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ZH050)
- 作品数:9 被引量:234H指数:5
- 相关作者:何仁伟刘运伟方方赵亚玲李光勤更多>>
- 相关机构:西昌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重构——以藏北那曲县为例被引量:12
- 2020年
-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寒牧区的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FM)对青藏高原藏北地区那曲县展开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并评估其现状聚落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聚落未来重构的思路。结果表明:(1)那曲县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整体较低,适宜性水平高于一般适宜的区域零散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低缓的河谷地区,仅占全县面积的12%。其他适宜性较低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8%,分布相对集中。不同乡镇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差异显著。(2)那曲县现有的聚落空间占全县总面积的0.47%,为7594 hm^2,其中分布在一般适宜及以上等级区的面积占聚落总面积的86.47%,而较不适宜、不适宜和禁建区内的聚落占比高达13.53%。那曲县聚落空间布局倾向于较高级别的适宜区,聚落用地适宜性条件较好的乡镇其布局合理性越高。那曲县局部聚落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缺失空间布局指引、村级行政区划欠佳、藏民对神山的宗教信仰和历史遗存的地域环境认同。(3)聚落的空间重构可推动生态移民、适度"村庄化"等要素的整合来实现。聚落的经济重构要建设由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村镇系统、充分利用"点-轴"结构的辐射效应等结构要素的重组来实现。聚落的社会重构需要通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增强藏族社会关系组织程度、提倡藏区优秀文化传承等优化功能的措施来实现。
- 张海朋何仁伟刘运伟方方
- 关键词:高寒牧区SOFM神经网络
- 贫困山区农户人力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49
- 2019年
- 人力资本是构建农户生计的关键要素,从人力资本视角探讨农户生计选择对于推动农户生计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南贫困山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案例区,采用2018年508个农户样本数据,应用回归模型,估算了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山区农户生计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不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教育文化、健康状况对非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具有正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健康状况对河谷区农户生计选择影响不显著;非农技能培训对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农业技能培训对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具有负向影响,且高山区<二半山区<河谷区,但其对高山区农户生计选择并不显著;青壮年劳动力倾向于选择非农生计,务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高山区表现最为突出,二半山区次之,河谷区较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探讨了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发展之间辩证关系及相关政策建议。
- 何仁伟方方方方
- 关键词:农户人力资本生计策略贫困山区
- 四川省凉山州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以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指标分析凉山州17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并结合区域经济实际情况,阐述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讨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李婷婷何仁伟
- 关键词:经济差异协调发展
- 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被引量:29
- 2014年
- 通过对凉山州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的评价,分析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将凉山州与四川省农户生计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农户生计发展水平与山区聚落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相关性;凉山州县域农户生计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空间差异明显.最后,对提高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发展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 何仁伟
- 关键词:农户可持续生计
-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欠发达民族山区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4
- 2015年
- 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引入生态压力指数,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凉山州的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1年,凉山州人均生态足迹由2004年的0.50666 hm^2·cap^(–1),增加到2011年的0.59346 hm^2·cap^(–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87343 hm^2·cap^(–1),降低到2011年的0.71770 hm^2·cap^(–1);生态盈余值不断降低;生态安全状态由安全状态恶化为过渡状态。论文最后探讨了凉山州要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努力的方向。
- 刘运伟赵亚玲廖仕梅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安全
- 典型山区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以西南山区的四川省凉山州为例,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耕地压力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时间变化特点和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9—2011年,凉山州耕地总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人均粮食产量、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始终小于1,凉山州总体上无耕地压力。(2)凉山州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有8个县的耕地压力较大,7个县基本无耕地压力,2个县无耕地压力。最后,对山区耕地保护和实现粮食安全的对策进行了简单探讨。
- 刘运伟
- 关键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
-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被引量:121
- 2017年
-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和生计策略的优化。本文在查阅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剖析减贫机理-提出减贫路径"的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从生计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生计策略等两大方面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对文献研究结果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中国贫困治理框架,其中心思想为:贫困农户处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组成的脆弱性生计环境中谋生,生计环境对贫困农户生计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可以识别出贫困原因,探明生计发展的约束或短板因素,找出农户生计构建的突破口;然后通过相关政策实施的扶持,帮助贫困农户建立能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可持续生计策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的生计产出和稳定脱贫。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时空差异及动态研究、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 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徐定德李立娜
-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生计策略贫困治理
- 欠发达民族山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及预测分析——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凉山州2004—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发展预测模型对凉山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4—2011年凉山州人均生态足迹由2004年的0.506 66 hm2,增加到2011年的0.593 4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873 43 hm2,降低到2011年的0.717 70 hm2;生态盈余值不断降低.2015年,凉山州将由生态盈余变为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会不断增大.探讨了凉山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 刘运伟何仁伟赵亚玲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
- 脱钩视角下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耦合协调研究被引量:12
- 2020年
-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差异,确定了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综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耦合状况整体趋于优化,以人地双增且人口增速超前的扩张负脱钩为主;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的耦合状况阶段性特征明显,由不协调向极不协调方向发展,2008年前以人地双减且人口减速超前的衰退脱钩为主,2008年后人减地增的强脱钩状态在省域范围呈极化趋势。2)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尺度依存效应,1 a间隔下城乡人地脱钩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动态特征,5 a间隔下脱钩状态较好反映出地区发展政策背景及其执行效果,10 a间隔下的脱钩状态是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长期累积效应和整体性发展趋势。3)河南省18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协调状况可被划分为3大类、5小类,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分析认为,廉价用地吸引招商、形式化政绩工程、二元户籍制度固化、土地管理制度缺失、基层规划缺位是造成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分类结果提出了未来改善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建议。
- 张海朋何仁伟李江苏
- 关键词:城乡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多时间尺度