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996)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袁颖沈卫星姚健姜正林吕广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皮质
  • 2篇皮质脊髓束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分析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分化
  • 1篇细胞
  • 1篇麻醉
  • 1篇麻醉复苏
  • 1篇麻醉复苏期
  • 1篇分化
  • 1篇复苏期
  • 1篇PC12细胞
  • 1篇ERK1

机构

  • 3篇南通大学
  • 2篇江苏省神经再...

作者

  • 3篇沈卫星
  • 3篇袁颖
  • 2篇姜正林
  • 2篇姚健
  • 1篇吕广明
  • 1篇于舒
  • 1篇赵华龙
  • 1篇丁斐
  • 1篇顾晓松

传媒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牛膝多肽可能通过ERK1/2途径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牛膝多肽(ABPP)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初步探讨ABPP作用于PC12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为研究模型,观察在低血清的情况下不同浓度ABPP(0.25、0.50、1.00μg/ml)诱导PC12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H)在ABPP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ABPP(1.0μg/ml)加药后不同时间段(0、6、12h和1、2、3、7d)和不同浓度ABPP(0.25、0.50、1.00μg/ml)加药2 d后对PC12细胞ERK1/2活性的影响,同时应用ERK1/2特异性拮抗剂PD98059与ABPP共培养PC12细胞,分析ABPP对PC12细胞的作用与ERK1/2通路的关系。结果:ABPP处理3 d后,部分PC12细胞开始出现神经元样的形态。随着加药时间延长具有神经元样的细胞逐渐增多,到7 d时,可以见到神经生长因子(NGF)和ABPP处理组PC12细胞的突起都显著增多,能形成网络;14 d时,这种现象愈发显著。加药后7 d和14 d,ABPP各浓度组的细胞分化率以及细胞突起长度均明显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加药第7天和第14天,ABPP高剂量组与NGF组的PC12细胞均出现NF-H标记阳性的分化细胞。ABPP对ERK1/2的激活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以1.0μg/ml作用2 d为最大。当用PD98059抑制ERK1/2的活化时,ABPP对ERK1/2的激活作用被部分阻断。结论:ABPP具有诱导PC12细胞神经元性分化的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ERK1/2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袁颖于舒沈卫星赵华龙吴泓枢顾晓松丁斐
关键词:PC12细胞ERK1
麻醉复苏期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特征差异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皮质脊髓束(CST)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峰间期(isi)等的变化,描述并分析麻醉复苏期大鼠CST神经电信号的特征差异。方法在复合麻醉剂Chlorpent麻醉后SD大鼠的脊髓L节段处的CST内插入微电极,分别在麻醉后1h、2h、3h应用神经信号采集处理系统Cerebus记录大鼠CST神经电信号,利用神经信号分析软件NeuroExplorer及Off-lineSorter分析并比较CST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ISI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后1hf麻醉状态)比较,麻醉后2h、3h(复苏状态)大鼠的CST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增加,波幅明显减小[(640.13±126.01)UVus(200.44+19.53)uⅣ、(144.49±22.52)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0.05)。ISI值从较为集中变化为较为分散。结论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的CST自发放电在放电频率、波幅、ISI等神经电信号的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沈卫星袁颖姜正林姚健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麻醉复苏
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的记录与分析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索皮质脊髓束(CST)电生理信号的采集记录方法,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从而为通过植入式微电极阵列进行信号采集的记录方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基础资料。方法:使用神经信号采集处理系统(Cerebus System),在SD大鼠的脊髓T8节段处的皮质脊髓束内通过插入微电极,记录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利用神经信号分析软件Offline Sorter、Neuroexplorer对已存储的信号文件进行波形特点的描述,包括波长、波幅、放电频率、同一电极上记录到的不同放电单元之间的同步性、两根电极上记录到的不同放电单元之间的同步性、放电信号的峰间期(ISI)分析等。结果:长时间稳定记录到连续的皮质脊髓束自发放电信号,一般在同一电极上记录到3~4个来自不同放电单位(细胞)的放电信号。皮质脊髓束自发放电信号的波形呈双向型,波宽为0.6~1.3 ms,波幅为百μV级。在多次实验状态下均能达到很高的信噪比,信号采集效果理想。经快蓝(LFB)染色确认记录电极尖端位于皮质脊髓束内。结论:本实验采用Cere-bus神经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利用记录电极可在大鼠的皮质脊髓束内较长时间稳定地记录到较为稳定的微伏级神经电信号,并可进行有意义的神经电信号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基础资料。
沈卫星袁颖姜正林吕广明姚健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信号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