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628)

作品数:24 被引量:114H指数:8
相关作者:孙喜灵姜伟炜丁宝刚刘卓军叶蕾更多>>
相关机构:滨州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中医
  • 10篇证候
  • 7篇中医证
  • 7篇中医证候
  • 5篇辨证
  • 4篇拓扑
  • 3篇证论治
  • 3篇知识
  • 3篇拓扑结构
  • 3篇逻辑
  • 3篇辨证论治
  • 2篇学科
  • 2篇医理
  • 2篇诊疗
  • 2篇知识创新
  • 2篇制剂
  • 2篇数学
  • 2篇思维
  • 2篇四君子
  • 2篇四君子汤

机构

  • 24篇滨州医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数...
  • 8篇中国中医科学...
  • 5篇烟台大学
  • 4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4篇孙喜灵
  • 10篇姜伟炜
  • 9篇刘卓军
  • 9篇丁宝刚
  • 7篇叶蕾
  • 6篇于东林
  • 6篇黄冲
  • 6篇王永华
  • 6篇林霞
  • 5篇王振华
  • 3篇李靖
  • 3篇郑秋生
  • 3篇张永光
  • 2篇宫健伟
  • 2篇张启明
  • 2篇丁晓洁
  • 2篇董正平
  • 1篇崔利锐
  • 1篇王超云
  • 1篇梁腾霄

传媒

  • 9篇中医杂志
  • 5篇世界科学技术...
  • 4篇世界中医药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陕西中医学院...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被引量:4
2017年
从世界医药学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中医理论体系的知识创新路径与基本特征,发现中医理论的起源与构建过程是先积累了天然药物的知识,后产生发展了基础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准确应用与疗效最大化,建立起了临床适宜的中药运用的技术方法与体系,反映出的是"先药后医"的基本特征;中药理论和技术体系与脏腑经络气血和病因病机等理论融合为一个整体后,形成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知识体系。相比较而言,西方医药学一直没有出现医学理论与天然药物知识的融合,而是到近代在解剖生理与病因病理等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出新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术,呈现出的是"先医后药"的基本特征。
孙喜灵姜伟炜林霞张涛丁宝刚叶蕾
关键词: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构建
基于中医诊疗新工具的辨证论治智能计算系统的研发路径被引量:5
2018年
科学技术的知识创新离不开工具这个要素的推动,新工具会引领并带来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分析中医学发展几千年来呈现"稳态"是因为一直缺少能够撬动中医理论的"新工具",伴随中医学历史进程的原始身化工具需要有物化新工具来替代。认为对辨证论治的心算过程,在阐明其内在逻辑路径与技术网络关系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智能计算技术建立起辨证论治智能计算系统,其具体研发路径包括四诊信息的定性与半定量、中医证候的结构数据、方药与证候-症状-疾病的对应网络关系、辨证论治单元信息数量的理论计算。用物化新工具来辅助或部分替代心算身化工具,有望成为中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动力。
孙喜灵姜伟炜李有根林霞丁宝刚刘卓军黄冲张永光张涛
关键词:辨证论治
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四君子汤活性成分预测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方法预测四君子汤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系统药理学方法,构建四君子汤分子数据库,采用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评估对四君子汤的活性成分进行预测。结果:四君子汤中有52个化合物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指数(DL)≥0.18。结论:四君子汤中有52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药理学活性,可进行下一步化合物-靶点-疾病(C-T-D)网络构建的研究。
叶蕾孙喜灵崔利锐宫健伟滕佳林
关键词:四君子汤
中医证候结构表征研究及其前景展望被引量:10
2015年
当前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有证候判定规范、证候疗效评价、证候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等的4个主要领域,但其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证候结构表征,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针对中医证候的结构表征研究,以脾气虚证候的发生规律为切入点,通过理论推证结果与临床数据分析结论相互印证,来揭示证候的结构特征,建立起了中医证候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挖掘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在证候基础研究上体现出中医理论的自身规律与临床诊疗特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喜灵郑秋生林霞王永华王振华刘孟安王斌胜
关键词:方剂配伍规律
中医证候理论内蕴的数学逻辑关系研究——兼论“证素”研究的伪命题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研究中医证候理论中的数学逻辑关系发现,辨证过程中作为判定证候的3个基本要素的病因(a)、病位(b)、病性(c)和证候(z)之间存在着f(z)=a+b+c的数学逻辑关系,证候(z)与症状(zi)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是f(z)=z1+z2+z3+…+zi,证候的复杂性体现出的明显特征是症状构成数量的多少。辨证过程中症状与病因、病位和病性以及证候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式为z1+z2+z3+…+zi=a+b+c=f(z),但是证候的全集则表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的非线性关系。经计算,中医79个主要单一证候共有6.5×105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定范围内证候群的数量约有6.6×10100个左右,这个超级巨大的数据"古戈尔"可能是中医证候复杂性的根结所在。结果表明,"证素"研究所以运用的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算法以及双层频权剪叉算法,与证候理论内蕴的数学逻辑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证素"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伪命题特征,其建立起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是"虚构"的,根本不符合中医理论内在规律和临床实际。
孙喜灵郑秋生于东林刘卓军黄冲刘孟安
关键词:证候数学逻辑证素
提高中医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关键问题被引量:13
2016年
中医证候的辨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或标准,以至于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难题。分析原因,认为提高中医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存在三个关键难题,一是中医单一证候构成要素定性的确定,这是实现证候主观辨识的客观依据;二是中医证候各种可能存在形式的穷尽,这是证候主观辨识与客观存在相吻合的前提;三是要明晰中医辨证过程中的数学逻辑关系,这是提高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思维基础。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明确证候主观辨识的客观依据,形成提高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重要思维模式,进而为中医证候的辨识共识或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孙喜灵姜伟炜于东林叶蕾丁宝刚刘孟安
关键词:证候逻辑关系思维模式
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复叠多变量组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中医临床的诊治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前是辨证论治结论的得出过程,治疗后是辨证论治结论的实施过程。既往中医疗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治疗后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变化,反映的是临床过程的外在逻辑结构,而对影响辨证论治结论准确性的客观因素缺少系统的认识与细致分析,更缺乏对临床过程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中医临床过程的整体基本路径,可以梳理出影响辨证论治结论准确性的内在因素,由定因、定位、定性→对证、对症、对病→因人、因时、因地3个部分组合成的多变量组,共9个具体的多变量因子,反映出了临床过程客观存在的内在逻辑结构。深入分析临床案例的复杂证候群,发现多变量组会同时复叠出现,深化研究复叠多变量因子组存在的内在规律,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孙喜灵姜伟炜刘卓军黄冲林霞张涛丁宝刚
关键词:中医临床疗效辨证论治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模型大鼠血清SOD,CAT和GSH-Px及MDA的影响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四君子汤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采用"劳倦+饮食失节"复合因素法制作脾气虚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用7d。7d后观察四君子汤对大鼠食量、体重的影响,取大鼠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四君子汤对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脾气虚造模大鼠从第3天起开始出现粪便时干时软、偶有便溏,进食量和饮水量减少,逐渐消瘦,灌服四君子汤后,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高、低剂量组大鼠食量、体重均明显增加(P
宫健伟孙喜灵王超云叶蕾
关键词:四君子汤脾气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中医健康工程发展的技术路线与基础数据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提出并发展中医健康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开展体现中医学特点的人体功能状态检测研究,是实现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医健康工程融于信息技术,形成具有中医功能状态的智能辨识系统,延伸进入健康物联网,为大健康时代人体养生、保健与健康提供更准确和便捷的服务。而中医证候的辨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运用中医证候结构表征数据,可以实现证候与理法方药数据的智能计算,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智能系统,对促进中医健康工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孙喜灵姜伟炜于东林叶蕾刘孟安
关键词:大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与内在规律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把"辨证论治"做为整体来考察和认识,研究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和内在规律,总结出确定病因、确定病位、确定病性的"三定"规律是提高辨证准确性的客观步骤,而方证对应、药症对应、药病对应的"三对"规律则是提高论治准确性的主要方法,之后再考虑"三因制宜"的原则。"三定三对三宜"既是存在于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重要方法,及提高辨证论治的主观辨识结论与临床病证客观存在吻合性的依据。
孙喜灵姜伟炜于东林林霞丁宝刚刘孟安
关键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