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301)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方丛庄广伦周灿权徐艳文凌家炜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单细胞
  • 2篇遗传学
  • 2篇遗传学诊断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植入
  • 2篇植入前
  • 2篇植入前遗传学...
  • 2篇体外成熟
  • 2篇胚胎
  • 2篇卵母细胞
  • 2篇扩增
  • 2篇多重置换扩增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8篇庄广伦
  • 8篇方丛
  • 5篇徐艳文
  • 5篇周灿权
  • 3篇凌家炜
  • 2篇苗本郁
  • 2篇钟依平
  • 2篇张敏芳
  • 1篇詹前胜
  • 1篇李俐琳
  • 1篇任秀莲
  • 1篇梁晓燕
  • 1篇李涛
  • 1篇彭文林

传媒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体内成熟与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纺锤体位置及其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2007年
目的研究体内成熟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纺锤体位置及其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方法对134个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在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ICSI)操作时用纺锤体实时观察仪进行纺锤体位置的观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来自单纯因男性不育而进行 ICSI 治疗的患者15例(体内成熟组)。另外对45个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观察纺锤体位置,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来自因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而进行治疗的患者5例(体外成熟组)。纺锤体的位置按照其与第一极体之间的角度不同分为Ⅰ、Ⅱ、Ⅲ、Ⅳ和Ⅴ级。并观察两组成熟卯母细胞的受精及其胚胎发育情况。结果体内成熟组和体外成熟组患者的卵母细胞中可观察到纺锤体的分别占83.6%(112/134)和82.2%(37/45)。体内成熟组患者卵母细胞纺锤体的位置Ⅰ、Ⅱ、Ⅲ、Ⅳ和Ⅴ级分别为22.4%、55.2%、3.0%、3.0%、16.4%,体外成熟组则分别为17.8%、51.1%、8.9%、4.4%、17.8%,两组各级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内成熟组卵母细胞中,纺锤体离第一极体较近(Ⅰ级)者受精率较高(93.3%),显著高于其他各级(分别为73.0%、2/4、1/4、63.6%,P<0.05)。结论体内成熟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间纺锤体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纺锤体的位置与卵母细胞受精率有一定相关性。
方丛梁晓燕李涛张敏芳周灿权庄广伦
关键词:胚胎和胎儿发育
人类植入前胚胎形态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初探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形态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例染色体异常患者的67个胚胎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对其进行形态评定,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胚胎进行染色体分析,分为染色体正常胚胎组及异常组。【结果】分析的67个胚胎中,染色体正常16个,异常51个。染色体正常及异常的胚胎在取卵后72h发育至6细胞以上的比率分别为68.75%,62.75%;正常与异常的胚胎中碎片均<20%的胚胎分别占100%、94.12%;胚胎活检后继续发育率分别为73.33%,79.54%;差异均不具显著性。【结论】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可对植入前胚胎进行染色体分析并研究早期胚胎形态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
方丛庄广伦周灿权徐艳文钟依平彭文林詹前胜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胚胎活检染色体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植入前胚胎
SNP基因芯片结合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检测单细胞非整倍体的研究
2009年
【目的】建立并优化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单细胞非整倍体的实验方案。【方法】纤维母细胞系GM02732(47,XY,+18)和GM00343[46,XY,4(del)(qter>p14)]被用于实验。阳性对照组为上述细胞系的基因组DNA(gDNA)(A组与B组,n=6);实验组为单细胞模板的多重置换扩增(MDA)产物(C组与D组,n=10);阴性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的MDA产物(E组,n=6)。以上样本与10k2.0基因分型芯片杂交并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比较利用非扩增的正常gDNA和同法扩增的DNA(MDA-DNA)作为分析参照对C组和D组的结果准确度的影响。【结果】A→E组的芯片杂交信号判读率分别为98.7%、97.2%、86.7%、85.9%与3.2%。利用单细胞MDA-DNA作为参照时,C组与D组杂交信号的变异程度明显小于使用gDNA作为参照时(P<0.05)。利用CNAT分析软件,发现以gDNA作为参照时,C组与D组部分染色体优势扩增明显,而使用MDA-DNA作为参照时则未观察到类似现象。【结论】结合MDA和基因芯片平台对单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时应使用同法扩增的DNA作为分析参照。
凌家炜方丛徐艳文庄广伦
关键词:多重置换扩增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不同体外受精周期所获生殖泡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结果比较
2009年
【目的】研究对比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VF-ICSI)周期所获生殖泡期(GV)不成熟卵母细胞以及体外成熟(IVM)周期所获GV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后的胚胎发育情况。【方法】163个IVF-ICSI周期中所获987个成熟卵为Ⅰ组,所获GV期卵进行体外培养后成熟的132个卵为Ⅱ组,另有37个IVM周期中所获GV期卵体外培养后成熟的235个卵为Ⅲ组。对3组均进行ICSI,并对其受精率、卵裂率及胚胎发育进行比较。【结果】Ⅰ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优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Ⅱ组及Ⅲ组(分别为84.9%,98.1%和61.6%;72.0%,90.5%和22.1%;75.3%,94.4%和25.1%)。Ⅰ组的胚胎卵裂球数目及胚胎形态评分均显著优于Ⅱ组及Ⅲ组(P<0.05);Ⅱ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内成熟卵形成的胚胎形态好于生殖泡期卵体外培养成熟者,IVF-ICSI周期的生殖泡期不成熟卵形成的胚胎形态学上与IVM周期的类似。
方丛苗本郁钟依平周灿权庄广伦
关键词:ICSI体外成熟
卵泡液白血病抑制因子浓度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检测卵泡液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浓度,探讨LIF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接受IVF-ET治疗周期的患者在取卵时留取第1管清亮无血染卵泡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测定卵泡液内LIF浓度。并对LIF和年龄、性激素、移植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了164个IVF-ET周期(164个病人)的卵泡液。66例妊娠,妊娠率40.2%。卵泡液LIF浓度在妊娠组和未妊娠组间无显著性差别。但在找到卵子的卵泡液内LIF水平显著低于未找到卵子的卵泡液组(P=0.034)。正常妊娠妇女的卵泡液内LIF水平显著高于异常妊娠(流产和宫外孕)妇女(P=0.006)。年龄在妊娠组和未妊娠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8)。结论卵泡液内LIF浓度并不影响IVF-ET妊娠结局。正常妊娠妇女卵泡液LIF浓度显著高于发生早期流产和宫外孕的妇女。年龄会显著影响IVF-ET妊娠率。
苗本郁方丛周灿权庄广伦李俐琳
关键词:白血病抑制因子卵泡液IVF-ET妊娠率
利用基因芯片对少量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9年
目的评估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少量细胞非整倍体的准确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结合10K2.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芯片平台与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计算并比较扩增模板为1.10个细胞时各染色体拷贝数分析的准确率,评估影响芯片平台的拷贝数准确率的有关因素及其对染色体拷贝数异常的实际分辨率。结果使用MDA—DNA作参照时,拷贝数分析的准确率[(79.3±2.9)%~(100.0±1.7)%]高于使用gDNA作参照时的准确率[(66.7±3.4)%~(89.5±3.3)%](P〈0.001)。随着模板增加至10细胞,芯片可在1M平滑化处理的同时获得94%的分析准确率。对于单细胞MDA产物,缺失型非整倍体具有比获得型非整倍体更高的分析准确率[1C组(71.9±4.1)%~(95.5±2.0)%;1C—sDel-4组(81.4±3.7)%~(99.6±2.8)%],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0K2.0SNP基因分型芯片平台结合多重置换扩增技术可有效对少量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选择MDA-DNA作为参照是提高分析准确率的最关键因素,而增加细胞模板与提升分析中的平滑化参数(即降低芯片的分辨率要求)也有助于改善拷贝数准确率,在同样的条件下,芯片更容易准确检出缺失型非整倍体。
凌家炜方丛徐艳文庄广伦曹宝强
关键词:基因核酸扩增技术非整倍性比较基因组杂交
少量细胞模板下多重置换扩增技术的保真度评估
2010年
目的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检测以少量细胞(1~10个)为模板的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产物的保真度。方法结合10K2.0SNP芯片平台与MDA,以纤维母细胞系GM02732(47,XY,+18)作为模板,共分6组进行实验,其中A组与B组分别为阳性对照组(细胞gDNA)与阴性对照组(无模板MDA);C-F组为实验组,分别以1、2、5和10个细胞为模板进行MDA扩增,产物与芯片杂交,检测并比较各组产物的基因组覆盖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率以及等位基因脱扣(allele dropout,ADO)率。结果阴性对照组的MDA产物与gDNA序列有3.2%的重叠。随着起始模板从单细胞提升至10细胞,MDA产物的基因组覆盖率从86.4%逐步上升至96.4%,平均LOH率和ADO率则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是一种高效而可靠的全基因组扩增方法,随着模板细胞的增加,MDA产物的保真度可获得明显的改善。10K 2.0SNP芯片可快速准确地在全基因组水平对DNA扩增产物进行保真度分析,但应注意区分LOH中的ADO和等位基因优势扩增,以避免产生误差。
凌家炜方丛徐艳文庄广伦曹宝强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微阵列芯片保真度
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进行卵母细胞第一极体荧光原位杂交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建立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WCP)对卵子第一极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染色体的方法。方法收集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中不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成熟和常规试管婴儿(IVF)中未能成功受精的成熟卵母细胞,活检第一极体,固定后行13、14号染色体的全染色体涂抹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活检后,一部分卵母细胞固定行FISH以分析卵子自身的13、14号染色体,其余行ICSI受精,观察受精和卵裂情况。结果共获得成熟母细胞93个,成功活检85个,成功固定78个,共29个第一极体处于分裂中期,均有FISH结果。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后立即取极体进行固定,90.5%(19/21)的极体处于分裂中期,而取卵后30~48h和72h后活检的第一极体处于分裂中期的比例分别为27.3%(6/22)和11.4%(4/35),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11个卵母细胞同时获得了极体和相对应卵细胞的FISH结果,其中10个极体和相对应的卵细胞分别有1条13,14号染色体,剩余1个卵母细胞的极体有2条14号染色体和1条13号染色体,相对应的卵细胞仅有1条13号染色体,二者互补。活检后行ICSI受精的卵母细胞受精率为78.6%(11/14),优质胚胎率45.5%(5/11)。结论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对卵子第一极体进行遗传分析可以有效、准确地推测相对应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构成,从而应用于女性染色体易位患者的植入前遗传诊断。
任秀莲庄广伦徐艳文周灿权方丛张敏芳
关键词:第一极体荧光原位杂交卵母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