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1E9)

作品数:25 被引量:340H指数:12
相关作者:田纪春解超杰刘志勇孙其信杨作民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小麦
  • 8篇基因
  • 5篇分子标记
  • 5篇白粉
  • 5篇白粉病
  • 4篇普通小麦
  • 4篇抗白粉病
  • 4篇抗白粉病基因
  • 3篇籽粒
  • 2篇倒伏
  • 2篇淀粉
  • 2篇性状
  • 2篇野生
  • 2篇野生二粒小麦
  • 2篇植酸
  • 2篇色泽
  • 2篇小麦品种
  • 2篇抗病
  • 2篇抗病基因
  • 2篇抗倒

机构

  • 16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德州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固原市农业科...
  • 1篇国家小麦改良...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4篇田纪春
  • 5篇杨作民
  • 5篇孙其信
  • 5篇刘志勇
  • 5篇解超杰
  • 3篇尤明山
  • 3篇张晓
  • 3篇李根桥
  • 2篇房体麟
  • 2篇胡铁柱
  • 2篇叶宝兴
  • 2篇张坤普
  • 2篇安呈峰
  • 2篇李洪杰
  • 2篇毕建杰
  • 2篇赵亮
  • 2篇姜小苓
  • 2篇孙彩玲
  • 2篇张宏涛
  • 2篇郝志

传媒

  • 10篇作物学报
  • 3篇山东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Agricu...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粮食加工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11篇2008
  • 7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66
2009年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DH群体168个株系,种植于3个环境中,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小穗着生密度、千粒重和粒径)进行了QTL定位。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共检测到27个加性效应和13对上位效应位点,其中8个加性效应位点具有环境互作效应。相关性高的性状间有一些共同的QTL位点,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5D染色体区段Xwmc215–Xgdm63,检测到控制籽粒产量、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小穗着生密度5个性状的QTL位点,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较大且遗传效应方向相同,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豫麦57,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控制千粒重与穗粒数的QTL位于染色体不同区段,有利于实现穗粒数与粒重的遗传重组。
张坤普徐宪斌田纪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产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QTL定位
山东省不同年代小麦推广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14对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引物组合对92份山东省不同年代小麦推广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对引物组合的平均多态性位点为20.07,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0.06,在筛选引物时发现引物MseⅠ+TAG与PstⅠ组合时大部分能够表现出较好的多态性;92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Dice)分布在0.93~0.997之间,平均为0.952,说明山东省小麦遗传多样性的水平低。根据材料间的相似系数,按UPGMA聚类法对92份材料聚类分析,可以把92份材料分为6类。值得注意的是紫色麦自成一类。20世纪50年代至今山东省小麦推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品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高,此后则有所下降,到区试材料(2)时遗传多样性指数又有所上升,但是幅度不大。从总体来看,山东省不同年代选育的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小,也没有因为育种而导致当地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赵亮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
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聚合Pm21、Nib8和Wx基因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育成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糯性小麦新品种,以携带Wx基因的品系W9-6-1、W12-22-2为供体亲本,以携带对白粉病免疫的Pm21基因的扬99G56和扬00G48、抗小麦黄花叶病Nib8基因的转基因品系N12-1为轮回亲本进行滚动回交,在回交早代运用简单实用的接种鉴定、镜检花粉等方法,在后期运用分子生化标记检测,筛选出6个聚合Pm21、Nib8、Wx基因的单株,并育成稳定品系扬09G109,为培育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中间材料;并证明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是开展聚合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张晓祥张伯桥吴宏亚高德荣吴荣林程顺和
关键词:小麦聚合育种
不同型号面包改良剂对面包品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选用两个筋力不同的小麦品种添加3种不同型号的面包粉改良剂加工面包,研究了不同型号的改良剂对不同筋力面粉面包的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麦(山农12)本身具有较高面筋指数,加工面包时可不添加改良剂,使用7号改良剂也可显著增大其体积,改善色泽,改善内部质地,提高品质评分;使用5号改良剂可增大中弱筋麦(山农优麦2号)面包的体积,改善其色泽,增大白度,提高品质评分。
于海霞孙彩玲田纪春
关键词:面包改良剂
小麦Wx基因突变体的建立及其淀粉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以小麦品种藁城8901为母本,糯麦1号为父本,用“单粒传”法构建了一个含有8种Wx基因突变类型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应用改良的SDS-PAGE方法对RIL-7的Wx基因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发现在228个株系中,正常类型的株系有34个,Wx-A1突变体为26个,Wx-B1突变体为32个,Wx-D1突变体30个,Wx-A1和Wx-B1位点同时突变的有28个,Wx-A1和Wx-D1位点同时突变的有20个,Wx-B1和Wx-D1位点同时突变的为28个,3个Wx基因位点均突变的为16个。卡方测验证明,3个Wx基因位点的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质量性状遗传。田间试验表明,8种类型之间在初花期、株高和穗粒数上无显著差异,但在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上Wx-A1突变型显著低于其他7种类型,而7种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淀粉特性研究表明,不同Wx蛋白缺失显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糊化特性和淀粉凝胶的质构剖面分析(TPA)特性。正常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20.8%),糯麦的最低(1.1%)。糯麦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稀澥值较高,但其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反弹值较低,与其他缺失类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凝胶的TPA测试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凝胶的硬度、黏着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降低,而黏聚性和回复性显著升高。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特性的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之间正相关达1%显著水平(r=0.892-0.965),与峰值黏度、稀澥值呈1%水平负相关(r=-0.892,r=-0.945);直链淀粉含量与凝胶TPA参数的黏聚性、回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928,r=-0.829),与凝胶的硬度、黏着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9-0.979)。
翟红梅田纪春
关键词:WX基因重组自交系淀粉特性小麦
不同剂量的面条改良剂对面条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以三种不同筋力的面粉为主要供试材料,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品质改良剂加工成面条,采用MinoltaCR2400型色彩色差计测定分析面片色泽,用TA.XT.plus型质构仪测定分析干面条的断裂强度和熟面条的拉伸性。结合评分,对面条的综合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筋面粉可以不添加改良剂,中筋面粉添加0.6‰效果要优于添加1‰的效果,而弱筋粉添加1‰的效果更明显。
郭晓然孙彩玲张晓田纪春
关键词:面条品质改良剂
宁夏南部山区春小麦抗旱性鉴定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的抗旱性与形态或生理指标的关系,通过室内模拟干旱条件,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对来自宁夏的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或品系分别对发芽率、胚芽鞘长度、主胚根长度、胚根数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强的品种(系)发芽率较高,胚芽鞘长度较长,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强,主胚根长度、胚根数与抗旱性中等和抗旱性弱的有一定差别。将93-399等13个品种或品系进行了抗旱性的等级划分。划分为抗旱性强、中间型、抗旱性弱3个等级。
杨琳徐兆师鲁燕景继海赵佰图李连城陈明马有志
关键词:春小麦抗旱性鉴定
来自野生二粒小麦IW3和IW10的两个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及SSR标记定位被引量:4
2009年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库之一。来自以色列Mount Hermon的野生二粒小麦材料IW3和IW10对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E09表现高抗。对硬粒小麦Langdon与IW3和IW10两个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和F3家系的遗传分析表明,IW3和IW10对小麦白粉菌E09的抗性均受显性单基因控制,暂被命名为MlIW3和MlIW10。采用BSA法和SSR标记分析,筛选到与抗白粉病基因MlIW3和MlIW10连锁的5个SSR标记,这两个基因均位于Xbarc84和Xwmc326之间,顺序为Xbarc84–4.6cM–MlIW3–1.6cM–Xwmc326和Xbarc84–6.6cM–MlIW10–0.6cM–Xwmc326。根据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和在中国春的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的定位结果,这两个抗白粉病基因被定位在3BL染色体的末端。根据MlIW3和MlIW10的来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推断这两个基因可能是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1或其等位基因或位于同一个基因簇中。
李根桥房体麟张宏涛解超杰杨作民孙其信刘志勇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SSR标记
谷物中植酸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09年
植酸又名肌醇六磷酸,广泛存在于谷类植物中,是种子中磷酸盐和肌醇的主要贮存形式。谷物中的植酸具有鳌合作用、抗氧化性、但也是单胃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因此,玉米、大麦、水稻、小麦中植酸的研究对培育高营养作物及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产品副料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谷物中植酸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应用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我国谷物中植酸的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以期推动我国谷物中植酸的研究开发。
吴澎田纪春王凤成
关键词:植酸谷物
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及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针对生产上小麦粗脂肪含量变化很大的问题,选用参加2005-2006年山东省小麦高肥1组区域试验的11个材料,进行粗脂肪含量及其稳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间小麦籽粒粗脂肪含量变幅为1.6%-2.7%,变异系数为4.55-13.28;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得知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的品种和地点间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的固定效应导致的变异最大,品种和地点互作次之,地点(含重复)效应较小;但不同品种与不同试点的交互作用不同,每个品种(系)对试点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因此,在小麦产业化种植时,要获得粗脂肪达到标准的商品粮食,既要选准适宜的品种又要注意适宜的种植区域。
马甲良李春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粗脂肪稳定性分析AMMI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