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300)

作品数:12 被引量:269H指数:10
相关作者:周广胜屈振江桑卫国谭丽萍房世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冬小麦
  • 2篇苹果
  • 2篇最大熵
  • 2篇最大熵模型
  • 2篇温度
  • 2篇物种
  • 2篇小麦
  • 2篇降水
  • 2篇富士苹果
  • 1篇地区植被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短花针茅
  • 1篇羊草
  • 1篇羊草群落
  • 1篇夜间温度

机构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陕西省经济作...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周广胜
  • 3篇桑卫国
  • 3篇屈振江
  • 2篇谭丽萍
  • 2篇房世波
  • 1篇刘涛
  • 1篇刘海丰
  • 1篇陈军
  • 1篇齐月
  • 1篇周文佐
  • 1篇汲玉河
  • 1篇许振柱
  • 1篇李亮
  • 1篇张新时
  • 1篇薛达元
  • 1篇王顺忠
  • 1篇谭凯炎
  • 1篇任三学
  • 1篇谷会岩
  • 1篇王玉辉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ields experiments in North China show no decrease in winter wheat yields with night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2.0-2.5°C被引量:13
2012年
The trends of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global warming indicated that th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min) has risen more than twice as fast as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max)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Most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how the crops respond to daily mean temperature, whereas few controll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how the crops respond to the Tmin rise. In particular, no experiment research has reported on how crops respond to the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which was the main trend in the climate warming. Taking winter wheat as the test crop, we investigated how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and yields responded to the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infrared heaters were used to increase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HNT) by about 2.5°C in contrast to the normal night temperature (CK) in two whole growth durations of winter wheat in 2008-2009 and 2009-2010 in North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K treatment, winter wheat yield did not decline in HNT treatment, which increased temperatures by 2.0 2.5°C in both Warmer year (WY) and Colder year (CY). Furthermore, winter wheat yield in 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HNT treatment. HNT treatment in CY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illering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 panicles, which increased grain yield significantly (by more than 30% compared with CK). HNT treatment in CY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effective panicles and Kernels significantly, although making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1000-grain weight, but did not lead to the yield decline. Under the HNT treatment, the whole growth duration of the winter wheat was shortened and the phenological dates were earlier except for the beginning of overwintering; the beginnings of the overwintering phase were postponed substantially and the ends of the overwintering phase were ahead of date compared to CK, which shortened the duration of overwintering considerably. We draw on our own studies to show examples of higher night temperat
FANG ShiBoTAN KaiYanREN SanXueZHANG XinShiZHAO JunFang
关键词:冬小麦产量夜间温度作物育种温度上升
辽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格局及其制约因子被引量:6
2010年
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是监测和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农业区划和生态资源分区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辽河三角洲地区的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制约因子。2008年9月末,在辽河三角洲地区设立79个调查点,调查了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和水文特征。借助ArcGIS软件制作了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层设色等值线图,并利用简单相关分析和无条件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辽河三角洲地区的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具有内部较低,外围较高的半环形分布格局。在三角洲内部,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一般1 500 g.m-2.a-1左右;外围一般3 000 g.m-2.a-1以上。这种分布格局不仅与植被类型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还与海拔高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总磷等自然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多种证据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辽河三角洲地区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格局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因子。
汲玉河周广胜
关键词:辽河三角洲植被土壤含水量
近50年来中国东、西部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境变化的关系被引量:27
2015年
利用1961—2011年中国东、西部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和长期气象数据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东、西部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云量、日照百分率、风速、相对湿度等分析了影响东、西部地面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西部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之后呈缓慢增加;东、西部各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与日照时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分析影响地面太阳总辐射减少的因素,东部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日照百分率是影响地面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因素,总云量与低云量已不是东部地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地面太阳辐射与云量相关性较低,主要受大气污染和日照百分率的影响.风速成为影响地面大气辐射的一个重要因子,并且风是驱逐大气对流层雾霾等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这进一步证实了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地面太阳辐射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中国东部地区.
齐月房世波周文佐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溶胶日照百分率
中国富士苹果种植气候适宜区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2
2016年
苹果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其种植气候适宜区的年代际变化,可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基于中国主栽的富士苹果地理分布信息和1961—2010年中国区域2084个气象台站资料,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通过构建富士苹果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分析1961—2010年中国富士苹果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富士苹果种植分布的气候界限和气候适宜区明显北移,其中气候适宜区范围伴有西扩趋势。富士苹果种植的各气候适宜区分布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适宜气候种植面积显著增加,特别是1990s变化最为突出,2010s气候种植适宜面积较1960s增加36%。但高气候适宜区面积则呈年代际波动,2010s虽略高于1960s,但较1970s—1980s减少25%。富士苹果种植适宜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南部、鲁南、苏北、豫东南、黄土高原西北部和川陕接壤区。除热量条件外,年日照时数对富士苹果种植的气候适宜区面积影响显著,气候资源变化有助于富士苹果种植的气候适宜范围增加,但不利于高气候适宜区的稳定。
屈振江周广胜
关键词:气候变化富士苹果年代际
模拟夏季干旱对东灵山森林植被动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应用LPJ-GUESS植被动态模型,在耦合不同物种的干旱响应策略的基础上,研究了夏季干旱化对东灵山地区森林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降水减少、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无论树种采取何种策略,东灵山暖温带森林的总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都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在未来近一个世纪内尚未成为本地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但森林植被的树种组成与树种的干旱响应策略密切相关,不耐旱的物种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的生物量水平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并没有降低,而耐旱的物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在受到干旱化长期影响时,其生物量有下降的趋势。这种响应策略也会导致植被蒸散等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过程的差异。因此,降水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长期模拟研究应该考虑物种对干旱的不同响应策略。
李亮苏宏新桑卫国
关键词:蒸散净初级生产力物种组成夏季降水
暖温带森林优势种群的地形生境变异性被引量:13
2013年
地形是影响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维持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以东灵山20hm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2个优势种群——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2种群同物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物种相同生长阶段群体的地形生境差异性。结果表明,样地内辽东栎种群主要分布在坡度大、南坡、西坡、凸出及高海拔的位置上,成年树比幼树更偏好凹地形;胡桃楸种群集中分布在坡度大、北坡、东坡、凹陷及低海拔的地形上,成年树相比幼树偏好分布在南坡、东坡及凹陷的位置。每个种群的幼树与成年树群体的地形因子之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地形特征的分布范围一致;2物种成年树群体的海拔因子差异显著(P<0.05),幼树群体除了海拔外,南北坡向也表现了明显的差异(P<0.05)。同种群不同生长阶段地形因子的选择显示了物种地形生境的限制及保守性,不同种群同生长阶段地形因子的选择显示了物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的维持。这对于理解暖温带森林的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海丰桑卫国薛达元
关键词:地形因子生境偏好
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标和风险评估被引量:61
2016年
花期冻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基于苹果花期冻害发生的地理分布、气象背景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筛选出影响苹果花期冻害发生分布的暴露性指标和主要致灾气象因子,利用全国1981—201 3年2084个气象站资料,评估了苹果主产区花期冻害的风险。结果显示:苹果花期冻害发生的暴露性指标是花前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6℃有效积温为420~550℃·d,主要致灾气象因子和高风险阈值按照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大于等于22℃)、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2℃)、降水量(小于等于5 mm)和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积温(小于等于—14℃·d)。花期冻害风险较高的区域位于北疆、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及川西高原区,而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产区风险相对较低。不同风险区的分布与各地苹果物候期差异和春季冷空气的活动路径有关。
屈振江周广胜魏钦平
关键词:气象指标最大熵模型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大田实验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表现为夜间最低气温升高的特点,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研究了冬小麦黄淮主产区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偏冷年型还是偏暖年型,试验区夜间增温2~2.5℃并未导致冬小麦的产量下降,而偏冷年较偏暖年的增温可更显著地提高冬小麦产量.偏冷年的增温将促进小麦的分蘖,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籽粒产量较对照大幅度增加(31%);偏暖年的增温也显著了促进冬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尽管使得千粒重显著降低,但并未导致产量下降.除越冬期外,试验区夜间增温2~2.5℃使冬小麦除了越冬开始期以外的各发育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越冬期大幅度缩短,冬前生育期延长,冬后各生育阶段有不同程度前移.本试验仅分析了相对冷和相对暖的2种年型下,夜间增温对试验区冬小麦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该结果外推到全球变暖对我国及其他冬麦区的影响,而且由于未来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和气候情景等都会发生变化,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增大未来气候对冬小麦影响的不确定性.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推迟播种等适宜措施适应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张新时
关键词:气候变化夜间增温冬小麦
温度与降水协同作用对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41
2015年
采用人工气候箱法模拟研究温度变化(对照、增温1.5、2.0、4.0、6.0℃)、降水变化(W-30%、W-15%、对照W0、W+15%、W+30%)(以1978—2007年6—8月的月均温和月均降水量为对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种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表明:温度和降水协同作用显著影响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增温使短花针茅总生物量、叶和根生物量增加,茎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在在增温1.5℃、4℃后随增温而减小。干旱高温使总生物量减小,增温和降水增加使总生物量、根和叶生物量增加,茎生物量在增温小于2℃时随降水增加而增加,则适当的增温和增加降水可促进短花针茅生物量的积累。短花针茅的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对温度和降水协同作用的敏感性为茎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最敏感性器官为茎。这表明,短花针茅可根据不同器官生物量对水热变化的敏感性,调节干物质累积分配来适应气候变化。
吕晓敏王玉辉周广胜许振柱陈军谭丽萍刘涛
关键词:降水变化温度升高短花针茅生物量
中国富士苹果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研究被引量:42
2016年
基于中国1981—2010年2084个气象台站资料和203个富士苹果种植区分布的地理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ArcGIS平台,从物种分布机理与品质两方面研究了影响富士苹果在中国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适宜范围,并对其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域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富士苹果在中国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8个,富士苹果地理分布的气候适宜范围分别为年日照时数2000—2500 h、年平均气温7—14℃、≥10℃积温3000—4800℃·d、最冷月平均气温-7—0℃、夏季气温平均日较差8—12℃、年降水量400—800 mm、夏季平均气温20—26℃、夏季平均空气相对湿度60%—78%。中国富士苹果的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环渤海湾和黄河古道,其中,黄土高原区的陕西、山西和甘肃气候适宜度最高,而山东和河北两省富士苹果规模化种植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屈振江周广胜
关键词:富士苹果气候适宜性区划最大熵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