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Probe-06-04)

作品数:8 被引量:157H指数:6
相关作者:崔效锋胡幸平谢富仁张红艳宁杰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震源
  • 5篇震源机制
  • 5篇震源机制解
  • 4篇地震
  • 4篇应力场
  • 4篇构造应力
  • 4篇构造应力场
  • 2篇地壳
  • 2篇断层
  • 1篇地壳应力
  • 1篇地震精定位
  • 1篇地震区
  • 1篇地震区域
  • 1篇地震序列
  • 1篇动力学解释
  • 1篇断层滑动
  • 1篇断层形变
  • 1篇断裂带
  • 1篇形变
  • 1篇形变测量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北京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江苏省地质勘...

作者

  • 7篇崔效锋
  • 4篇胡幸平
  • 4篇谢富仁
  • 3篇张红艳
  • 2篇宁杰远
  • 1篇陶开
  • 1篇杜义
  • 1篇俞春泉
  • 1篇王艳华
  • 1篇万永革
  • 1篇陈连旺
  • 1篇樊文杰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的精确重定位结果。相比于初始结果,精定位结果在平面分布上更为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明显;深度也更为合理。在新河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集中条带,整体走向约为北偏东35°,通过剖面分析,发现该断裂倾角很高。依据地震精定位获取P波射线参数,利用P波初动极性,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区内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并结合已有的应力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内构造应力环境。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中部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为最大主应力轴北东东—南西西向,最小主应力轴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型应力状态。
胡幸平崔效锋
关键词:双差定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4
2012年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际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门山地区,青藏高原内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的构造变形模式下,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应的理论震源机制解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相符程度较高.这种一致性可能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是龙门山地区比较合理的构造模式;(2)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重要力学因素.
胡幸平崔效锋宁杰远陈连旺
关键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北天山中东段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北天山中段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关键构造部位测得的断层滑动数据,采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确定了该区现代(最新构造变动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是:应力方向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结构以逆冲型为主,兼有走滑型。该结果与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得到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一致。两类不同应力资料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研究区的构造应力作用比较稳定。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杜义
关键词:断层滑动构造应力场
天山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的方法,对天山地区6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断层滑动的位移数据;利用滑动拟合法进行反演计算,从而获得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天山地区地壳应力的应力方向、应力结构等基本特征,探索天山地区所处的地壳应力环境。研究表明,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为:北天山呼图壁测点的应力结构为走滑型,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和NEE-SWW向的拉张;石河子的应力结构为逆断型,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独山子测点的应力结构为逆走滑型,表现为NNE—SSW向的挤压和NNW-SSE的拉张。南天山库尔勒、阿克苏与克孜尔3个测点的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其中库尔勒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和NEE—SWW的拉张,阿克苏为NWW—SEE向的挤压和NEE—SWW向的拉张,克尔孜则表现为NWW-SEE向的挤压和NNE-SSW向的拉张。利用跨断层资料反演得到的6个测点的应力状态与由断层滑动资料及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10°~20°的偏差,其原因是不同深度的应力资料反映了不同的应力方向。另外,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得天山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处于南北向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的6个测点,由于其测点位置处于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上,因此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应力状态。
张红艳谢富仁
关键词:跨断层形变测量
基于原地应力测量数据的中国大陆地壳上部应力状态研究被引量:46
2012年
在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侧压系数、水平最大与水平最小主应力之比(σH/σh)以及剪应力相对大小μm等应力参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大陆1780条二维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的原地应力测量数据,对多个应力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壳浅部的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呈完整的双曲线形态,通过稳定性检验说明,即使缺少较深的原地应力实测数据,只要有一定数量的测试深度超过1500m的数据,仍然可以得到比较可信的侧压系数回归分析结果,在整个脆性上地壳的物性参数没有本质变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地壳浅部的侧压系数回归分析结果推断脆性上地壳的2个水平主应力的取值范围;相对于侧压系数,在中国大陆地表以下几千米深度范围内,σH/σh和μm的变化不大,更接近线性分布,σH/σh的拟合值在1.5左右,μm的拟合值在0.2左右,并且μm的线性集中程度更好.利用μm的大小来判断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王艳华崔效锋胡幸平谢富仁
关键词:地壳应力侧压系数
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被引量:56
2009年
P波初动符号物理图像明确,是稳定的地震波信息.在资料充分时,可以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网格搜索法是目前流行的利用P波初动符号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不过,在实际观测资料不充分时,虽然较迭代算法优越,但网格搜索法依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类方法的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许忠淮提出的格点尝试法的基础上对网格搜索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进.首先,采用新的加权方法计算加权矛盾比:权重因子包括反映初动符号质量的权重以体现资料质量的影响;不包括反映观测点与节面距离的权重以避免因节面附近资料权重的双重减小带来的系统偏差;通过减小震源球上密集资料点的权重以部分地抵消震源球上P波初动符号资料分布不均匀对可能解的影响.在通过加权矛盾比筛选可能的震源机制解时,把震源球分为面积相对均匀的网格进行解的搜索,避免了因网格划分不均匀所导致的平均解的计算偏差.针对资料不足情况下震源机制解会受控于个别观测点P波初动符号的情况,我们借鉴杰克刀(jackknife)技术,在可选解中增加了那些一个观测点被去除后的可选解,既对解的质量有了更好的把握,又增加了找到真解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针对可选解存在多个解簇的情况,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提供多组可选解的做法.最后,针对目前缺乏对解的合理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主要基于解的离散度并参考加权最小矛盾比对震源机制解质量进行评价的新方案.
俞春泉陶开崔效锋胡幸平宁杰远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P波初动
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及动力学解释被引量:1
2017年
针对余震震源机制解相对比较复杂、紊乱这一现象,借助ZMAP软件包的特点,提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分区因素情况下,利用余震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震源区应力状态的具体思路。利用1994年美国北岭MW6.7地震的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张量反演算法,对震后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及其分布进行反演分析,探讨了地震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调整变化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震后震源区最大主应力为近水平,方向为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水平挤压是北岭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的一个明确特征;2)震后震源区深浅部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不完全一致,虽然深部和浅部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均为北北东向,但震源区深部的应力类型为逆断型,震源区浅部的应力类型为走滑型,深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一致。认为北岭地震后震源区深浅部构造应力状态的差异可能与震源区的地震构造和北岭主震的错动方式有关。北岭主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震源区应力继续释放,隐伏的北岭断裂(可能包括其周围的小断层)继续逆冲运动,从而产生一些逆冲型的中小余震。深部构造应力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北岭断裂的逆冲运动有可能引起了震源区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
樊文杰崔效锋万永革
关键词:北岭地震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
四川芦山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应力场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在介绍芦山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发震构造环境基础上,利用区域内172个震源机制解资料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计算,特别对龙门山应力区内各类应力数据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应力区目前处于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环境中;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在横向上从巴颜喀拉块体的北东—南西向到龙门山块体的近东西向,再到华南块体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区域最大主应力在纵向上从柴达木—秦岭块体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到龙门山块体的近东西向,再到川滇块体的北西—南东向,亦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应力方向在不同块体间的转变,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块体在进行南东向水平运动挤压龙门山地块时,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强烈阻挡,导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表现为明显的地壳缩短和山体隆升。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构造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