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1400)

作品数:21 被引量:251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镱锂刘林山朱立平王君波鞠建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6篇青藏
  • 16篇青藏高原
  • 6篇气候
  • 5篇羌塘高原
  • 4篇土壤
  • 4篇气候变化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遥感
  • 2篇植物
  • 2篇生物量
  • 2篇土壤湿度
  • 2篇羌塘
  • 2篇群落
  • 2篇温度
  • 2篇物量
  • 2篇物种
  • 2篇纳木错
  • 2篇降水
  • 2篇高原高寒
  • 1篇动因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10篇张镱锂
  • 8篇刘林山
  • 6篇朱立平
  • 5篇王君波
  • 4篇汪勇
  • 4篇鞠建廷
  • 3篇汪诗平
  • 3篇孟凡栋
  • 3篇阎建忠
  • 3篇马庆峰
  • 3篇王兆锋
  • 3篇祁威
  • 3篇赵志龙
  • 3篇丁明军
  • 2篇崔树娟
  • 2篇赵海卫
  • 2篇郑度
  • 2篇郭柯
  • 2篇王奇
  • 2篇王常顺

传媒

  • 8篇地理研究
  • 4篇自然杂志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湖泊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花粉揭示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活塞采样器在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60m水深处获得3.1m沉积岩芯.通过AMS14^C测年、花粉、粒度和无机碳分析,恢复了青藏高原西南部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显示,全新世初期(10200~89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转换,气候由冷干向暖湿发展:全新世早期(8900~74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甸到高寒草原的转换,气候相对干旱,但偏暖:全新世中期(7400~3300cal a BP),植被从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或草甸化草原转换,气候以冷湿为主:全新世晚期(3300c ala BP至今),植被逐渐被高寒草原取代,气候变得寒冷干旱.塔若错全新世早期和中晚期的特征气候事件表明,该地区明显受到西风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在全新世中期更多受印度季风环流控制.尤其是中晚全新世塔若错的湖泊沉积环境记录对于进一步阐述西风/季风在该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庆峰朱立平吕新苗郭允鞠建廷王君波汪勇唐领余
关键词:花粉气候变化全新世青藏高原
新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绿度变化及动因被引量:22
2017年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系统变化已成为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视角阐释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3%~5%,或称变绿了,但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出现下降。约98.34万km^2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的地区面积为16.85万km^2,主要分布在高原中东部;约5.73万km^2的地区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中0.18万km^2的地区显著下降,主要位于西藏中西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建设是高原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局部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和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高寒植被退化也不容忽视。
张镱锂李兰晖丁明军郑度
关键词:变绿气候变化青藏高原
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树线一直上升吗?被引量:5
2017年
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近百年来约50%调查样点树线上升明显,其余则保持静止状态。以上事实揭示,除了气候因素,非气候因素(如竞争等种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树线的位置变化。青藏高原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天然树线,是探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对树线变化影响的理想区域。研究发现: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成为幼苗萌发或生长的"避难所",从而有利于树线大幅度爬升;而高大茂密的灌丛则会形成一道宽厚的"封锁墙",从而抑制树线的上升。因此,变暖背景下树线位置倾向于向更高海拔爬升,但爬升速率受到树线之上种间关系的调控。变暖并不一定会造成树线位置的显著上升。
王亚锋梁尔源芦晓明朱海峰朴世龙朱立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种间关系树轮
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的变化及其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植物物候是植物生活史的周期性循环事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增温延长了生长季,主要是通过延长开花等繁殖物候而实现的。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农牧区生产以及旅游业(如赏花节)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针对当前青藏高原物候研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
孟凡栋斯确多吉崔树娟王奇李博文汪诗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放牧植物物候
羌塘高原降水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7年
羌塘高原作为典型的青藏高原内流区,其降水变化直接影响自身及其周边区域冰冻圈与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由于站点观测资料的限制,羌塘高原降水时空格局尚不明确。因此,基于2015年羌塘高原9个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5套降水格点产品以及1978-2015年西藏地区26个国家台站逐日降水数据,分析羌塘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5年羌塘高原核心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均值分别约为154.9 mm和50天,其中,降水量约为东南边缘以及西藏地区多年均值的1/3和1/4。在空间上,降水量呈现东南多、北部少的特征,其中,昆仑山脉以北地区降水量最低,这从降水角度验证了该区域是"寒旱核心"的主要地区之一。(2)雨季与干季分明。西北部雨季分布在6-8月,比东南边缘地区约短1~2个月;且前者降水量呈现单峰型而后者呈现双峰型。(3)在高原核心区,热带降雨测量计划(TRMM)3B43数据和全球降水量测量计划(GPM)IMERG算法数据高估了多数站点的年降水量,主要是高估了干季降水量所致。(4)1978-2015年羌塘高原改则和狮泉河站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现微弱增加趋势,且强降水事件增多。
李兰晖刘琼欢张镱锂刘林山刘林山丁明军
关键词:羌塘高原降水TRMM青藏高原
七套土地覆被数据在羌塘高原的精度评价被引量:17
2017年
基于羌塘高原8个一级土地覆被类型(包括10个二级土地覆被类型)的6851个样本点,采用混淆矩阵方法,从总体精度、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角度评价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s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ver(IGBPDIS)、Global Land cover mapping at30 m resolution(Globe Land 30)、The MODIS Land Cover Type product(MCD12Q1)、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和Global Land Cover 2000(GLC2000)等七套土地覆被数据产品在羌塘高原的精度。结果表明:(1)七套数据产品的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总体精度普遍偏低,在相对较高的Globe Land 30和CCI-LC数据中,一级类型总体精度分别为55.09%和53.92%,二级类型分别为46.55%和46.23%;(2)草地、裸地和荒漠三个主要一级类型生产者精度最高的数据对应为:GLC 2000(46.19%)、MCD12Q1(39.20%)和IGBPDIS(84.44%)。而三个主要一级类型的用户精度均低于50%。其他覆被类型中,雪被与冰川类型用户精度最高的数据为CCI-LC(92.80%),漏分比例为19.90%;(3)羌塘高原特殊的高原环境与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构成原则和标准是影响遥感解译数据精度的主要原因。
刘琼欢张镱锂刘林山刘林山祁威
关键词:遥感解译羌塘高原青藏高原
羌塘高原核心区2013-2014年土壤温度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基于羌塘高原核心区布设的19套土壤温湿度仪器和3个自动气象站2013年9月-2014年10月间的监测数据,分析羌塘高原核心区不同站点在1 cm、10 cm、20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站点1 cm、10 cm、20 cm深度土壤的日均温在-16.27~17.18℃之间波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变幅逐渐减小。(2)站点间的日均温差最大不超过12.82℃,主要受海拔与纬度的影响。昼夜变化呈现升温快,降温慢的特征。(3)不同深度的土壤平均最冷月均温为-12.69℃,最暖月均温为13.15℃,土壤日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幅在30℃左右。在土壤冻结/消融过程中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很高,表层更加明显,且消融过程变异性比冻结过程更强。(4)在月尺度上土壤1 cm日平均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强,可达到0.99以上。研究将有助于填补该地区土壤温度数据的空白,对认识该区域冰冻、消融交替过程中土壤热量迁移的连续变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祁威张镱锂张镱锂王兆锋刘林山王兆锋
关键词:羌塘高原土壤温度青藏高原
羌塘高原高寒湖盆区土壤属性分异特征研究——以查日那足山麓至湖滨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分析典型资料匮乏的高寒区——羌塘高原中部查日那足山麓湖盆区8个点位0~5 cm、5~10 cm、10~20 cm三个深度层次的22个土壤样品,分析改区域的土壤属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发现:(1)研究区土壤p H值平均为8.9;有机质、全磷、全钾等养分含量低;钙、镁含量高;钠、钾、铁等元素含量低。(2)从湖滨到山麓,土壤中大于2 mm砾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细土物质平均粒径逐渐变大;土壤有机质、氮、钠、微量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钙和镁呈下降趋势;其他指标波动较大。(3)土壤碳氮比稳定在5∶1左右;钙、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钙镁与其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钾、钠与除钙、镁外的其他金属元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王兆锋张镱锂刘林山赵志龙祁威
关键词:土壤形成羌塘高原
青藏高原羽柱针茅草原的分布、群落特征和分类被引量:3
2017年
羽柱针茅(Stipa basiplumosa)草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群落类型,在羌塘高原中、北部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利用2012-2015年的植被调查数据及已有的文献资料,对羽柱针茅草原的生态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和分类做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羽柱针茅草原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占据海拔4350~5200 m的湖盆外缘和洪积扇中部,分布区干旱、寒冷。群落低矮、物种贫乏、植物稀疏、生物量低。物种组成简单,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等为主;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居多;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成分占绝对优势;区系地理成分以青藏高原成分和中亚—亚洲中部成分为多。羽柱针茅草原群系可划分为7个群丛组、20个群丛。
乔鲜果郭柯赵利清杨瑶杨瑶
关键词:物种组成生活型区系地理群落分类
青藏高原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高寒荒漠是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周边高地特有的一种荒漠类型,其中,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高寒荒漠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典型。在对其分布区进行数次植被考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包括其分布、群落特征及环境特点。结果表明: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分布既有高原地带性的特征,又受到局部地形、土壤水分及化学性质的强烈影响而表现出一定隐域性的特点;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群落盖度稀疏且变化较大,植物种类贫乏,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藜科植物在其物种组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的分布区类型多为北温带分布;寒、旱、盐碱、贫瘠是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四大环境特点,其中干旱既有气候性的干旱,又有生理性的干旱。
赵海卫郭柯郭柯刘长成
关键词:群落特征青藏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