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04)

作品数:67 被引量:630H指数:16
相关作者:赵景波郁耀闯王长燕龙腾文董雯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1篇水利工程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6篇灾害
  • 16篇气候
  • 13篇涝灾
  • 12篇洪涝
  • 12篇洪涝灾害
  • 11篇灾害研究
  • 11篇旱灾
  • 10篇降水
  • 10篇降水量
  • 8篇明代
  • 8篇干旱
  • 7篇气候变化
  • 7篇清代
  • 7篇流域
  • 7篇洪水
  • 7篇干旱灾害
  • 5篇灾害等级
  • 5篇气温
  • 5篇污染
  • 5篇河流域

机构

  • 67篇陕西师范大学
  • 2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作者

  • 65篇赵景波
  • 8篇郁耀闯
  • 7篇王长燕
  • 5篇龙腾文
  • 5篇董雯
  • 4篇马莉
  • 4篇顾静
  • 3篇邵天杰
  • 3篇周晓红
  • 3篇王娜
  • 2篇孙贵贞
  • 2篇张冲
  • 2篇张允
  • 2篇邢闪
  • 2篇马淑苗
  • 2篇李胜利
  • 2篇李恩菊
  • 2篇牛俊杰
  • 2篇陈颖
  • 2篇周旗

传媒

  • 11篇干旱区资源与...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6篇干旱区研究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中国沙漠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灾害学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5
  • 8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11篇2009
  • 18篇2008
  • 9篇2007
  • 10篇2006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洛川地区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气候变化被引量:30
2006年
在洛川城东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剖面中采集了66块样品。利用气量法、磁化率测定、颗粒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方法,对土壤层中的CaCO3含量、磁化率、颗粒成分、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粒度成分显示洛川中全新世土壤可分为两层,中间为薄层黄土层。实验资料表明,洛川中全新世早期土壤CaCO3含量低,平均为0.34%,具有显著淋溶土壤的特征;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比马兰黄土高约12%。粘化层(Bt层)中光性粘土胶膜有一定的发育,而且可见少量块状粘土胶膜存在,表明该层古土壤具有粘粒迁移和粘粒淀积的特征,指示中全新世早期发生的成壤作用比洛川现今成壤作用显著强。由此可以确定,中全新世早期土壤类型应为淋溶褐土。当时夏季风活动增强,气候比现今明显温湿,年平均降水量至少比现今多100mm余。中全新世晚期古土壤CaCO3平均含量为2.5%,淀积型粘土胶膜发育差,以残积粘土为主。中全新世晚期古土壤比早期土壤发育弱,但比该区现代土壤发育强,土壤类型应为典型褐土,当时气候也比现代温湿。中全新世中期6000~5000年间为气候冷干和沙尘暴活动加强的环境恶化期。研究结果对揭示黄土高原中部全新世中期土壤性质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赵景波郝玉芬岳应利
关键词:中全新世土壤类型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系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Horton水系定律,对黄土高原地区葫芦河流域的水系分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葫芦河流域正处于流域发展的幼年期。这一时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下切侵蚀强烈。对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判读验证了这一结论。这一结论说明利用分形理论来研究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是可能的,深入发展分形方法对于流域地貌研究有重要意义。
龙腾文赵景波
关键词:DEM分形
明代开封地区洪水灾害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计算,对明代开封地区洪水灾害做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分析,同时借助红噪声分析软件Redfit35,对洪水灾害的发生周期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明代开封地区洪水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明代开封地区洪水灾害发生频次为2.94a/次.其中轻度水灾、中度水灾、大水灾、特大水灾发生频次分别为34.5a/次、6.73a/次、9.52a/次、39.43a/次.该区主要为河决型水灾,占水灾总次数的51.55%,河溢型水灾占水灾总次数的24.74%.水灾发生的频繁性和严重性与黄河逼近有极大的关系.明代早期和中期洪水灾害发生频繁,明代晚期洪水灾害明显减少.1390、1450、1460、1490、1520、1540、1550年代为水灾极端频发年代,1380、1410、1480、1500、1580年代为水灾极端严重年代。在开封地区5个县市中,开封市发生的洪水灾害最多,特大水灾、大水灾和中度水灾都主要发生在开封市.明代开封地区的洪水灾害具有周期性,其2~8a的周期说明明代开封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与低纬海洋——大气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91.7a、46.1a、17.2a年周期形成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王长燕赵景波郁耀闯
关键词:洪水灾害
两汉时期榆林地区干旱灾害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对两汉时期榆林地区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区该时期的干旱灾害等级、成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应用分段三次曲线拟合的拟合图分析了这一时期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汉献帝建安廿五年(公元220年)的423年中,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约每4.5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旱灾50次,占旱灾总数的53.19%;中度旱灾32次,占旱灾总数的34.04%;大旱灾9次,占旱灾总数的9.57%;特大旱灾3次,占旱灾总数的3.19%。汉代旱灾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前147年-前92年)和第4阶段(19年-135年)为旱灾多发期;第1阶段(前202年~前148年)、第3阶段(前91年-18年)和第5阶段(136年~220年)为旱灾少发期。从西汉到东汉末期旱灾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从公元71年到公元130年间旱灾发生最频繁。汉代干旱灾害频次的多少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旱灾频发阶段气候偏干,降水减少,旱灾较少阶段气候偏湿,降水增多。规模大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主要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引起的,轻度旱灾与中度旱灾常是降水量的分配不均造成的。
侯雨乐赵景波
关键词:两汉时期
西安市东郊渭河河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揭示历史时期洪水的演变,科学地预测洪水的发生,以求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方法]通过分析西安市东郊水流村剖面106个样品的粒度组成,研究了西安市渭河近230a来的洪水事件。[结果]剖面厚度约5m,沉积物主要由粗粉砂、极细砂、中砂和粗砂组成,在各层中变化明显,能够指示古洪水的变化。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指示,研究剖面中的洪水沉积可分为21层,表明西安市渭河近230a来至少发生了21次洪水事件,各阶段的洪水动力大小为:第18阶段>17阶段>15阶段>16,19阶段>21阶段>4,5阶段>3阶段>1,2阶段>6,7阶段>10阶段>11阶段>8,9阶段>13,14阶段>12阶段>20阶段。在研究剖面发生的21次洪水事件中,除第20次洪水外,其余洪水发生时河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均大于2m,均为大洪水事件。[结论]洪水沉积层的分布和粒度成分指示,第3,5,7,8次大洪水的发生是由于当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造成的,其余次洪水的发生可能是当年降水量增加造成的,也可能是当年降水量没有增加而是由于当年降水量集中造成的。
周岳赵景波穆珍珍
关键词:粒度特征
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气候暖干化研究被引量:41
2008年
根据山西省4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到2005年的降水量与气温资料,应用线性回归与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得出:山西省近50年来气候总体上具有暖干化的特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032℃/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平均值(0.005℃/a),也明显高于陕甘宁地区近50年来的平均值(0.0194℃/a);最冷月(1月)比最热月(7月)增温速率高;年平均气温以70年代中期为界,将山西省气候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其减少率为1.635mm/a;年平均降水量同样以70年代中期为界,之前为相对丰水期,之后为相对枯水期。
张春林赵景波牛俊杰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气候暖干化
关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通过对清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从1644-1912年的267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03次,平均每2.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37次,占旱灾总数的35.9%;中度旱灾发生44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2.7%;大旱灾发生17次,占旱灾总数的16.5%;特大旱灾发生5次,占干旱灾害总数的4.8%;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干旱灾害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具有显著波动变化特征。清代干旱灾害变化可分为2个主要阶段,在1644-1770年的126年为旱灾较低发生期,在1770-1909年的141年为旱灾较高发生期。年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和降水分配不均是该区发生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赵景波李艳芳董雯王娜
关键词:干旱灾害清代灾害等级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陕西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通过对陕西50多年来气象资料和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从陕南、关中、陕北三个不同的区域研究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陕西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气候因子与ENSO事件的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揭示了ENSO事件与陕西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ENSO事件对陕西气候的影响存在从陕南到关中再到陕北逐渐增强的趋势;ENSO事件的发生对该区不同地域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显著;ENSO暖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增温且降水减少,ENSO冷事件(拉尼娜事件)降温且降水增加;ENSO暖事件对陕西气候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影响比ENSO冷事件更为显著和强烈.
张冲赵景波
关键词:气候降水量温度气象灾害
西安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及水分恢复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通过大量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水分测定,对西安地区极端降水前后不同植被下0~6m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区杨树林、法国梧桐林和中国梧桐林下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和9.7%,土壤干层已存在,干层厚度约2.5m。麦地和草地下0~6m未出现土壤干层。丰水年极端降水后土壤干层消失,水分得到很好的恢复,原来的土壤干层所在层位恢复后的水分含量明显高予其上部和下部。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说明在西安或与西安地区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种植高大的乔木林是可行的,但应避免更为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
杜娟赵景波
关键词: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土壤干层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同的旱涝等级转化成对应的年相对降水量距平值,通过湿润指数和涝旱年次比来分析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干湿状况。另外,利用考古发掘、孢粉分析等研究成果补充了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早时期的气候变化概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的干湿变化划分为6个湿润时期和6个干旱时期,并建立了完整的干湿变化序列。结合干湿变化序列和丰富的史籍文献,得出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概况表。
邵天杰赵景波李强
关键词:气候变迁历史时期湿润指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