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10A084)
-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杨经建彭在钦周舟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冯至与里尔克:存在主义视域中的重释被引量:2
- 2012年
- 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更被视为可以通过语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显示存在意义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与里尔克诗歌的对应性关系还体现在对诗歌表现方式、诗歌功能的共识上。更应看到,存在主义哲思固然让冯至脱离了浅层的诗意缠绕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传统的审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摆脱里尔克诗歌的玄奥与抽象,为冯至的存在主义的诗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 彭在钦杨经建
- 关键词:冯至里尔克《十四行集》本土化
-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兼论新感觉派小说
- 2012年
- 新感觉派小说既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开端,更是一种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一方面现代"都市"景观为其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创作语境,另一方面"人"与"城市"的现代性关系诱使他们从"感觉"上体验现代性生存的要求,探索现代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生存空间的延展。就其创作本身而言,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文明"恶之花"的透视来凸显生命存在的异化,这种有关"异化"的艺术"感觉"接近存在主义的话语内涵,从而展现了荒诞畸形的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感,文学于是作为人类存在的象征来得到表现。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
- 杨经建
- 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文明都市文学异化主题存在主义
- “废墟美学”上的象征化诗歌——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 2013年
-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不仅建立在象征诗艺上,更体现在存在主义哲学观上。本雅明的"废墟美学"说是对早期象征派诗作最为确切的话语表述:一方面,早期象征诗派创作是在古典式象征"废墟"中的重构;另一方面,只有在现代人有关存在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或象征。就早期象征诗派的存在主义诗作而言,可分为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恶之花"和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的"花之恶"两类,两者都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唯美传统和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结合起来,以建立一种充分依托艺术把握或美学体验的心灵现实。
- 杨经建
- 关键词:恶之花
- 存在主义文学的对位性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穆旦
- 2013年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中国现代诗人穆旦的诗作也呈现出存在主义本色,将两者在特定的视域中进行对位性解读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范畴。"对位性"是指两者在存在主义诗学意义(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小说诗学)上的对应与通融,具体表现在:一是尼采的"酒神式"艺术精神及其审美表现形态成为两者的诗学切合点,如果说陀氏关注的是"上帝死了"后类似于"地下室"乃至"死屋"般的生命存在状态,并通过酒神精神进行审美探究,那么穆旦诗作则彰显自由意志对生命现象的肯定,这种肯定以酒神式狂欢呈现进而获得形而上的审美慰藉。其二,与酒神艺术精神相应的是陀氏小说中的复调形态,陀氏在复调式多声部合奏中构建了小说的先验性存在结构,其中寄寓了个性的自由选择与上帝的必然意志之间悖谬关系;穆旦在非自觉的状态下将陀氏的复调性引借、融入到诗歌中,并以自我不断撕裂、不断质疑的方式、在存在的焦虑与现实的生存状态间体验着"丰富的痛苦"。
- 杨经建
-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主义文学
- 西南联大作家群与存在主义被引量:1
- 2015年
- 西南联大作家群的创作堪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里程碑。他们在创作中将民族主义道德情怀和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融洽一体。他们的作品通常称为现代主义创作,当现代主义将审美经验解释为价值的一种导向或一种认可时,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现代主义的精神诉求——存在主义的哲学(美学)底蕴成为理解其创作的逻辑思路。由存在的孤独个体进行自由的选择正是他们对鲁迅以个体化启蒙叙事去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传承和光大,存在主义的自由"理性"与中国现代知识人特立独行的"率性"因此奇妙地通融起来。家族性相似固然是他们的群体标识,个性化审美风格的荟萃更意味着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已趋成熟状态。
- 杨经建
- 关键词:存在主义文学
-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被引量:2
- 2012年
-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 杨经建周舟
- 关键词:新感觉派欲望叙事存在主义
- “音乐”与“纯诗”:存在主义诗学上的建构与升华——兼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的通约性被引量:2
- 2013年
- 追求"纯诗"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的共同创作取向。而音乐与艺术的关系则是存在主义诗学不可或缺的主题话语,一方面在存在主义话语体系中音乐(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和创造的原动力,另一方面"音乐是本原性的艺术"因而最逼近象征诗歌的艺术特质。法国象征主义诗潮和中国早期象征诗派都在存在主义诗学的价值层面进行自觉的实践和理论的建构,将"音乐性"或"音乐精神"视为"纯诗"的艺术内核和美学本质,亦即,"纯诗"中的"音乐"境界不仅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也是象征主义诗艺的至高理念。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语境和艺术背景又使得两者的象征诗作呈现出某些创作差异。
- 杨经建
- 关键词:象征主义诗歌存在主义
- “空间化”存在与“感觉化”言说——试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存在主义取向被引量:1
- 2013年
-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 杨经建
- 关键词:新感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