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E131304)

作品数:13 被引量:91H指数:6
相关作者:宋跃明刘立岷龚全刘浩李涛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解放军第1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羟基磷灰石
  • 6篇纳米羟基磷灰...
  • 6篇脊柱
  • 5篇前路
  • 5篇椎体
  • 4篇融合术
  • 4篇手术
  • 4篇人工椎体
  • 4篇纳米羟基磷灰...
  • 4篇颈椎
  • 3篇术后
  • 3篇切除
  • 3篇脊柱融合
  • 3篇脊柱融合术
  • 2篇胸腰椎
  • 2篇胸椎
  • 2篇腰椎
  • 2篇融合器
  • 2篇手术重建
  • 2篇前路减压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四川省中医医...

作者

  • 9篇宋跃明
  • 8篇刘立岷
  • 7篇龚全
  • 7篇曾建成
  • 6篇刘浩
  • 6篇李涛
  • 5篇孔清泉
  • 5篇段宏
  • 5篇裴福兴
  • 4篇陈日高
  • 3篇屠重棋
  • 2篇梁安靖
  • 2篇彭焰
  • 2篇修鹏
  • 2篇屠重琪
  • 2篇张凌汉
  • 2篇张新亮
  • 2篇黄东生
  • 2篇杜开利
  • 1篇杨曦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体支撑体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44~72岁,平均58.6岁。随访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评估支撑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生理弧度及支撑体下沉。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支撑体的安放固定,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6个月,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6、9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78.8%、83.4%、83.3%。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以及支撑体的位置维持良好,人工椎体无下沉、移位。结论n-HA/PA66椎体支撑体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序列和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进行颈椎退变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修鹏刘立岷宋跃明王祥张凌汉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陈日高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羟基磷灰石人工椎体
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HA/PA66cage)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对5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多孔n—HA/PA66cage支撑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术前、术后1周内、3、6个月、1年随访时进行随访,用Frankel法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并行X线片及三维CT检查:采用Cobb法测量后凸情况,并测量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采用Brantigan等描述的方法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无神经损害加重;除2例FrankelA级和8例D级患者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平均随访9.4个月(6~12个月)。术前平均矢状位后凸角14.4°±12.6°,术后为3.7°±8.7°,末次随访时3.9°±8.5°。术前平均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为(96.9±17.2)mm,术后为(109.5±17.1)mm,末次随访时为(108.6±16.9)mm。随访期间末见cage移位、内固定断裂及神经功能损害加重。19例达到E级融合,10例达到D级融合,25例达到C级融合。结论前路减压多孔n—HA/PA66cage支撑植骨融合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可行,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纠正明显,随访过程巾丢失少,并能获得满意融合。
宋跃明陈日高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刘浩裴福兴屠重琪段宏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脊柱融合术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结构重建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行颈椎前路结构重建138例,其中颈椎病8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9例,颈椎椎体肿瘤16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32例。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和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术后X线片及三维CT判定颈椎序列恢复情况,评估支撑体融合以及下沉移位情况。[结果]1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81±1.7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颈椎椎体肿瘤患者JOA改善率分别为81.33%、75.92%及69.28%。32例颈椎骨折患者中,27例Frankel分级改善1~3级。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时支撑体全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54±0.98)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颈椎高度、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最后随访共有5例出现支撑体轻度下沉,下沉率为3.59%;末次随访支撑体融合界面形态良好、无骨吸收。[结论]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后中长期能有效维持颈椎高度和正常序列,是颈椎前柱手术重建的理想支撑材料。
宋海涛张伟李民高卫良吴玉泉曲绍政刘彦斌盛文博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术人工椎体羟基磷灰石
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38例,其中椎体切除13例16个节段,后弓切除7例8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1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7例。根据不同肿瘤切除范围,采取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或联合运用等稳定性重建方式。观察植骨融合、上下节段终板间距离、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随访12~89个月,平均29.7个月。6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亡,5例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6.2±2.2)分vs(1.8±1.3)分;t=-17.080,P=0.000],疼痛改善优良率达86.8%;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21例,改善二级8例,无明显改善1例;SF-36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30.7±7.2)分vs(58.3±16.5)分;t=19.037,P=0.000]。除复发外,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5例伴有植骨吸收,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根据WBB分期及三柱理论,结合肿瘤切除范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中短期疗效满意。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节段、预后和骨强度等情况。
杜开利彭焰张良明张新亮梁安靖黄东生
关键词:脊椎肿瘤脊柱融合术骨移植内固定
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酰胺66人工椎间支撑体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ano - hydrxyapatite crystal, n - HA/polyamide 66, PA66)椎间支撑体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对87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n—HA/PA66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21.3个月(17—24个月)。术后无神经损害加重患者。除4例FrankelA级患者,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矢状位后凸角术前为(14.4±12.6)°,术后为(3.7±8.7)°,末次随访时为(4.0±8.3)°。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术前为(96.9±17.2)mm,术后为(109.5±17.1)mm,末次随访时为(108.3±16.4)mm。随访期间未见椎间支撑体移位、内固定断裂或神经功能损害加重。58例达到E级融合,22例D级融合,7例C级融合。结论前路减压n—HA/PA66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纠正明显,中期随访椎体间高度无丢失,融合满意。
陈日高宋跃明刘立岷李涛龚全曾建成
关键词:胸椎
新型人工椎板预防后路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使用新型氨基酸聚合物(multi-amino-acid copolymer,MAAC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人工椎板在山羊颈椎椎板切除术后阻隔硬膜外瘢痕粘连、压迫的应用价值。方法 2岁龄雄性山羊15只,体重(30±2)kg,随机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6)。实验组行C4椎板切除,MAACP/n-HA人工椎板植入;对照组仅行C4椎板切除。术后4、12、24周分别取实验组2、2、5只,对照组2、2、2只山羊,行大体观察伤口感染、人工椎板有无移位碎裂、椎管形状等,并根据大体观察Rydell瘢痕粘连程度评级标准评价两组手术节段粘连程度;行X线片、CT影像学观察,24周时测量C3、C4、C5椎管面积及椎管矢状径,以正常山羊(n=2)作为正常组;24周MRI观察脊髓神经是否受压;然后处死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动物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毒性及免疫排斥反应。术后实验组手术节段粘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Z=—2.52,P=0.00)。术后各时间点X线片及CT观察示实验组人工椎板位置无移位,外形完整,骨性椎管逐渐得到重建;对照组C4椎板及棘突缺损,软组织影突入椎管。术后24周,C4椎管面积和椎管矢状径实验组和正常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RI示C4平面脑脊液信号通畅,无软组织突入椎管,硬膜无粘连受压;对照组椎板缺损处瘢痕组织突入椎管与硬膜粘连,硬膜轻度受压。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示实验组人工椎板完整无明显降解,人工椎板与自体骨结合界面周围少量成骨;对照组椎板缺损处纤维组织长入。结论新型MAACP/n-HA人工椎板可在体内长久维持生物力学稳定,对周围瘢痕向椎板缺损处生长有良好机械阻隔作用。
吕超亮宋跃明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裴福兴屠重棋段宏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椎板瘢痕组织椎板切除
两种椎体替代物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比较钛网融合器与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A组),12例各类颈椎疾病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比较两种椎体替代物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访6~20(15.4±4.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术前JOA评分:A组(8.40±0.96)分,B组(8.33±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A组(14.36±0.86)分,B组(14.8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自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组有6例出现钛网下沉,B组有1例出现人工椎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钛网融合器与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均有下沉的可能,且钛网融合器下沉率较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高,但两种椎体替代物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融合率,改善脊髓功能.
梁安靖张新亮彭焰杜开利黄东生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羟基磷灰石类人工椎体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融合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n-HA/PA66)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前路融合中的效果。方法:15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成A、B、C组,每组5只,均行经前路C3/4椎间盘切除术,A组椎间置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置入钛网植骨;C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植骨。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4周、8周及12周拍X线片观察测量各组手术节段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12周时处死动物取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三组DSH、IVA和LA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三组间DSH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周及12周,A组DSH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IVA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周,A、B组IV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L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A、B组L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周时,A、B组颈椎标本各向角位移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后伸外A组各向稳定性优于B、C组;平均刚度均强于B、C组;ROM均小于B、C组(P<0.05)。A组在植骨区和椎间融合器边缘可见大量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材料交界处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及新生骨形成,骨组织与材料表面已发生嵌合;B组的植骨块与椎体间的新生骨小梁已改建为成熟的骨小梁,部分区域尚可见未完全矿化的类骨质;C组可见较多的纤维骨痂形成,在骨小梁表面有红色的类骨质,部分区域有成熟的骨小梁。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山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陈日高屠重琪裴福兴段宏刘立岷宋跃明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颈椎融合术山羊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前瞻性地纳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7.8岁。手术节段胸椎(T3~T10)8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椎(L3~L4)2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4例,D级9例,E级5例;合并冷脓肿形成15例,椎管内受累13例,窦道形成2例。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n-HA/PA66椎间支撑体结合自体骨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8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胸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按照ASIA分级)变化;并根据X线片及CT观察植骨融合、支撑体下沉、后凸畸形纠正和维持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除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本组病例随访5~10年,平均7.5±1.8年。除1例术前为ASIA分级C级的患者恢复为D级外,其余病例均恢复为E级;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0±1.8分缓解为术后2.4±0.6分,至末次随访时为1.4±0.4分;术前后凸为11°~82°(31.0°±11.6°),术后即刻为2°~46°(18.2°±9.6°),后凸矫正10°~36°(13.0°±8.3°),末次随访时后凸为3°~56°(22.5°±8.1°),后凸丢失1°~11°(4.3°±0.8°);术后6个月10例(56%)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年17例(94%)获得融合,术后2年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骨融合发生较慢主要见于2个以上运动节段病椎切除重建的病例;支撑体下沉发生11例(61%),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下沉0~6mm(3.0±0.7mm),1例椎旁脓肿复发和窦道形成,经过换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换药等处理治愈。结论:经过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证实,n-HA/PA66椎体支撑体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前柱重建。
修鹏宋跃明李涛杨曦周忠杰王亮刘浩刘立岷龚全曾建成孔清泉
关键词:脊柱结核前路手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材料选择的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骨与关节结核最好发于脊柱,目前治疗脊柱结核主要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内固定术.自体骨目前仍是脊柱结核患者前路重建材料选择的"金标准",同种异体骨、人工骨以及钛网、生物材料等人工椎间支撑体也在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着各自的不足,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自体骨.内固定方面,前方内同定由于可以提供良好的前路支撑,已成为用于活动性脊柱结核需要行前路病灶清除术的患者的一种常规手术方法.本文就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术后前路重建时支撑植骨材料选择的现状作一综述.
张凌汉宋跃明
关键词:脊柱结核前路支撑植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