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708)

作品数:17 被引量:232H指数:11
相关作者:段文标陈立新李猛冯静李岩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准格尔旗水土保持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林隙
  • 13篇阔叶
  • 10篇阔叶混交林
  • 10篇混交
  • 10篇混交林
  • 10篇红松阔叶混交...
  • 9篇土壤
  • 4篇地统计
  • 4篇地统计学
  • 3篇地统计学分析
  • 3篇松林
  • 3篇阔叶红松
  • 3篇阔叶红松林
  • 3篇红松林
  • 2篇地面温度
  • 2篇演替
  • 2篇演替阶段
  • 2篇水分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土壤水

机构

  • 17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准格尔旗水土...

作者

  • 13篇段文标
  • 11篇陈立新
  • 5篇李猛
  • 4篇冯静
  • 3篇李岩
  • 2篇刘少冲
  • 2篇乔璐
  • 2篇刘振花
  • 2篇高志强
  • 2篇王琳琳
  • 1篇魏琳
  • 1篇王小梅
  • 1篇韩晓增
  • 1篇王晶
  • 1篇黄兰英
  • 1篇张杰
  • 1篇马海娟
  • 1篇韩生忠

传媒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与林木生长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运用对比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进展演替系列4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肥力、林木生长以及土壤肥力与主要树种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分演替进展,林分中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和冷杉)树高、胸径、蓄积量增加,白桦、山杨等阔叶树种蓄积量则不断减小;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渗透性、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表层(0—10cm)土壤pH值逐渐减小。红松阔叶混交林各演替阶段土壤密度、pH值与林木树高、胸径呈负相关;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均与林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呈正相关。相关性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证明。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硝态氮是影响林木生长和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排序为原始林〉稳定阶段〉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发展。
王琳琳陈立新刘振花乔璐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演替土壤肥力林木生长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cm地温的地统计学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0 cm地面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林隙地面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且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各月0 cm平均地面温度斑块形状复杂,林隙0 cm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6、7、8、9月,月平均0 cm地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同一月份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为空旷地、林隙、郁闭林分。[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李猛高志强韩晓增段文标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地统计学
阔叶红松林林隙土壤水分微环境变异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 cm(表层)和20-40 cm(下层)土壤水分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阔叶红松林林隙各层土壤水分生长季内变化规律不同,表层与下层土壤水分差别显著,各层次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均属中等变异;②阔叶红松林林隙各层土壤水分在生长季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空间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土壤水分总空间异质性中占主要部分;③阔叶红松林林隙内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的斑块仅分布在表层土壤中。
段文标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林隙土壤水分
哈尔滨市土壤有机质高光谱模型被引量:8
2010年
通过对哈尔滨市土壤样品实测和室内高光谱测定,以土壤光谱反射率(反射率倒数、反射率对数、反射率一阶微分等)的数学变换数据作为自变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对数作为因变量,利用Matlab7.1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哈尔滨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光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实现了对哈尔滨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快速预测。
乔璐陈立新张杰黄兰英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被引量:27
2009年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层各形态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含量均随着演替的进展呈上升趋势。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其中,不同演替阶段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加深有规律地下降,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下均表明出上升趋势。A层土壤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最大,C层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明显高于A层和B层。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有机碳碳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
刘振花陈立新王琳琳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被引量:8
2012年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 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I III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最小值出现在扩展林隙及其郁闭林分内。中、小林隙中心与边缘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均为II层较I和III层大。7—9月土壤含水量均值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8月,且中林隙土壤含水量较小林隙的大;9月I和II层土壤含水量较8月大幅度减小,但III层与8月相比差异较小。
段文标冯静陈立新
关键词:林隙土壤含水量时空异质性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光量子通量密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被引量:18
2009年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隙内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连续观测,比较其间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晴天和阴天阔叶红松林林隙的PPFD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1:00—13:00,晴天林隙内各个时段最大值出现位置不同,日最大值出现在林隙北侧林冠边缘处;而阴天各个时段最大值均处于林隙的中心.林隙内月平均PPFD为6月最高、9月最低,极差7月最大.林隙内晴天气温的峰值出现在9:00—15:00,而阴天气温峰值在15:00—19:00,均位于林隙中心南8m.5:00—9:00林隙各点阴天的气温都高于晴天,9:00—19:00则相反.月平均气温为6月最高、9月最低.晴天和阴天空气相对湿度的峰值均出现在5:00—9:00,日最大值在林隙西侧林冠边缘处,且阴天的相对湿度始终大于晴天.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月最高、6月最低.晴天PPFD的异质性大于阴天,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异质性则不明显.生长季内不同月份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最大值所处位置不同.PPFD和气温的月均值在林隙中心及附近变化梯度较大,而相对湿度的月均值则在林隙边缘变化梯度较大.
李猛段文标陈立新
关键词:林隙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极端地面温度的地统计学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极端地面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揭示了林隙极端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林隙极端地面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而且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而改变,各月平均极端地面温度斑块形状复杂,最高地面温度大小顺序均为6月>7月>8月>9月,最低地面温度大小顺序为7月>8月>6月>9月,月平均地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同一月份地面最高温度的大小顺序是空旷地>林隙>郁闭林分,地面最低温度大小顺序是郁闭林分>林隙>空旷地。研究旨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李猛段文标陈立新刘洋高志强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地统计学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揭示了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旨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林隙土壤含水量不仅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且空间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而改变。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大于深层,林隙0—7.6 cm、0—12 cm和0—20 cm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9月>7月>8月>6月。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0—7.6 cm>0—12 cm>0—20 cm。生长季内6月土壤含水量不同空间样点极差最大,各月变异都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基台值和变程大小顺序同样为0—7.6 cm>0—12 cm>0—20 cm;林隙月平均土壤含水量斑块连接度高,形状复杂,0—7.6 cm、0—12 cm和0—2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均分布在林隙中心及其附近,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生长季内土壤含水量及其变化程度均为空旷地最大,林隙次之,郁闭林分最小。
李猛段文标陈立新魏琳冯静王誓强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含水量地统计学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小气候特征被引量:37
2008年
利用HOBO自动气象站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的小气候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与对照样地的光照、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林隙和对照样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早晨和傍晚较高,正午较低,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生长季内呈单峰型曲线,其中郁闭林分相对湿度最大,其次为小、中、大3个林隙,空旷地最小.林隙和对照样地降水量及降雨次数随林冠层郁闭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大林隙降雨量约为小林隙的1.4倍.在生长季内,空旷地、大、中和小林隙以及郁闭林分最大风速分别为3.34、2.97、2.87、2.41和1.84m.s-1.
段文标王晶李岩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小气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