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51024)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周水涛方华蓉更多>>
- 相关机构:孝感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传递城乡蜕变的混响——论农民工题材小说矛盾揭示的深刻性被引量:1
- 2010年
- 农民工题材小说是一种描写农民城镇务工生活的小说类型,其创作主体由两大群体构成:以张伟明、周崇贤、王十月等打工作家为代表的南方“草根”创作群体,以罗伟章、刘庆邦、孙惠芬等为代表的内地“精英”创作群体。这一创作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它面对的现实是现代化的急速推进:赶超型的现代化所致的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长期存在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工业化使中国农业成为“弱势产业”、
- 周水涛
- 关键词:小说类型社会矛盾农民工题材城乡
- 主流农民工文学形象塑造的价值判断
- 2012年
- 价值负载"空缺"是农民工形象塑造的显著特点:作者既不以人物的"落后性"来展示人物的负价值,从而间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也不以人物"先进性"来展示人物的正价值,从而直接从正面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形象的特殊价值负载状况与作家的双重视角密切相关。"道德"与"历史"的双重视角,是导致创作主体内在价值冲突的关键因素。
- 周水涛
- 关键词:农民工类型小说
- 农民工小说草根创作中的生存意识
- 2009年
- 与精英创作相对的草根创作是农民工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生存意识既是"打工作家"特殊人生体验的展示,又是农民工阶层生存理念的表现。展示农民工面对苦难的坚强刚毅与知天认命,强调农民追求"现代生活"的合理性,看重农民工的生存权,是草根创作生存意识的具体表现。平民性、底层性、凡俗性是农民工小说草根创作中生存意识的基本属性。
- 周水涛
- 何处是家园——评项小米《二的》中主人公的价值追寻与身份认同
- 2012年
- 项小米的中篇小说《二的》成功地塑造了小白——一个极有个性的底层打工妹形象。为了抗拒自身作为女性在乡村社会所承受的性别罹难,作为乡下人在都市社会所遭遇的身份原罪,她一步步追寻,在努力实现身份转换的同时建构一个既迥异于乡土社会,又有别于都市社会的家园世界,最终却遭遇了惨烈的失败而不知所踪。作家饱含深厚的人道同情展示了小白不幸的人生历程,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城乡文明的深层思考,对现代化加速向前的过程中道德失范与人性失落的沉痛批判。
- 方华蓉
- 关键词:城乡文明打工妹
- 陈应松乡村小说的底层关怀及文化思考——以其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创作为例
- 2010年
- 陈应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是一种贫困叙事,这种贫困叙事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这种贫困叙事表达了一种底层关怀:展示了乡村极度的物质贫困及由贫困所致的精神贫困。其次,贫困展示负载着深沉的文化思考:对作为乡村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城市的文化思考,在文化层面对底层农民生存出路的探寻。
- 周水涛
- 关键词:底层关怀文化思考
- 论农民工小说草根创作的底层平民立场
- 2009年
- 南方农民工小说的草根创作是农民工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底层平民立场是草根创作区别于农民工小说精英创作的重要特征。对分隔城乡户籍制度的否定、对现行城市治安管理的嘲讽与否定、对保护富人政策的质疑、对生存权平等与人格平等的吁求,是草根创作底层平民立场的具体表现。草根创作的底层平民立场既是一种"形而下"的创作姿态,又是一种贫民性的文化立场或价值取向。
- 周水涛
- 略论农民工小说人物建构的“去典型化”特征被引量:1
- 2010年
- 农民工小说是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创作今天仍然如火似荼。在萌发、发展、演变的二十多年中,农民工小说的人物建构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萌发的草根创作,还是二十一世纪初勃兴的精英创作,农民工小说的人物建构一直与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保持着一定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讲,除开《泥鳅》(尤凤伟)、《高兴》(贾平凹)等极少数作品外,
- 周水涛
- 关键词:小说人物农民工典型化当代文坛
-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恩仇悖离主题被引量:2
- 2012年
- 血缘亲情是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最稳定,也是最能显示家庭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情感关系,由此引申出来的报恩情结亦是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表现主题。自五四新文学开创以来,有些现代作家从现代人性与人伦的角度出发,在极端的生存境遇中重新观照血缘亲情,他们发现了孕育在其间的另一道人性风景,从而开创出了一个源于家庭血缘亲情中让人颤栗的恩将仇报,
- 方华蓉
- 关键词:悖离小说血缘亲情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学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