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61003)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相关作者:向先超张华蒋国盛涂鹏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颗粒流
  • 1篇渗流
  • 1篇渗流作用
  • 1篇土拱效应
  • 1篇土体
  • 1篇流体力学
  • 1篇抗滑
  • 1篇抗滑桩
  • 1篇计算流体力学
  • 1篇拱效应
  • 1篇被动桩

机构

  • 2篇三峡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蒋国盛
  • 2篇张华
  • 2篇向先超
  • 1篇涂鹏飞

传媒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渗流作用下被动桩桩后土体的破坏机理被引量:3
2011年
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方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渗流作用下的被动桩桩后土体变形分析模型;分别用墙和圆形颗粒模拟桩和土体固相颗粒,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土体渗流,研究了渗流作用下桩后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桩后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形成土拱效应,但随着土拱附近颗粒"楔紧",局部水力梯度增大,土拱从拱脚开始破坏;渗透压力对桩后土体能够提供的最大阻滑力影响较大;增大桩表面粗糙度或者在桩后侧端部增加过滤墙结构能够提高被动桩对桩后土体提供的最大阻滑力。研究结果揭示了渗流作用下桩后土体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为渗流条件下被动桩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向先超蒋国盛张华
关键词:被动桩计算流体力学渗流颗粒流
基于颗粒流的抗滑桩土拱效应研究被引量:46
2011年
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建立在连续介质理论基础上,难以考虑土体颗粒粒度组成等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揭示土体这种非连续、非均匀散粒体的成拱机理。利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抗滑桩截面大小、间距、桩土相对变形速度和土体颗粒粒度组成对土拱效应的形成、发展、破坏和再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揭示了这些因素对土拱的极限承载能力、残余承载能力和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抗滑桩土拱效应影响显著。土拱的极限承载能力随桩间距与桩宽的相对比例增大而减小,随桩土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土颗粒的分布宽度增大而增大;残余承载能力和桩体荷载分担比随桩间距与桩宽的相对比例和土颗粒的分布宽度增大而减小,随桩土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在抗滑桩设计及布桩位置选择时,应尽可能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以优化设计,节省投资。
向先超张华蒋国盛涂鹏飞
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效应颗粒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