5.6;前端(矢状位):实验组69.1±3.5,对照组44.0±2.3,P〈0.01),损伤后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日龄SD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白质损伤外,神经生发区之一;脑室下区细胞对缺氧缺血敏感,易发生凋亡,其可能为早产儿脑白质进一步损伤的机制之一,同时此模型提示慢性缺血缺氧可致神经元再生不足,提示缺血后48~72h可能为防止脑室下区损伤的时间窗。
崔曙东周文浩陈超张旭东张建杨毅朱列伟
关键词:脑室下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