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151)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7H指数:9
- 相关作者:周忠泽赵秀侠智颖飙沈军刘明珍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安徽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被引量:9
- 2008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月份开花的25科41属47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扁球形至超长球形,P/E值最大的为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C.Chen et S.F.Yin),大小为1.71(1.28—2.30)μm,最小的为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大小为0.83(0.58—0.97)μm;花粉最大的为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L.],大小为93.8(85.0—100.0)×61.1(51.3—70.0)μm;最小的为草绣球[Cardiandra moellendorffii(Hance)Migo],大小为11.1(9.5—12.5)×8.8(7.5—10.0)μm。萌发孔主要有单沟(8.3%)、3—4沟(18.8%)、多沟(8.3%)、3—4孔沟(58.3%)、散孔(4.2%)、无萌发孔(2.1%)等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有刺状(12.5%)、细网状(33.3%)、粗网状(16.7%)、颗粒状(25.0%)及无明显纹饰(12.5%)等类型。同时研究了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7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重建大别山地区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这些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陈延松周忠泽许仁鑫沈军
- 关键词:花粉形态古植被古气候
-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被引量:1
- 2008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安徽大学校内水池中眼子菜科植物菹草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1.0—29.0μm,平均为24.5μm。无萌发孔。光学显微镜下,花粉外壁纹饰为网状,外壁厚约4.1μm,两层明显,外层较内层厚。在扫描电镜下花粉表面具粗网状纹饰,网脊窄。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外壁为三层组成,即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外壁内层不明显。覆盖层不连续,为半覆盖层;柱状层小柱发达;基层较厚。同时研究了菹草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菹草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菹草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眼子菜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 张颖周忠泽赵秀侠许仁鑫
- 关键词:花粉形态古植被
- 安徽省皖南山区植物的花粉形态和生态因子被引量:10
- 2009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安徽省皖南山区广德柏垫和东至利安5月份开花的37科6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进而根据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植物花粉类型,寻取一定花粉类型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可能的联系,为地层孢粉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依据。
- 周忠泽
- 关键词:花粉形态生态因子
- 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濒危肇因与机制被引量:27
- 2008年
- 对我国特有单属种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为高群集分布,种群曲线属Leak凸型。年龄结构不合理,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毢型,且将演化为小种群,群落内的生境异质性显著,种群处于不稳定阶段。四合木从开花期到结果期,生殖分配(RA)呈下降的趋势,生殖过程中胚胎发生败育、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分布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其种群孤立和生境破碎化是物种导致濒危的外因,四合木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下降造成遗传多样性逐步丧失。同时提出对我国特有植物四合木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 智颖飙杨持王中生安树青王再岚李红丽宿志安王强
- 关键词:四合木孑遗植物濒危机制胚胎败育
- 江淮丘陵区秋季开花植物的花粉形态与生态因子被引量:1
- 2009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江淮丘陵区合肥秋季开花的24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超扁球形至长球形,P/E值最大和最小的花粉分别为丝兰(Yucca smalliana Fern.)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体积最大的花粉为丝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最小的为香槐(Cladrastis wilsonii Takeda.)。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沟、3~6沟、不规则散沟、三孔沟、2~4孔及散孔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刺状、细网状、粗网状、颗粒状及条纹穿孔等5种类型。该研究为花粉分布区提供了地理位置(31°31′~32°37′N,116°40′~117°52′E)、海拔高度(70~20 m)、年降水量(900~1 000 mm)和≥10℃的年积温(4 500~5 300℃)等主要生态因子。
- 余涛周忠泽岳春
- 关键词:江淮丘陵区人工植被花粉形态古植被
- 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被引量:16
- 2009年
- 利用ETM影像数据和GIS技术,对鄂尔多斯东胜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equation,USLE)理论为基础,并依据土壤侵蚀敏感性驱动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和地表覆盖因子对该区域不同生态功能分区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SSj为4.2,典型草原平原区为4.0,典型草原沙化区为4.6,荒漠草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为5.0;4个生态功能区的土地沙漠化都属于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其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沙化区=典型草原平原区>典型草原丘陵区;就土壤侵蚀程度而言,典型草原平原区属于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沙化区、典型草原丘陵区属于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将其土壤侵蚀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沙化区>典型草原丘陵区>典型草原平原区;就土壤盐渍化而言,典型草原丘陵区属于土地盐渍化不敏感区,其它3个区属于土地盐渍化轻度敏感区。在综合评价其土壤侵蚀敏感性区域差异基础上,阐述了鄂尔多斯东胜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与优化取向。
- 王再岚李政海马中智颖飙张保卫安树青王中生Komada Emmy刘玉虹韩雪
- 关键词:土壤侵蚀区域分异区划生态功能
- 西鄂尔多斯六种强旱生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生态因子被引量:4
- 2009年
- 为了探讨特殊生境条件下强旱生植物的花粉形态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西鄂尔多斯地区5月份开花的2科5属6种强旱生灌木刺柄叶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 Ledeb)、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Maxim)Cheng f.]、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Maxim)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近球形至长球形,萌发孔主要是3孔沟,沟狭。外壁纹饰主要是细网状纹饰。同时研究了采样点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5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 韩雪智颖飙周忠泽杨持安树青宿志安王强
- 关键词:旱生植物花粉形态生态因子西鄂尔多斯
- 江淮丘陵区早春开花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被引量:5
- 2009年
-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枞阳县和安徽大学校园内春季开花的22科30属4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扁球形至长球形,P/E值最大的花粉见于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为1.41(1.23-1.79),P/E值最小的花粉见于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 C.DC.),为0.78(0.71-0.83);体积最大的花粉见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直径为60.8(57.5-65.0)μm,体积最小的花粉见于菱叶绣线菊(Arisaema jacquemontii Blume),为11.5(10.0-12.5)×9.8(8.0-12.0)μm。萌发孔主要有3沟(20.5%)、3孔沟(61.5%)、散孔(15.4%)、六孔(2.6%)等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有条纹-穿孔(22.5%)、细网状(27.5%)、粗网状(25.0%)、条纹状(50%)和颗粒状(12.5%)等类型。同时调查了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得出了这些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该花粉组合信息可用以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变化。
- 岳春周忠泽余涛
- 关键词:花粉形态生态因子早春江淮丘陵区
- 分子证据支持蓝药蓼和大铜钱叶蓼归入冰岛蓼属被引量:13
- 2007年
- 蓝药蓼Polygonum cyanandrumDiels和大铜钱叶蓼P.forrestii Diels是否应归于冰岛蓼属Koenigia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利用叶绿体DNA的atpB-rbcL序列来评价这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和属的归属。对这两个物种以及相关代表种的atpB-rbcL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的长度有较大的变异,从753bp到902bp;存在丰富的系统发育变异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蓝药蓼和大铜钱叶蓼与冰岛蓼K.islandica聚为支持率较高的分支。而蓼属Polygonum代表种和其他属的代表种组成另外的分支,表明这两个种应置于冰岛蓼属。这一结果与花粉和染色体证据相吻合。根据这些证据以及形态学特征,还对冰岛蓼属与蓼属的范围与界定进行了讨论。
- 刘明珍周忠泽邱英雄孙伟董翔
- 关键词:蓼科
- 安徽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分析被引量:16
- 2008年
- 统计分析了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区系,该区共有维管植物132科、471属、925种(含种下分类群)。科以泛热带分布最多,达38.89%,热带分布多于温带分布(59/29);属以北温带分布最多(26.87%),温带分布多于热带分布(266/134);种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37.40%),温带分布多于热带分布(350/219)。将中国特有种划分成8个分布亚型,其中以华东-华中-西南分布最多(156种)。研究结果表明,鹞落坪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多样,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次之,并且拥有众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区划上属于华东植物区系。
- 李珍周忠泽汪文革沈三宝
- 关键词:维管植物区系成分分析鹞落坪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