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75036)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杨士勤田修波巩春志王晓波吴忠振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理学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微弧氧化
  • 2篇氮化
  • 2篇等离子体
  • 2篇等离子体特性
  • 2篇射频
  • 2篇微观结构
  • 2篇内壁
  • 2篇接触角
  • 2篇均匀性
  • 2篇仿真
  • 2篇DEPOSI...
  • 2篇表面性能
  • 1篇氮化铬
  • 1篇氮化锆薄膜
  • 1篇等离子体处理
  • 1篇等离子体增强
  • 1篇等离子体增强...
  • 1篇低能耗
  • 1篇电解液
  • 1篇电源

机构

  • 12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上海思博职业...

作者

  • 12篇田修波
  • 12篇杨士勤
  • 9篇巩春志
  • 3篇王晓波
  • 2篇李胜刚
  • 2篇汪志健
  • 2篇吴忠振
  • 1篇桂刚
  • 1篇何世禹
  • 1篇何松
  • 1篇朱宗涛
  • 1篇黄永宪
  • 1篇王蓬
  • 1篇李春伟
  • 1篇魏永强
  • 1篇李景
  • 1篇王泽明
  • 1篇李春东
  • 1篇段伟赞
  • 1篇张丹

传媒

  • 5篇真空科学与技...
  • 2篇真空
  • 1篇轻合金加工技...
  • 1篇核技术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表面技术
  • 1篇Plasma...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镁合金微弧氧化Na_2CO_3诱导析气反应及结构调制被引量:10
2011年
阳极析气能够有效调制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形貌.实验提出了一种CO2增强析气的方法.在Na3PO4+KOH+NaF溶液中添加Na2CO3对AZ31镁合金表面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利用气相质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探讨了Na2CO3添加剂对阳极区析气反应的影响和对膜层形貌、结构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与传统微弧氧化不同,添加Na2CO3之后,阳极区产生的气体既有O2也有CO2.在含Na2CO3的电解液中,微弧氧化前期的阳极氧化阶段有MgCO3生成;在微弧氧化后期,膜层中不含有MgCO3,膜层主要相仍为MgO相.对比发现,经过Na2CO3调制之后的膜层表面大尺寸孔隙数目减少,膜层孔隙率提高.
王晓波田修波巩春志杨士勤
关键词:微弧氧化镁合金NA2CO3调制作用
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注入与沉积CrN薄膜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的方法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高膜基结合力的CrN硬质薄膜,并研究了不同的Ar/N流量比对薄膜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对其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制备的薄膜表面光滑、致密,相结构单一,主要是CrN(200)相。对薄膜的结合力、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测试分析表明:薄膜与基体之间有很好的结合力,临界载荷最高可达68 N,同时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及耐腐蚀性都有很大提高,其中硬度最高达到23.6 GPa,是基体硬度的4.7倍,摩擦系数为0.5左右,且磨痕较窄、较浅,腐蚀电位最高提高0.32 V,腐蚀电流下降12个数量级。
吴忠振田修波王泽明巩春志杨士勤
关键词:氮化铬微观结构表面性能
方管内表面等离子体离子注入动力学GPU-PIC仿真被引量:3
2011年
内表面改性近年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采用基于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的Particle-in-cell(PIC)模型对方形管内表面的离子注入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过程中,辅助地电极周围形成离子空穴,随时间延长,离子空穴发生交联并不断扩展,直至所有离子注入到方管内壁。离子空穴的形成和扩展使得在管内部形成离子密度波,密度波的传播速度随时间增加。由于等离子体鞘层的不均匀重叠使得管内的初始鞘层厚度分布不均,其中位于拐角附近的鞘层较厚,从而又导致了方管内壁周向上的注入剂量和能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内壁平面附近位置的注入剂量和注入能量均相对较大,而拐角附近的离子注入剂量和能量最小。本文采用GPU加速PIC的算法取得了高达90的加速比,极大缩短了等离子体粒子模拟的计算时间。
汪志健田修波巩春志杨士勤Ricky Fu
关键词:GPU均匀性
磁场对聚酯圆筒内表面C_2H_2等离子体处理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研究了不同磁场约束条件下C2H2射频放电对PET圆筒内表面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等离子体条件下处理的聚酯样品表面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接触角测试仪对沿聚酯圆筒轴线方向上不同区域的含氢碳薄膜表面的润湿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外部磁场约束时乙炔等离子体处理后样品表面膜层中氢含量较高,且碳原子主要以sp3组态互相键合。反应气压较高时,改性后的表面润湿性分布均匀。在反应气压较低时,改性后内表面的润湿性在轴向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磁场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表面处理的均匀性。同时外部磁场的引入也增加了改性后膜层性能的稳定性。
李景田修波杨士勤
关键词:水接触角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激光源原子氧对Kapton薄膜和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性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在模拟空间环境原子氧暴露条件下,采用激光源原子氧对热控涂层材料Kapton薄膜、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进行了不同剂量的暴露试验。研究了这两种材料的质量损失、表面形貌随原子氧暴露剂量的变化关系,以及Kapton薄膜的光谱透过率、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光谱反射率和太阳吸收比Δαs随原子氧暴露剂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材料的质量损失随原子氧暴露剂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原子氧暴露后,试样表面呈"地毯"状形貌,且随暴露剂量的增加粗糙度变大;Kapton薄膜的光谱透过率、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光谱反射率随原子氧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降低,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太阳吸收比Δαs随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后对Kapton薄膜的存在寿命和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绝热平面的平衡温度进行了预测。
李胜刚李春东田修波杨士勤何世禹何松
关键词:热控涂层
一种低能耗微弧氧化电解液的设计方法被引量:7
2012年
从电解液的角度,对微弧氧化工艺的高能耗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设计低能耗微弧氧化电解液的方法。该设计方法就低能耗微弧氧化电解液的基础溶液以及添加剂的选择进行了论述,并且以AZ31镁合金作为基体材料,对低能耗电解液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指导下设计的微弧氧化电解液可以大幅降低微弧氧化的膜层单位能耗,提高了微弧氧化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王晓波田修波巩春志杨士勤
关键词:微弧氧化低能耗电解液
凹模内腔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数值仿真—(Ⅰ)脉冲宽度效应被引量:4
2010年
模具表面改性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采用二维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模型对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处理凹模型腔内表面的鞘层动力学及均匀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压脉宽对鞘层中电势分布、离子的运动状态以及型腔内表面离子注入剂量、能量和角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压脉宽的增加,凹模型腔内表面的注入剂量不均匀性增加,同时注入到内表面的高能离子数目也增加。脉冲宽度变化对注入角度影响不大,离子以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注入到型腔底部,而在侧壁上离子注入角度接近45°。当脉冲宽度较大时,发现少部分注入到侧壁上的离子以一定角度从下往上注入到样品表面,这是由于碰撞效应造成的。从能量和剂量的角度,存在一个合适的脉冲宽度,过大的脉宽会引起剂量不均匀性增加,同时离子注入能量也会下降。
汪志健田修波王蓬巩春志杨士勤Ricky Fu
射频源原子氧暴露对PET薄膜表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射频源原子氧装置对PET薄膜材料进行不同时间的暴露试验。研究了氧等离子体暴露对PET薄膜的质量损失、表面形貌、接触角的影响,并对暴露前后PET薄膜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温度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升高,达到一定值后趋于平缓;随暴露时间延长PET薄膜的质量损失越来越大,表面形貌变得越来越粗糙,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氧等离子体暴露后PET薄膜表面O-C=O、C-O等含氧基团的数量有所降低。这是由于原子氧暴露诱导的氧化和表面刻蚀。
李胜刚张丹田修波黄永宪杨士勤
关键词:PET薄膜表面形貌接触角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N/TiAlN multilayer coatings deposited by arc ion plating with separate targets被引量:13
2011年
TiN/TiAlN multilayer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arc ion plating with separate targets.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unfavorable macroparticles, a straight magnetized filter was used for the low melting aluminium targ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put plasmas of titanium target without filter and aluminium target with filter reach the substrate with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macropartieles in TiN/TiAlN multilayer coatings deposited with separate targets is only 1/10-1/3 of that deposited with alloy target reported in literature. Al atom addition may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peak at (200) lattice plane and strengthening of peak at (111) and (220) lattice planes. The measured hardness of TiN/TiAlN multilayer coatings accords with the mixture principle and the maximum hardness is HV2495. The adhesion strength reaches 75 N.
魏永强李春伟巩春志田修波杨士勤
关键词:MACROPARTICLESHARDNESS
Uniformity of Plasma Density and Film Thickness of Coatings Deposited Inside a Cylindrical Tribe by Radio Frequency Sputtering
2008年
Plasma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inner wall of a slender tube is quite difficult to achieve using conventional means. In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an inner coaxial radio frequency (RF) copper electrode is utilized to produce the plasma and also acts as the sputtered target to deposit copper films in a tube. The influence of RF power, gas pressure, and bias voltag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sma density and the uniformity of film thickness i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sma density is higher at the two ends and lower in the middle of the tube. A higher RF power and pressure as well as larger tube bias lead to a higher plasma density. Changes in the discharge parameter only affect the plasma density uniformity slightly. The variation in the film thicknes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plasma density along the tube axis for different RF power and pressure. Although the plasma density increases with higher tube biases, there is an optimal bias to obtain the highest deposition rate.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eduction in self-sputtering of the copper electrode and re-sputtering effects of the deposited film at higher tube biases.
崔江涛田修波杨士勤胡涛Ricky K.Y.FUPaul K.CHU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