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作品数:916 被引量:13,034H指数:52
相关作者:王润元贾晓平苏旭邓振镛魏文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13篇期刊文章
  • 85篇会议论文
  • 1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3篇农业科学
  • 250篇天文地球
  • 167篇医药卫生
  • 9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3篇水利工程
  • 52篇生物学
  • 42篇经济管理
  • 3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轻工技术与工...
  • 14篇建筑科学
  • 12篇矿业工程
  • 11篇文化科学
  • 8篇化学工程
  • 8篇政治法律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理学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28篇气候
  • 67篇气候变化
  • 61篇降水
  • 41篇土壤
  • 41篇小麦
  • 39篇黄土高原
  • 35篇气温
  • 32篇干旱
  • 28篇病毒
  • 26篇变暖
  • 25篇气候变暖
  • 22篇生态
  • 18篇树轮
  • 18篇污染
  • 18篇黄河
  • 17篇沙尘
  • 17篇降水量
  • 15篇基因
  • 13篇铀矿
  • 12篇铀矿山

机构

  • 188篇中国气象局兰...
  • 86篇中国气象局
  • 83篇中国疾病预防...
  • 52篇中国水产科学...
  • 46篇中国热带农业...
  • 34篇中国林业科学...
  • 32篇中国科学院
  • 29篇中国医学科学...
  • 24篇中国中医科学...
  • 23篇黄河水利科学...
  • 22篇中国水利水电...
  • 22篇天水市气象局
  • 20篇上海海洋大学
  • 18篇兰州中心气象...
  • 18篇中国测绘科学...
  • 18篇中国农业科学...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7篇中国气象科学...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68篇王润元
  • 37篇贾晓平
  • 37篇邓振镛
  • 34篇苏旭
  • 33篇魏文寿
  • 32篇袁玉江
  • 30篇姚玉璧
  • 28篇喻树龙
  • 26篇李纯厚
  • 26篇王鹤龄
  • 25篇陈佑启
  • 21篇张同文
  • 20篇姚艳敏
  • 20篇赵鸿
  • 19篇蔡文贵
  • 19篇陈海刚
  • 18篇杨启国
  • 16篇尚华明
  • 16篇董安祥
  • 15篇张瑞波

传媒

  • 38篇干旱地区农业...
  • 37篇中华放射医学...
  • 28篇中国沙漠
  • 16篇干旱区研究
  • 15篇安徽农业科学
  • 15篇冰川冻土
  • 14篇干旱区资源与...
  • 14篇中国农学通报
  • 13篇干旱区地理
  • 13篇干旱气象
  • 11篇生态学杂志
  • 10篇资源科学
  • 10篇高原气象
  • 10篇地球科学进展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人民黄河
  • 10篇南方水产
  • 9篇生态学报
  • 9篇特产研究
  • 9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17篇2012
  • 45篇2011
  • 95篇2010
  • 165篇2009
  • 229篇2008
  • 237篇2007
  • 126篇2006
  • 49篇2005
  • 14篇2004
  • 10篇2003
  • 2篇2002
9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北坡农林牧业结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本文揭示了气候持续变暖是祁连山北坡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1986年是气候发生明显转折的年份,1987~2003年的平均气温比1961~1986年升高0.8℃,≧0℃积温和≧10℃积温增加142℃和131℃,呈线性上升趋...
邓振镛王鹤龄王润元张宇飞刘德祥徐金芳张谋草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近37年甘肃省夏季旱涝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选取甘肃省61个气象站1965-2001年共37 a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应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对甘肃省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应用EOF、REOF、Maxican ha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旱涝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个夏季而言,干旱出现机率明显高于雨涝;6-7月旱涝机率均等,7-8月较重干旱的出现机率明显高于较重雨涝。甘肃省夏季旱涝主要存在3种变化模态,并可将旱涝分为5个敏感区。甘肃省旱涝从26a以上尺度范围看呈干旱化趋势,旱涝准4a周期在各个年代均比较显著。
王燕王润元王毅荣王鹤龄
关键词:夏季旱涝
翡翠贻贝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对菲胁迫的生物响应被引量:7
2011年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水中不同浓度(2.0、10.0、50.0μg L-1)菲胁迫1、4、8、15 d和清水恢复2、7 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内脏团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内脏团CAT活性在d 1即受到显著诱导(P<0.05),对菲胁迫的反应非常敏感;SOD活性和GSH-Px活性对菲胁迫的生物响应呈先诱导后抑制的变化规律,而MDA含量随曝露时间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浓度越高,这3种指标的变化趋势越明显.因此翡翠贻贝内脏团中SOD、GSH-Px、CAT活性及MDA含量均适合作为菲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指示指标.在清水恢复阶段,相对于对照组各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也表明翡翠贻贝能对一定程度的菲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进行自我修复.
杨涛陈海刚蔡文贵秦洁芳贾晓平
关键词:翡翠贻贝SODGSH-PXCATMDA
气候变暖对天水市川灌地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通过1985—2004年20a气象资料分析得出,影响川灌地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播种一拔节期日较差累积值和乳熟一成熟期≥10℃有效积温。20世纪90年代以来,热量条件的显著增加并由此带来水热之间配置的不适宜性是造成玉米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气候原因,分析得出作物获得较高产量适宜的光温、温水、光水、光温水的配置量化关系。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对策和管理建议。
姚晓红李侠
关键词:气候变暖玉米生长发育
黄土高原地膜春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与转运规律被引量:17
2008年
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地膜与露地春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转运规律。结果表明:与露地春小麦相比,地膜春小麦单株最大叶面积增加17.16%,最大绿叶面积峰值早出现6d,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高8.97%;地膜春小麦叶片、茎秆、颖壳穗轴的输出率分别比露地春小麦高3.23%~3.67%、3.53%~4.55%和1.80%~3.63%;其转换率分别比露地春小麦高0.12%~0.46%、0.92%~1.90%和0.35%~0.87%;各非经济器官输出的干物质对籽粒干物质的贡献率比露地春小麦高1.9%~2.7%;地膜春小麦籽粒起始生长势、最大生长速率、活跃生长期均高于露地春小麦;而达最大生长速率的天数短于露地小麦;地膜春小麦籽粒灌浆期具有较强的生长势,灌浆速率快,灌浆时间长,最终表现为粒重高、产量增加36%。
王鹤龄王润元牛俊义甘延太
关键词:春小麦地膜干物质分配
阿克苏-阿瓦提荒漠绿洲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1961-2001年41年来阿克苏-阿瓦提荒漠绿洲的三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沙尘天气、相对湿度资料的分析;同时选取1990年和2000年两景TM影像,采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刘新春郑奕霍文杨青
关键词: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特征荒漠绿洲气温降水
文献传递
溴化钠对鲤生长、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蓄积被引量:2
2004年
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溴化钠(NaBr)对鲤进行试验,分别在15、30和45d进行生长速度测定和组织蓄积研究,并在45d对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研究发现,NaBr对鲤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浓度为15mg·L-1的NaBr试验组促进作用最显著(P<0.05);NaBr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浓度为15mg·L-1的NaBr试验组含量最高(P<0.01);鲤各组织中肝和皮的溴蓄积量较高,而肾在各浓度试验组均保持较高水平,浓度为25mg·L-1NaBr时肌肉中溴蓄积量为72.40mg·L-1;添加NaCl对鲤组织的溴蓄积量影响显著(P<0.01)。水体中NaBr含量低于25mg·L-1时,对淡水水生生物是安全的,所养殖生物中溴蓄积量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刘永曹广斌蒋树义卢玲韩世成
关键词:溴化钠甲状腺激素蓄积
微生物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石油天然气的微生物勘探法是通过测定土壤中以微渗漏轻烃为食物来源的微生物菌落来圈定烃类渗漏的范围.本文探讨了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并将其作为指示微生物,以川西孝泉地区已知天然气田为例,对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的试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气田上方指示微生物存在明显异常现象,即在气田上方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较少,硫酸菌还原菌较高;气田外缘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较高,而硫酸菌还原菌较低.研究表明,微生物地表油气勘探技术用于油气预测是有效的.
胡国全张辉邓宇尹小波张敏
关键词:油气勘探甲烷氧化菌硫酸盐还原菌
旱-震-涝关系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可能应用被引量:10
2007年
利用全国421个气象站1954—2003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多雨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f值),结果表明:50年的f值平均为40%.f值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大陆强震有很好的相关.f值小的“特干月”有96%出现在≥6.5级开端强震前的0—12个月;震后的“强震活跃期”比“地震平静期”的f值平均要高出14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f值大于40%的时段,50年中共出现4次,均是东亚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强震的时段.最后对强震与降水相关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一点看法,而且认为造成地震的“底劈作用”存在一个“准双月周期”.
赵红岩汤懋苍张拥军杨瑜峰张存杰李栋梁
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62
2007年
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 ith法计算潜在蒸散量,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分布图。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潜在蒸散量总的特点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57年以来,潜在蒸散量总体上呈"下降-稳定-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增到最高;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具体到各月的变化趋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潜在蒸散均以5-7月份最多,11月至翌年2月最低,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史建国严昌荣何文清刘克礼刘勤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黄河流域
共10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